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生查子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生查子

生查子

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又名《楚云深》、《梅和柳》。双调四十字,上下阕各两仄韵。另有添字、摊破句法等变格。又曲牌名,南曲入南吕宫引子,北曲入双调只曲,字句格律与词牌同。或仅与词牌上阕同。参见“常用词谱”类。

☚ 酒泉子   点绛唇 ☛

生查子

生查子

又一体

又一体

☚ 醉太平   点绛唇 ☛
生查子

生查子

唐教坊曲,用作词调。又名《楚云深》、《梅和柳》、《晴色入青山》、《陌上郎》、《愁风月》、《绿罗裙》、《遇仙楂》。见《云谣集杂曲子》录唐无名氏词及《尊前集》录五代刘保义等人词。《历代诗馀》云:“查本楂梨之楂。”毛先舒《填词名解》则云:“查,古‘槎’字通,取海客事。”任二北《教坊记笺订》引宋曾慥《类说》谓:“唐明皇呼人为‘查’,言士大夫如‘仙查’,随流变化,升天入地,能处清浊也。……调名之‘查’,亦可能用此义。”按,《云谣集》所录两首《生查子》,皆咏建立功勋之旨,以唐词多缘题而赋,似以任二北之说较近调名本意。《尊前集》录刘侍读(保义)词、张先《张子野词》皆注双调(夹钟商),朱淑真《断肠词》注大石调(黄钟商)。此调体格纷繁,《词律》卷三、《词谱》卷三皆多所录列。《词谱》以唐韩偓“侍女动妆奁”一首为正体,双调四十字,五言八句,上、下片各四句两仄韵。又列别体四种,字数、句式、韵数各不相同。

☚ 四笑江梅引   付金钗 ☛

生查子

 春山烟欲收,天淡星稀小。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
 晓。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 “记得绿
 罗裙,处处怜芳草。”

 这是一首写情人惜别的词。
 “春山烟欲收,天淡星稀小”,夜里凝聚起来的雾气渐渐消散,隐隐露出春山的倩影;广漠的天幕也由深蓝化为灰白,星星已经疏落稀少,月儿坠向西天。这是一个多么宁静美好的春日黎明。春天本来就是万物欣荣、春心荡漾的季节,更何况是这样温馨醉人的良辰。这该是人们香梦成酣、情侣充分享受幸福的时刻。可是世间事,古难全。有一对人儿偏偏就在这样的时候离别,怎不叫他们肠断心摧、难分难舍? “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腮边的泪水揩也揩不净,映着破晓时分的残月清辉,更是平添了几分愁绪,几分凄恻。
 词的上阕,作者是用景与情的反差来增加情感份量,强化词的感染力度的。景物越是美好,便越让人感受到离别的痛楚,可以收到比一般“以景托情、融情于景”的正衬手法更为强烈的艺术效果。但是这首词的更为精彩之处还在下阕。
 “语已多,情未了”,是的,即将离别的情人,万语千言也是道不尽心中情爱的。话想是已经谈了一夜,要表达的却总也表达不完。心上人启程在即,或是骏马嘶鸣,或是兰舟催发,不能再说下去了。女主人公只好强忍泪水,狠狠心准备转身归去。“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如同乐曲奏到尾声,已是余音袅袅,忽然又爆出一段点题的华美乐章,让人耳目一新。这最后两句真是绝妙之极! 翠绿的罗裙,碧萋的芳草,多么惹人爱怜的形象,把女主人公平凡而又芬芳的气质烘托出来! 而且短短两句,有借代,有比喻,有象征,有联想,蕴涵多么丰富! 前面不是说“语已多,情未了”吗? 有了这两句,女主人公那千种情、万般意也都可以不必细表了。这首词正由于这两句的出现,而成为千古佳唱!
 不过最后这两句究竟是谁说的,人们还存在着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是男方说的,意即:我会记住你的绿罗裙,并因此所到之处连芳草也加以爱怜。此说当亦可通。但仔细斟酌下来,觉得似以女方说的为佳。因为男女离别,在那个时代,主要的担心是在女子一边。男子固然也可以说几句让对方放心的话,但应该比较直露,不必绕弯子。以这两句的深情婉曲、寓意绵长看,当更符合女子的口气。能把女主人公那种既担心又娇羞且又不能不说的郑重嘱咐的情态表露出来。因而在理解上,两句的意思也应该倒一倒:不是要对方因“记得绿罗裙”而去“处处怜芳草”,而是让他由“怜芳草”,想到“绿罗裙”,再由“绿罗裙”想到穿裙的人。因为倘是本来就记得绿罗裙,则怜不怜芳草也就无所谓了。女主人公正是要他时时把芳草同自己联系起来。芳草是遍及天涯、随处可见的,只要他一看到芳草,就记起绿罗裙,也就能记起她这个着裙的人了。这样理解,词意就显得更加贴切隽永,耐人寻味。
 论诗(包括词)有所谓“诗眼”之说,这首词的“眼”就是“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两句。它在词的最后,却起着震响全篇的作用。使得整首词的格调渐趋昂扬,悲伤而不失望,销魂而不消沉,读后心头的抑郁之感为之缓解。词人勾勒的这幅情人惜别的画面亦因之变得明丽起来。尤其是女主人公深情可爱的形象更是鲜活地浮现在人们的眼前,连她的殷殷嘱咐之语,也仿佛声犹在耳,令人久久难以忘怀。

古诗《生查子》赏析解读 - 言情赠友诗 - 可可诗词网

生查子

 春山烟欲收,天澹星稀小。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这首词写一对情人在春晓话别时的情景。
 上片开头二句,词人以清新淡雅的笔调勾画了一幅春日黎明图。淡淡的春山上,薄薄的烟霭渐渐散去,随着黎明的即将到来,群星也渐渐隐去,只有几颗残星在澹荡的天宇眨着眼睛。接下来的二句点明离别。一弯残月,挂在天边,映照着一对在 “清晓”时分洒泪话别的情人。“残月”一句,是就送人者和被送者双方落笔,而又特别着意于行将上路之人对女方的注视: 他借助于残月的余晖,看到了女方脸上的珠泪。至此,在清淡的背景下,一对情人春晓话别的剪影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下片抒情。词人并没有正面描写这对情人依依话别的细节,仅用“语已多,情未了”六个字把许多缠绵缱绻的情话带过,用“巳多”、“未了”这一对既矛盾而又合乎情理的词语来表现两个人的依依惜别。正因为“情未了”,所以,在两人分手之后,女方还频频“回首”,反复叮咛男方: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 “绿罗裙”,指女子的服装,这里代指女方; “芳草”,指青草,在古典诗词中常常用来借指忧愁、烦恼。这两句是说: 请你不要忘记我,每当我看到遍地的芳草,便会生出无限忧愁。全词也就在这语重心长的叮咛中结束了。
 表现男欢女爱、离愁别绪是唐五代词中最常见的题材。爱情是人生中的春天。春天是爱情的伴侣。但是,唐五代词在表现爱情这类题材时,多是写得浮靡秾艳,辞彩华丽。而这首诗却摈弃了“香腮”、“粉泪”之类的脂粉气息,以清新淡雅的春景作为抒情环境,景淡而情浓。从而使这首词成为五代词中不可多得的名篇。

