生物地理区划shengwu dili quhua
综合各地生物种类相似程度划分的空间地域。简称生物区划。它反映古地理环境(主要是海陆变迁和气候变化)和生物演化的地区差异,属于区系区划,并不考虑生物的生态特征。其工作核心是对各种生物现代分布区做系统的历史的分析,判别它们分布形式,并对各地区生物种类做分布型的分析,从而得出本地区生物特有种类的比重和与外区种类的联系程度。在此基础上,参照古生物化石分布和古地理资料,探索生物种类组成的区域差异(或历史联系),以及形成原因。生物区划最高级单位都具有数量较多的特有科属,这是由于几千万年地理隔离使生物演化过程独立性很强的具体反映。所以生物地理区划的成果加深人们对地理环境总体的认识。
象裸子植物、鸟类、哺乳动物等发生在不同地质时期和不同地域,遭受不同古环境变迁,竞争与迁移情况尤其各样,生物种类繁多更给研究者带来巨大困难,所以至今缺乏统一的生物区划,而分成植物(区系)区划和动物(区系)区划两个相对独立体系,主要根据种子植物、脊椎动物等普通常见类群资料进行分区。陆地和海洋之间生物差别最大,理应首先区分开来,只是对陆地生物研究较细(差异也大),区划等级层次较多较全。
大陆植物区划最高级单位是植物区,现划出六个植物区(或称为域)。
泛北极(全北)植物区:包括北回归线以北所有陆地,拥有30多个维管植物的特有科,如银杏科、杜仲科、珙桐科等,其中东亚有14个特有科。
古热带植物区:包括北回归线和南纬40°线之间亚洲非洲所有陆地,拥有40个特有科,如芭蕉科、猪笼草科、龙脑香科等。
新热带植物区:包括北回归线和南纬40°线之间南北美洲所有陆地,拥有25个特有科,如美人蕉科、凤梨科(仅一种见于西非一角)。
开普(好望角)植物区:在非洲西南角,有7个特有科,210个特有属。
澳大利亚植物区:有13个特有科,570个特有属。
南极植物区:包括新西兰、南美洲南端和附近岛屿,有8个特有科。
陆地动物的区划最高单位称为界,共划出六个动物界。
古北界:包括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西南亚,以及喜马拉雅——秦岭以北的亚洲和全部欧洲,动物种类丰富而特有科不多(如猫熊科、跳鼠科),代表动物有野猪、刺猬、黄鼠、百灵鸟等。
新北界:包括墨西哥北部以北的北美洲。脊椎动物具有古北界与新热带界间过渡特点,代表动物有美洲麝牛、北美驯鹿等。
新热带界:包括墨西哥南部以南的中美和南美洲。动物种类极其丰富,特有种类特多并具原始性,如许多有袋类、贞齿类动物。
东洋界:包括东南亚、印度半岛和秦岭以南地区。动物种类繁多,有长臂猿科、熊猫科等特有科,代表种类有金丝猴、亚洲象等。
埃塞俄比亚界(旧热带界):包括回归线以南的阿拉伯半岛、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马达加斯加岛。陆栖脊椎动物有30多个特有科,代表动物有黑猩猩、斑马、非洲象等。
澳大利亚界: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伊里安和许多太平洋岛屿。脊椎动物属于最古老最原始类群,如单孔类和有袋类(新西兰缺),代表种类有袋鼠、袋熊、鸭嘴兽等。
海洋生物分区的一种方案是以200米深海水线为准,划出大陆架(浅海)与远洋(深海)两个独立的界。但世界海洋连续,海洋生物许多科分布广泛。
生物地理区划研究对生物进化和分类学、自然地理学、古地理学都有推动、补充和深化的理论意义,而在制定动植物资源保护总体规划、自然保护区设置方案等实用方面,更具有特殊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