古代爱情诗词《》生查子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生查子

 侍女动妆奁,故故惊人睡。那知本未眠,背面偷垂
 泪。懒卸凤凰钗,羞入鸳鸯被。时复见残灯,
 和烟坠金穗。

 新婚燕尔,遽然离别,初谙孤眠况味,总是难以入睡。擅长“香奁体”的韩偓描摹少妇的此类心态,确实是细腻入微。
 不说自己思念丈夫总是睡不着,却说侍女偏偏在这时整理梳妆匣子,老是搅得人没法睡觉。故故:屡屡,常常。俗话道“睡不着觉怨床歪”,实在是怨得无理,却婉曲地传出女主人公因思念而恼恨的心情。由于情绪恶劣,什么事都碍她的眼,难免要瞎埋怨。作者在三、四两句中以幽默的口吻点破了:原来她根本就没有睡觉,只是背着脸向里面躺着,正在暗中淌眼泪呢。这一个“偷”字,写出了少妇自个儿咀嚼着离别的酸果,流了泪却不想让别人看见的微妙心理。
 读了下片头两句,才知道她刚才只不过是和衣而卧,在那里想心思,既没有卸妆,也没有盖上被子,根本没有打算睡觉。再想也无益,也许是侍女劝了她几句,还是睡吧。这才懒洋洋地卸下头钗,拉开锦被。这头钗还是新婚时戴的凤凰钗,这锦被也是新婚时盖的鸳鸯被,不免使她回忆起做新娘时的光景,似乎又回到了那难忘的时刻,甚至羞红了脸。
 她是否在这美好的回忆中酣然入睡,进入梦乡了呢? 并没有。夜深了,灯油也快点完了,只见那半明半灭的残灯,结着灯光,飘曳着缕缕轻烟。金穗,指灯心的黄色余烬结成花形。词人以这一幕情景,暗示女主人公还是久久不能入睡。古人认为灯花是一种吉兆,那么这灯花也许会给她带来些许喜悦和安慰吧? 她大概终于在期待中昏昏睡去了。
 词人通过有限的文字载体,只提供给读者一组直接形象,但其中寓有暗示性,包含着丰富的潜在的间接意象。古人称这种手法叫“虚写”。这些间接意象是由直接形象生发出来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只可以通过再造想象“思而得之”。传为白居易所写的《金针诗格》中说,诗有内外意,外意欲尽其象,内意欲尽其理。这是深知中国传统诗的有得之言。以简练含蓄见长,意在言外,言近旨远,这是中国古典抒情诗歌的一大特色,许多“意到笔不到”的地方,需要我们细心玩味。

古诗词《生查子》原文、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生查子

旅 夜

薄醉不成乡,转觉春寒重。鸳枕有谁同,夜夜和愁共。

梦好恰如真,事往翻如梦。起立悄无言,残月生西弄。

清代词学家陈廷焯曾说过: “羡门词,长调、小令均有可观,而小令为胜。” (《白雨斋词话》) 陈氏此评是符合彭词实际成就的。这里所选的《生查子》就是令人颇为瞩目的一首小令。该词抒写的是在旅舍之夜百般无聊、思念的意绪。开篇两句,写自己喝了点酒,但未酣饮成醺,进入一种陶醉、迷离悄恍而超脱的境界。正由于似醉非醉,酒热攻面。反而对春夜的寒气更为敏感。这不仅仅是描写一种细微的生理感受,更重要的写出了自己的心理体验。我们从 “转觉”两字隐含的憾意中可以感受到这一点。词人本意是想借酒醉消磨又一个无聊、寂寞的黄昏,但事与愿违,反而加重了自己在这春夜孤寂的感受。这两句是写感觉,下两句进入情绪内容。“鸳枕”两句正式说明了词人求醉的动机。这是因为词人远离亲人,孤宿客舍,别情袭人,春宵难度。“夜夜”二字,说明这种无人相伴,有愁与共的情况已非一夜两夜。上片由“醉”起,写未醉增感,下片则由“梦”始,写梦成生思。“梦好”两句,包含两个对立的比喻。梦本为幻觉,因做得充分可人,反觉真实,而往事本为真实,因随岁月流逝,反觉虚幻。夜梦如真,说明思之深切;往事如梦,说明别离已久。在这真与幻的错乱中,有着词人多么深沉的感慨。“起立”两句,写自己夜梦惊醒后的动作。词人有感于心理上的真幻错乱,起床默然伫立窗前。夜深人静,四下寂寥,唯有那一弯残月遥挂在那小巷的西头。这样的结尾,属于古人所说的“景中有人”,以自己无言的举止和眼中无言的景物来描心写中难言的苦衷。望中那深沉的夜,那惨淡的月,以及词人自己那无言悄立的形象,构成了一幅凄凉的图象,深深地楔入我们心中。其中,景语的结尾有着“寻味不尽”的意味。随着词人深情的一望,词人把自己的难言之情引注到了“残月生西弄” 的景象中。全词至此戛然而止,这个意象也就负载着感情的信息在人们的脑际摇曳不已。该词写旅夜的情绪,写出了情绪的发展过程。这种过程是由相应的动作为标志的。先写饮酒,引出酒后感觉。次写就寝,由“鸳枕”而生相思。再写做梦,由梦之真切而追忆往事。最后写因梦惊醒,起视夜景,生情景之慨。由黄昏而深夜,次第写来,细致而真切,颇具艺术感染力。


《生查子》鉴赏、赏析和解读 - 可可诗词网

《生查子》

三尺龙泉剑,匣里无人见。一张落雁弓,百只金花箭。 为国竭忠贞,苦处曾征战。先望立功勋,后见君王面。

——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

这首词,借一位壮士之口,表现了敦煌地区人民抵抗侵略、效忠祖国、为己一无所图的豪情壮志和高尚情操。

“三尺龙泉剑,匣里无人见。”这里所写的乃是壮士自备宝剑的精良。龙泉剑,相传为春秋时著名工匠欧冶子、干将所煅制,锋利无比,为古代名剑。原名“龙渊”。后用为宝剑之泛称。唐时,为避高祖李渊名讳,改“龙渊”为“龙泉”。这是说他有名剑藏于剑匣之中,不肯轻易示于人见,表现了他英武不屑外露。“一张落雁弓,百只金花箭。” “落雁弓”,指弯弓力大,射猎准确,能使高翔的大雁应声落地, “金花箭”,即镶嵌金花的利箭。这位壮士不无自豪地说,我有三尺龙泉宝剑,毫光闪闪,从不轻示于人;我有一张能射落高空大雁的劲弓,箭囊中装着百支镶嵌金花的利箭。这里,不写壮士本身,唯言武器精良罕见,这种侧写之笔,其实正是为表现主人公服务的。法国一位熟悉农民生活的画家米勒说过:“一位倚锄而立或倚铲而立的人,就表现劳动来说,是更典型的。他表示他刚劳动过,而且倦了——这就是说,他正在休息而且还要劳动。”同样道理,见其武器精良如此,壮士的雄健强悍、技高胆壮、年轻豪迈、意气昂扬等,不是都在我们的想象之中了么?不用问,他挥戈上阵,定能痛击狂胡;他搭弓射敌,定能百发百中;他定是一位能驰骋于万里疆场,置生死于度外的英雄好汉。

如果说上阕还只是侧重于人物外部形象的侧笔刻画,那么,下阕则深入到壮士灵魂的深处了。壮士想的是什么呢? “为国竭忠贞”,这是写他习武的目的,他要竭尽自己忠贞的报国之心;“苦处曾征战”,是言其经历,哪里最艰苦,就有他在哪里征战;“先望立功勋”,是写他不图虚名,不屑钓誉,只盼真正为国立下杀敌战功; “后见君王面。”是写他颇具木兰报国之心,功高“归来见天子”,功大“不用尚书郎。”然后回家过他的和平劳动生活。这种思想是何等纯朴,这种情操是何等高尚!读完全词,一位边地爱国壮士的可敬形象跃然纸上。

上阕刻画形象,下阕描绘心灵,语言纯朴,运笔得法,读来令人感动。


历代诗词精品之《生查子》鉴赏 - 可可诗词网

生查子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此词作者或作朱淑真,或作秦观,但南宋曾慥编《乐府雅词》作欧阳修,较为可信。元夜即今元宵灯节。此词妙于构思,结构上纯用桃花人面之法。上片说去年,下片说今年,而以元夜、花灯、人月等字面相互映带,一切皆是,唯有人非。有力突出了怀思之情。
 《生查子》属双调不换头(重头),五言齐言体用仄韵,本篇采用文义并列的分片结构,形成章的重叠,歌曲反复一遍,回环唱叹,有风人之致。此后词人多效此体,如王迈《南歌子》上片以“家里逢重九”起,下片以“官里逢重九”起;吕本中《采桑子》上片以“恨君不似江楼月”起,下片以“恨君却似江楼月”起;辛弃疾《采桑子》上片以“少年不识愁滋味”起,下片以“而今识尽愁滋味”起。或袭用,或翻新。而此词明快浅切有民歌风味,则为诸词所不及。

古诗词《生查子》原文、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生查子

夜色明河静,好风来千里。水殿谪仙人,皓齿清歌起。前声金斝中,后声银河底。一夜岭头云,绕遍楼前水。

这首词咏歌女声乐之美,天上人间,包融一气,写得清丽空灵,高妙飘逸。

首二句,词人驰骋想象,凌空落墨,于寻常之景中寓奇巧之思。天上的“明河”亦即银河,决无闹市的喧嚣之声,夜色之幽静可以想见。“好风”从千里之外频频吹来,不仅展现了空间的开阔,也暗示出整个大地万籁俱寂。“好风”是就人的感觉而言,不正透出几分惬意,几分轻松吗?这二句用笔清超、平淡而韵味醇厚,很自然地把读者带入了优美之至、静谧之至、恢阔高远的境界。

“水殿”二句承上写夜景转入写歌声。临水的殿堂里“清歌”骤起,片刻之间打破了夜的寂静。着一“起”字,波澜顿兴,显得欣欣而有生意。对歌声的优美动听,作者未作正面描写,但看这歌声出自“谪仙人”亦即美若天仙之歌女的“皓齿”,又有潺潺流水相伴,自然动听盈耳。音乐美与大自然的景色美融为一体,足以令人心醉。把歌女比作仙女,易落俗套,然而,因为有了开篇所描绘的“夜色明河”的点缀,反而觉得自然妥贴,盖如许清虚之境合有此超尘脱俗之“谪仙人”也。

下片起二句紧接上文,着笔于词人倾耳聆听歌声时的特殊感受。人的听觉,因夜的空旷、万物归寂,而变得格外敏锐。“仙子”的歌声,抑扬顿挫,轻重相权,弥漫在空中,无所不至,一会儿溶化在金尊美酒之中,一会儿又沉浸于银河风浪之底。二句中,肤辞常语,洗剥殆尽。由于强调的是听觉效果,词的意境更见空灵,意趣更觉清远,较之正面刻划,翻进一层。

结尾二句,一笔兜回夜景,以流动的笔势,写一夜中云彩始终绕着水殿飘拂。一“绕”字,呈现出动态之美。古人对写景有“以动写静,愈见真静”之说,显然,作者是深悟个中真谛的。写云绕水殿,十分传神,使人联想翩翩。这二句,或许是借此隐然展露词人陶醉于歌声的神态,或许是暗示歌声优雅动听之极,连自然界的万物也被吸引了。……这样的收束,韵味悠长,令人在目接清景的同时,体会到一种隽永的理趣。


古代爱情诗词《》生查子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生查子

 含羞整翠鬟,得意频相顾。雁柱十三弦,一一春莺语。娇云容易飞,梦断知何处?深院锁黄昏,阵阵芭蕉雨。
 这首词的作者一作张先。今从《全宋词》。
 此词是写一男子对情人的回忆和思念。上片写他们初识时的欢快,下片写分手后,男子的孤寂与惆怅。
 首二句用白描手法写一少女在弹筝,始而她羞云满面,下意识地整整自己的发鬟;继而举指弹筝;当弹到高潮时,她得意地频频回看少年。从情态看,这弹筝女当是一个涉世不久的歌女或少女。“含羞”二字一是写出少女在所钟情的男子面前所特有的羞涩,这从侧面也衬托出少年的美俊;一是写出她在开始弹筝时的胆怯心理。“翠鬟”,是妇女发式的美称。“整翠鬟”三个字,除了表示古代女子常有的习惯动作外,还揭示了她在情人面前唯恐鬓发不整的心态。而“得意频相顾”一句写得最为传神。“得意”二字,在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少女弹筝弹到高潮处,自我满足的心理;一是指她在情人面前那种兴奋、激动的感情。而“频相顾”三个字,不仅写出了少女眉目传情的神态,而且写出她欲从少年的表情上寻觅知音的急切心情。同时,“得意频相顾”又当是双向活动:当少女弹筝到快意时,不由得回看少年;而当少年欣赏筝声的信息反馈回来后,少女则愈加得意;而愈加得意,也就愈加频频回看少年。总之,从“含羞整翠鬟”到“得意频相顾”,不仅写出了时间的流逝过程、少女心理的适应过程,而且写出了他们爱情的发展过程。接下二句是正面写弹筝。“雁柱十三弦”,是筝的代称。唐宋时,筝有十三弦,每弦以一柱支撑,斜如雁行,故称。“莺语”,是以拟人手法形容悦耳的筝声。而在“莺语”前着一“春”字,不仅表明春天的莺声最美妙,而且说明少女以筝传情,向少年传去爱情的信息。
 过片二句既承上又启下,转写离别后之怅恨。“娇云”与“梦断”是用典,出自宋玉《高唐赋》:“昔者,先王(楚怀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女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后遂称男女之幽会为巫山云雨。此句似乎暗示他们的幽会。是青年男女的私下偷情,还是秦楼楚馆的逢场作戏,并没有说。但他们的欢会是暂短的,很快就分手了。是生死幽隔,还是封建礼教的阻遏,也没有说,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娇云”,既是用“云雨”之典,又暗喻美发,并回应“翠鬟”二字。这里是借代弹筝女子。“容易飞”,是说她的离去是轻易而迅速,因而也留下了无限的遗恨。下一句“梦断知何处”,似他问似自语,当有两层含义:一是说他们的昔日的幽会好似阳台之梦,如今人去梦断而不知人去何处;一是说少年追忆往事,渐入梦境,一觉醒来,精神恍惚,而不知梦断何处。这一句情思绵绵,别恨悠悠,把少年的无限怀念和怅惘之情充分地表达出来。如果说以上各句都是写往事或梦境的话,那么最后二句则是对男子现实处境的描写。前一句是写静:深院独处,悄然无声;夜暮闭门,则更加沉寂。后一句是写动:急雨阵阵,淋打芭蕉。但这急雨似乎又打在怀人的心上,使他心烦意乱,愁肠百结。
 这首词章法结构既严谨又跳荡。人物形象既隐约又鲜明。上片正面写弹筝女子,侧面衬英俊少年;下片实写少年,而虚写少女。虚实相间,情景交融。结尾以动写静,动静结合,犹如撞钟,余音不绝。

古诗《生查子》赏析解读 - 言情赠友诗 - 可可诗词网

生查子

 

旅夜


 薄醉不成乡,转觉春寒重。鸳枕有谁同?夜夜和愁共。
 梦好却如真,事往翻如梦。起立悄无言,残月生西弄。


 这首词写作者在旅途夜晚由梦前、梦中至梦后,历尽心灵的磨难。梦的全过程,完态可睹。作者曾云: “鬓丝知为谁秋?”词中只字未露。不过,羁旅夜晚,特定的氛围和另首 《临江仙·遣信》 的“此生为客几时休”句,两相照映,已略透信息。隐约可知,所相思者,是为“在水一方”之伊人。
 上片写薄醉未梦。古人写相思别恨,常用酣醉梦境为之,这是由于“情知梦无益,非梦见何期” (唐元稹《江陵三梦》) ,极富表达效果之故。但此首开头两句:“薄醉不成乡,转觉春寒重。”却是写另番景象,亦有异曲同工之妙。“薄醉”,言其酒味淡薄,酒力不够,饮而醉之不深,故不能成为梦乡。春日乍暖还寒,又相思萦怀,遂转而有寒意浓重的感觉。三、四句:“鸳枕有谁同,夜夜和愁共”,承上意脉,鸳枕之间,无谁与共,夜夜惟愁是随。前句的“有谁同”,点明作者孤寂无伴,后句用“和愁共” ,概括了内心的痛苦不堪。以“夜夜”修饰,可知此愁持续甚久。
 下片,前两句写梦境。旅人辗转反侧,倍受不寐之苦。随着漏移更动,好不容易才入眠成梦。“梦好却如真,事往翻如梦”,梦魂美好,伊人欢会,还如昔日的真实情状。梦毕竟是人们某种虚幻的寄望,“真”只在梦中,过去相亲相爱的情景,反而有一场空的感觉。此种意境在其他词人笔下也多见。两句句法,反复中有转折,旅人欲其“如真”,又怨其“如梦”,矛盾复杂的心态,曲露纸背,意蕴深迥。后两句写梦醒。好梦不长,终落得“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这类失落感较之梦前“和愁共”,更不堪承载。于是就有“起立悄无言,残月生西弄”的结句。夜阑人静,旅人起而伫立客栈,满怀愁绪,静默无语,遥望室外,一弯残月升起。清晖暗淡,笼罩着西巷。“悄”字的解法,有静悄和忧愁之异,然以后者更切词意。如《诗经·陈风·月出》 : “劳心悄兮”; 谢庄《月赋》 : “悄焉疚怀”,等不乏其例。从旅人“悄无言”的神态,见出他内心忧思交织,似发出“此时此夜难为情”的心声。最后,融情入景,以景集情,把旅夜相思的深情推向顶端,而又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作者在《金粟词话》 中指出: “词以自然为宗,但自然不从追琢中来,便率易无味。”而且他极推许李易安词: “皆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词意并工,闺情绝调。”这首词是其词论的实践。全篇虽多用浅俗语,然立意清新,颇有情趣。正如清代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语》所说此词“著墨无多,寻味不尽,亦异乎屯田俳语矣。”

古诗《生查子》赏析解读 - 言情赠友诗 - 可可诗词网

生查子

 侍女动妆奁,故故惊人睡。那知本未眠,背着偷垂泪。懒卸凤凰钗,羞入鸳鸯被。时复见残灯,和烟坠金穗
 
 这是晚唐著名诗人韩偓所作的一首词。同他的《香奁集》一样,有人认为这首词也是以男女恋情表现自己的失意之痛,所谓“一腔热血,惟以眼泪洗面而已”(震钧《香奁集发微》)。对此,我们不能苟同。这首词只是生动地表现了一位女子对丈夫思念的痛苦和失望的忧伤,表现了这位真诚女子的 “柔情蜜意” (陈远焯 《闲情集》 卷一) 。
 首二句: “侍女动妆奁,故故惊人睡。”写女主人清晨懒起的无聊神态,写天色已晓,侍女弄妆,镜匣之声惊动了床上的女主人,受到主人的责怪。这两句精炼地提取了一组有趣的镜头:时间:清晨。背景:闺房、梳妆镜。人物: 侍女和女主人。动作: 侍女弄妆,遭到床上女主人的责怪。“故故”二字写的是女主人公的心理感觉,并不是侍女故意弄醒主人。正因为是女主人公自己的感受,所以,她才去责怪侍女弄妆。
 “那知本未眠,背着偷垂泪。”直接写女主人的表情和内心活动。其实,她并没有睡着,而是在背着侍女偷偷垂泪。为谁不眠,为谁垂泪呢?这在下阕中已有交代——为远去的丈夫而辗转反侧,为孤独的自己而忧伤垂泪。既然自己本来就不曾睡着,为什么又要责怪侍女故意把自己惊醒呢?这其间便表现了思妇细腻的心理活动: 侍女无意,晨起弄妆当然是常事,但思妇怀人,彻夜难眠,看到侍女弄妆,镜匣之声触动了她敏感的神经,使她想起自己在镜中憔悴而忧伤的面容,从而涌起一种无名的烦躁,故责怪侍女弄妆; 或者,她因思念丈夫早已无意梳妆,而侍女却不知其意,照常梳妆不已。她嫉妒侍女的轻松自在,于是便向她发怒。不管是烦躁还是嫉妒,上阕四句都是以侍女反衬思妇,表现思妇极度的忧伤和无聊的心情。
 下阕四句追述女主人彻夜难眠的经历及忧郁的神情。夜晚,女主人头上所带的风凰钗迟迟懒得取下来,那凤凰相戏的头饰使她在丈夫远行之际还能聊以解除心灵的孤独; 而床上的鸳鸯被则像在嘲弄她的孤寂一样,使她羞于上床。尽管如此,她还得要卸下她的凤凰钗,躲进那使她羞愧的鸳鸯被中,没有丈夫作伴,惟有那一点残灯陪伴着她,她默默地看着残灯,直到灯芯带着余光坠落下来。这一系列动作十分真切地表现了思妇的痛苦心情,特别是 “时复”二句,借残灯喻思妇之心,以残灯坠灭,喻思妇失望和孤独的心灵,含意深刻,真挚感人。
 这首词运用倒叙的手法,先写思妇清晨贪睡懒起,说明她懒起之原因,再追述女主人彻夜难眠,表现她思夫的忧伤,生动地塑造了一位日日夜夜都在孤独中痛苦生活的思妇形象。

古代民歌《生查子》全文、鉴赏和深度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生查子

 三尺龙泉剑,匣里无人见。一张落雁弓,百只金花箭。为国竭忠贞,苦处曾征战。先望立功勋,后见君王面。
 这首歌辞写的是将士忠贞为国为君英勇征战的宏大志愿,语言刚健,气象雄放。
 辞的上部分并没有出现进取、志愿字样,而状写龙泉剑、落雁弓、百花箭,兼作比喻,说明将士劳苦功高,却无人发现,此作者之所不平。龙泉剑,宝剑名。相传晋代张华见斗、牛二星之间有紫气,后使人于丰城狱中掘地得二剑,一曰龙泉,一曰太阿。这里是指立下汗马功劳的将士。虽然是宝剑,却放在匣子里没有人发现,但是宝剑在匣,剑气若隐若现,毕竟遮掩不住,它还是要放出寒光的。是说将士虽然韬而不显,但他们并不气馁,继续建立他们的功业。落雁弓,弓名。《国语》中说:“更盈侍魏王,见一雁过,曰:‘臣能遥弓而落雁。’乃弯弓向雁,雁即落。”辞中是说落雁弓是名弓,实指作出突出贡献的将士。
 将士们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可国家不知,君王不晓,但由于将士对国对君忠心耿耿,所以暂时的不被发现并没有影响他们不断进取建立功业的宏伟志愿。尽管身受凄苦,还是要四处征战,他们要“先望立功勋,后见君王面”。
 此歌辞慷慨激昂,尽显豪放气派,但从作者的凌云壮志中,字里行间又流露一种怨恨情绪。主人公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曾经英勇奋战,竭尽忠诚。本应该封官进爵,衣锦还乡。然而作者却明确指出龙泉剑是“匣里无人见”,这说明主人公心里的不平。然而他还是希望能再有一次血战疆场,建功立勋的机会。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幸得到帝王的召见。歌辞中的“先望”与“后见”鲜明指出这首歌辞的主人公目前仍处在劳而无功之中。这与唐朝时对士卒罚严恩薄的军制有关,当兵只有在战场上赴汤蹈火,但封侯进爵的事却与之无缘。盛唐时刘湾《出塞曲》“倚是并州儿,少年心胆雄。一朝随召募,百战争王公,……死是征人死,功是将军功。……”这首词表达的正是《生查子》这首歌辞想说而又没说的难言之隐。所谓皇恩浩荡,只能是一句骗人的鬼话。郑准的 《代征妇怨》: “圣泽如垂饵,沙场会息兵。”这首诗就是警告征夫,所谓圣泽诸如封侯,拜相,斗大黄金印,都是一些让人上钩的饵料,这些都是针对将军去的,而一般的征夫则只能是小鱼虾蟹,无足为重。这种以 “垂饵” 作喻,可见其沉痛至极。

古诗词《生查子》原文、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生查子

旅 夜

薄醉不成乡,转觉春寒重。鸳枕有谁同?夜夜和愁共。梦好却如真,事往翻如梦。起立悄无言,残月生西弄。

彭孙遹是一位很有个性特色的词人。他的词多写艳情,颇得晚唐五代词风致,尤其是他的令词,精巧工妙,更为时人所推重。这首《生查子》大致可见彭氏词风。

词的上片四句,写旅邸之夜,旅人孤寂,把酒独酌,消愁遣闷。起句构词用语就极为特殊,将“醉乡”一词拆开来使用,简约中含无穷义蕴。言酒醉不酣,难以成眠。“薄醉”,义微妙而新奇,这是因为当酒酣睡浓之后,才能得一晌梦中之欢,即是说在酣醉中忘掉一切忧愁烦恼。由于酒意不深,反倒清醒,更无一丝睡意,故言“不成乡”,犹言不能到醉乡去,以求得一时解脱。意欲携酒遣愁,嗜睡忘忧,不想“薄醉”不成眠,愁却更著,于是在辗转反侧之中,猛然又觉得寒气袭人,一阵簌簌寒噤,人的睡意陡然尽失,无边的清愁,深深的乡思遂紧紧裹住了逆旅中的游子。这是失眠者的一种恶性循环,愈是强制想睡就愈是睡不着,愈是睡不着也就愈是思绪难平。尼采说得非常之有趣:“意志越衰弱,感受、想象、梦想新奇事物的欲望就越漫无节制。”(《强力意志》第三卷第四章)这位旅人的孤独和寂寞使其神经大为衰弱,失眠有如阴影般笼罩着他。鸳枕,枕的美称。此刻他一人独眠孤馆,抚枕怅想,旧日与妻子的欢洽,两情相携相得的美好记忆,一齐涌上心头。猛然再回到旅邸的只身独处之中,不能不使他倍感凄凉。这就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大对比,及待逼出过拍一句“夜夜和愁共”,如何不叫人黯然伤神!清人丁绍仪谓“鸳枕”本作“枕席”,后为王昶所改易,以为这样一改,言顺而律乖了。说见《听秋声馆词话》卷二。事实上如不是从词律着眼,文义差异不大,因为此句后面“有谁同”也表达了同样的意义。丁绍仪还认为对彭词“或推为本朝第一,或訾为浪得才名,皆非笃论”。彭词“旨趣颇近欧、晏,微乏风骨,且未精纯耳”。所言比较恳实,然乃就彭词总体而言,至于这首《生查子》,应该说还是比较精纯的。

下片前两句写梦,后两句写梦觉,再次形成对照。难得的霎时欢欣,觉来却更加凄苦。好不容易进入梦乡,未尝尽温欢愉却又惊醒了。他兀然起身,索性不睡,任凭愁思苦缠苦绕。“梦好”两句在句法上也相当考究。“梦好”,是因为梦中可温“往事”,虽是梦中,却如在真境;然这往事旧欢毕竟已然如云烟般逝去了,梦到底是梦。旧事历历重现,往事反复在梦中重演,待到撒然醒来,方知是梦。两句用意在一事翻作两面,将现实与梦境作强烈对照,并自然逗出一个“醒”字。龚自珍有《写梦》词云:“是仙是幻是温柔。独自凄凉还自遣,自制离愁。”(《浪淘沙》)

也是写梦境与觉来的对照,所不同的是,彭作根本不去排遣,亦不自制,只是写无言枯立,人似冰凝,这就更富于表现力,伤情之状更加逼真。显然,歇拍乃是“梦醒”情态,“悄无言”,极巧妙。无言,无思,无绪,枯立近于呆痴,则写尽了愁况。更兼料峭春寒,冷月西斜,其形影孤单,凄怆难禁,自可想见。此景此情,令人何堪!弄,即是巷。词中旅人是从西巷垣头窥见一钩残月的。小巷的幽深昏暗,月色的冷清惨淡,都为全词罩上了一层凄凉的色调。

小词抒发怀乡思亲之情,怨惋幽峭,于短幅中藏无数曲折。且语工意切,句法善变,无论其有无寄托,即使作艳情词读之,也自有其佳处在,直可与五代小词相较读。


古代民歌《生查子》全文、鉴赏和深度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生查子

 一树涧生松,迥向长林起。劲枝接青霄,秀气遮天地。郁郁覆云霞,直拥高峰顶。金殿选忠良,合赴君王意。
 这首生查子和前首生查子内容皆求仕进,末句同见 “君王”,但前首表现的是将士欲立武功的雄心壮志,这首表示广泛的才与德。
 这首辞的最大特点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长林”、“高峰”比喻雄才培育之地,“松”、“劲枝”、“秀气”比喻雄才。人才的培养,对一个国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大事。古代增设翰林院,诚招并培养天下有才有志之士。
 在此辞的前部分,一字未提人才,只是在文章的最后两句点明题意,“金殿选忠良,合赴君王意”。辞的前部分说的是松树的品格,挺拔、正直、向上。无论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喜欢用松树的品格来赞扬某人的高尚情操。
 青松固然有它特殊的性格与风姿,但是若没有成林,松树会显得孤单势弱;若没有高峰,青松便不会那样庄严、挺拔,英姿飒爽。所以,长林与高峰对于青松来说,是不可缺少的育才用武之地。辞作者用长林、高峰比喻国家培养人才之地,用松比喻雄才实在是恰到好处。
 本辞在写松的姿态与个性时,用的是四个比较有力度的动词,“接”、“遮”、“覆”、“拥”。“接”字是说松的枝条长得高,直冲云霄,说明雄才的高尚与知识的丰富;“遮”是说雄才的才气广博,能遮天盖地; “覆”也是说雄才的高尚与知识的丰富;“拥”是说雄才才气滚滚来,簇拥在高峰顶端,即是在育才之地,大展才华,为国效忠。这四个动词所包含的深刻含义都是为辞的最后两句服务,国家精选忠良之士,只有具有这样雄才之人才符合君王之意,虽然选雄才为效忠君王,从某种程度上说有局限,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选雄才为国尽忠也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它远比庸才掌权主持国家要事要进步得多。
 动词的运用在诗辞中很关键,此辞中动词的运用就显出它的优势与特色。

古代爱情诗词《》生查子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生查子

 金鞭美少年,去跃青骢马。牵系玉楼人,绣被春寒夜。消息未归来,寒食梨花谢。无处说相思,背面秋千下。
 这是一首写少妇思夫的小词。离人心曲,缠绵深挚,凄婉感人。
 上片写离愁之深。这位少妇的夫君是个手执金鞭、坐跨骏马的美少年。所谓鞭是金鞭,马是青骢马,无非是衬托少年的俊美英姿,不一定是确指。把男子写得这样美,这样潇酒,是为下面写“玉楼人”即少妇的情感作铺垫的。这样好的丈夫现在出门去了,怎不让她梦绕魂牵、情丝缕缕系挂着他呢?但这还只是冷冷地写。究竟牵挂到什么程度?“绣被春寒夜”。春夜躺在绣被里仍感到十分寒冷。这里点明了时令是早春,天气本来就不暖和。现在人走了一个,被子空出一半,孤衾独睡的滋味更容易感受到料峭春寒的侵人肌骨。但更重要的是少妇此时的心理感受:没有了丈夫的相依相伴,没有了昔日的温情,唯有深深的离愁煎熬着她。白日犹可,长夜奈何?凄清的氛围和低落的情绪首先使她从心里冷起,身体的感受自然是愈加其重了。
 下片写相思之苦。丈夫一去无消息,但见梨花落,不见人归来。寒食节是清明前一天,离早春已是颇有些时日了。随着时光一天天流逝,少妇对丈夫的思念也与日俱增。然而世间的多少事都可以对人言,唯有这少妇思夫的相思之情在那个时代是难以启齿的。心有郁结而不能通其道,这是何等的凄苦不堪啊? 既然无可告语,少妇便来到秋千下。当然不是荡秋千,此时此刻哪里还有这种游玩戏耍的兴致?那么又为什么偏偏选择这里呢?很可能这秋千对少妇有着特殊的意义;莫非当初是在这里认识那位后来成了她丈夫的美少年的?或许这秋千架下曾是他们当初甜蜜热恋的地方? 又或许新婚燕尔,这秋千上曾留下他们幸福的笑声? ……总之,主人公是要到这里来温一温旧梦,解一解寂寞,或者就是要向秋千洒一腔相思之泪吧! 词人用了“背面”这两字,就把这一切细腻入微地表现出来了。“背面秋千下”这句词虽然是直接从李商隐的诗里借用来的,但移植得天衣无缝,成了这首词中具有自身意义的有机成分。
 这首词的作者并没有把笔触深入到人物内心去作直接的心理揭示,只是进行客观的外部描述,如绣被春寒的节令特征,梨花飘谢的时光推移,女主人公背对秋千的行为状态等。而读者正是由对这些外在现象及情状的体味,揣摸到了人物的情感脉搏,听到了人物潜藏的心声。这就是诗词的婉约之奇,含蓄之妙!

古诗词《生查子》原文、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生查子

北平驿秋夜

逼暝转深林,瑟瑟松涛沸。日落旅魂惊,嘶马停还未。灯萦独夜情,剑吼清秋气。凉月照无眠,应见征人泪。

这首词写羁旅行役之感受,表达征人的孤寂愁懑。

起句写黄昏行进之状。“逼暝”点时间已近傍晚。“深林”写出行人此时所经。接着“瑟瑟”一句,着力渲染气氛。秋风过处,松涛滚滚,如汤似沸。一“沸”字极佳,瑟瑟松声之喧嚣,如在人耳际。黄昏之时,百鸟归巢,此刻最能惹起征人的万端愁绪,况且时值秋令,萧条凄凉,更予人以凄恻之感。“日落”一句就进一步表现这种情景:金乌隐入天际的山峦,茫然四顾,一派空寂,征人不由得魂惊魄动。“旅魂惊”,一“惊”字醒目、传神,极有分量。接着“嘶马”一句,写到达馆驿时的情景。这时已出深林,一所孤驿出现在眼前,于是准备在此歇宿。“嘶马停还未”,写得形象、逼真,使人仿佛看到征人勒缰而止,坐骑欲停未停、引颈长嘶的情形,犹如一尊活的塑像。

过片“灯萦”句,场景已转换为馆驿之夜,而在时间上又紧承上片之“日落”。羁旅在外,孤枕独眠,难免辗转反侧,思绪万千。接以“剑吼清秋气”一句,匣中宝剑尚作不平之吼,何况于人?晋王嘉《拾遗记》载帝颛顼有曳影之剑,未用之时,常于匣里如龙虎之吟。梁殷芸《小说》亦载王子乔墓有剑能作龙鸣虎吼。北宋贺铸《六州歌头》词复有“不请长缨,系取天骄种,剑吼西风”之句,当为此词所本。推其大旨,殆于此肃杀凄凉之气氛中寄寓自己侘傺失志的愤懑之情。结拍“凉月”两句,补足前文之韵味。月色清冷,照耀着无寐的征人,英雄失路之泪,大概也只有它才能窥见了。一结写尽了征人无可告诉的深沉悲哀。

这首词由于格律的关系,结构、句式有点象五言古诗,表现手法亦相近似。两句一层,层层递转,有条不紊地写出了从密林到馆驿、从黄昏到深夜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以及征人愈来愈深的孤寂和愁懑,章法有致,次序井然。另外,词中实字的运用亦极见功底,如“逼”、“沸”、“萦”、“吼”,这样一些经过精选的字面,嵌入句中,使每一句都掷地有声。


古代爱情诗词《》生查子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生查子

 郎如陌上尘,妾似堤边絮。相见两悠扬,踪迹无寻处。酒面扑春风,泪眼零秋雨。过了别离时,还解相思否?
 在中国古典爱情诗词中,不乏这一类相思的题目:负心的男子出走了,痴情的女子在家中苦苦思念。因此,如果写得不好,容易落入俗套,使人读而生厌。这首词却不然。它一开始就用两个比喻句。写出了“郎”与“妾”不同的品格和不同的命运。陌上漫天飞扬的尘土随风起落,玷污了行人的衣衫,叫人生厌;堤边的柳絮,雪白高洁,而又无所归宿地四处飘荡。两个不同形象的比喻生动地展示了爱情生活中两个方面的不同情况,为全词定下了基调:既明确无疑,又含蓄堪味,留给读者想象的余地是很大的。接下去“相见两悠扬,踪迹无寻处”二句,在比喻句的基础上进一步表明,“郎”与“妾”相隔遥远,分别已久了。究竟“郎”在何处,亦无踪迹可寻。既把主题点明,绝无拖泥带水之感,又把女方对男子的思念刻画得很深。说“踪迹无寻处”,正是她多方寻觅踪迹的结果,正是她失望的心情的表露,也正为与“妾似堤边絮”一句所交代的女主人公对爱情专一的高洁品行相呼应,形成浑然一体的意境。
 词的下片,作者往女主人公的心理深处开拓。当女主人公回忆起当初在春风中与“郎”饮酒言欢,当时是何等的幸福;可如今,眼泪已如零落的秋雨,悲哀和失望袭上了心头。对比所产生的强烈的感人力量,使人们对被抛弃的女子产生了无限的同情。作者最后以“过了别离时,还解相思否”这一问句作结,将词的意境推向了深处,表面上极为平淡,可字句中透露出的却是义正词严的责问。别离之时,你信誓旦旦地表示相思之情,可别离之时一过,你还懂不懂得什么是“相思”? 实际上,从“踪迹无寻处”一句就已经透露出,男子恐怕早已是移情别恋,忘却这还在苦苦相思的人了!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柔造作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姚宽在宋代还不能算是个“大家”,但这首词却以浅易直率的方法,表达出女主人公的一片真情:既有思念,又有怨愤,既温文尔雅、举动得体,又婉而有讽,义正词严。把一个封建社会里被抛弃的女子的复杂细腻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真正是“沁人心脾”而又“无矫揉造作之态”,其足以与大家之作并列明矣。

古代爱情诗词《》生查子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生查子

 新月曲如眉, 未有团𪢲意。 红豆不堪看, 满眼相思
 泪。终日劈桃穰,人在心儿里。两朵隔墙花,
 早晚成连理?

 这是一首深情的相思之词。澄澈的天宇中,那一轮皎洁的满月是千百年来人们心中团圆的象征。可见女主人公仰望所及,只见新月如眉,距团圆之尚远。本来,月圆月缺,与人事无关;但在无时无刻不急切盼望团圆的女主人公看来,月亮应该是常圆而不缺的,所谓“月如无恨月长圆”;至少,也应该表现出团圆的意向,给人一种希望。而目前的情景却使女主人公怅然若失,真所谓“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宋吕本中《采桑子》)
 既然思团圆而不得,就只能睹物怀人,以慰相思。而女主人公珍藏的,也是最典型的相思之物便是红豆。王维《相思》一诗是脍炙人口的: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但由于相思极深,刻骨侵肌,所以对红豆已不忍相看,看则泪水盈眶,伤感不已。至此,女主人公的相思之情已得到相当充分的描绘,正如陈廷焯所评:“淋漓沈至。”(《词则》)
 上片的两组意象,都容易使读者产生类比联想。新月如眉,使人想起陈后主《有所思》中的“初月似愁眉”。红豆、珠泪,两两相形,不仅在晶莹、流动的外形上,而且连色彩也是相似的,《拾遗记》里不就有“薛灵芸选入宫时,别父母,以玉壶承泪,壶即红色”的故事吗? 由眉而眼,由外表而内心,过片转入“心”,便是十分自然的了。
 作者写心,用了南朝乐府常用的谐音手法。劈开桃瓤,便可以见到深藏在核中的桃仁;而可爱的人儿也是深藏在自己的心里的。不仅是深藏,而且是“终日”深藏,真可谓“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正因为心中有人而不可忘,寤寐求之而不可得,所以才见新月而伤情,对红豆而落泪。这就进一步申足了上片之意,并引出了结拍的一问:“两朵隔墙花,早晚成连理? ”这里的“早晚”是“多早晚”,亦即“何时”之意。前面已经说过,二人早已一心,但却花开两朵,其障碍就在于一墙之隔。这阻碍男女双方爱情的无形或有形的“墙”到底是什么,词人没有明说,但女主人公是念念不忘于“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爱情誓言的,尽管目前希望还很渺茫,但她无时无刻不在热切盼望这一天早早到来。一结深情而又委婉,可谓余味不尽。而这深于情、痴于情的女子形象,至此也就丰满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了。

古代爱情诗词《》生查子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生查子

 长恨涉江遥,移近溪头住。闲荡木兰舟,误入双鸳浦。无端轻薄云,暗作帘纤雨。翠袖不胜寒,欲向荷花语。
 这是一首含蓄婉转的小词。在写作手法上独特新颖,意味深蕴。表面上是写一位姑娘在泛舟遇雨时的情景,其实是暗喻抒情主人公爱情生活的不幸和痛苦,在五代、北宋的词中,我们常会听到采莲姑娘热切浪漫的歌声,而很少能听到被遗弃的女子这样掩抑含情的低诉。即使在《小山词》中,也找不到别的相似的例子了。
 “长恨涉江遥,移近溪头住”,两句落想已妙。“涉江”,当本《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之意。这位女郎感到离江边路太远了,遂移家近溪头,以便涉江采芙蓉(荷花),而且溪水流入江中,也将会流到所思之处吧! 慰情聊胜于无,两句已是“痴绝”之语。三、四句又作曲折:她摇荡着木兰船去采芙蓉,啊,不知不觉误入了双鸳浦。“木兰舟”,以香木制成的船只,泛指佳美的小船。她在荡舟,缘溪而去。可是却来到触动她孤独的情怀之地“双鸳浦”,即鸳鸯成双作对的水边。这里妙在一“误”字。古来因地名不吉利而触忌讳者多矣,但如“双鸳”这样美好的字眼也引起她的不快。却是少见,所谓“伤心人别有怀抱”者是。句意虽与《临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相似,然着一“误”字,则怨恨之意,溢于言表了。
 过片二句,再作转折:最没道理的是,那些轻薄的浮云,居然暗暗地化作霏细雨飘洒下来。两句写泛舟时遇雨,语意双关,表达了女子被弃时复杂的感情。“无端”,有料想不到之意。那象浮云般轻薄的男子,竟然毫无理由地玩弄女子的感情,被侮辱被损害的女子却只能暗暗地忍受着无穷的痛苦。那几乎是绝望的哀伤、绵绵的遗恨,在紧揪着人们的心。“云”、“雨”之喻,屡见前人诗词中,多写男女间的欢合,而在本词中,却显得如此凄冷悲凉。这里,有谴责,有痛悔,有自伤,十字中有着几层含意,深刻地写出被弃女子的心理。末两句承“帘纤雨”写来;她那单薄的衣裳怎抵挡寒风冷雨? 只好向荷花诉说自己的幽恨。“翠袖”句本杜甫《佳人》诗:“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杜诗写一位绝代佳人,幽居深谷,与草木相依。而“轻薄”的夫婿却另有新欢,把她遗弃,佳人贞洁自持,甘过清贫的生活,本词写女子“不胜”风雨之寒,既点出她的软弱无依的可悲处境,也暗示她的清操独守。然而心灵上的创伤是无法消除的,无人倾诉,只能悄悄地共荷花相语。“荷花”,与首句“涉江”遥相呼应。二语宛曲回环,使这爱情悲剧更是摇人心魄了。
生查子

生查子

词牌名。又名楚云深、梅和柳、晴色入青山、绿罗裙、陌上郎、梅溪渡。双调。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任半塘《教坊记笺订》:“《生查子》、乃五言八句,仄韵之声诗。今传辞虽以韩偓之作为早,但盛唐间韦应物已有其调。……昔人释‘查’为‘楂’或‘槎’而已。曾慥《类说》载‘唐明皇呼人为‘查’,言士大夫如‘仙查’,随流变化,升天入地,能处清浊也。’调名之查,亦可能用此义。’宋·王谠《唐语林》:“近代(天宝年间)流俗,呼丈夫妇人纵放不拘礼度者为‘查’,又有百数十种语,自相通解,谓之‘查语’大抵多近猥僻。”按‘查’字义当取此,或谓“查”本“樝梨”之“ ”亦通。旧说“查”古“槎”字,取张骞乘槎至天河的传说,误。始见于《尊前集》唐·韩偓词。
全词上下两片,共8句40字。上下片第二、四句押韵,均用仄声韵。通体皆五言句。常用格体为: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韵)。仄平,仄平平仄(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韵)。平仄仄平平,仄平仄(韵)。

☚ 醉太平   醉公子 ☛

生查子

生查子

牛希济


春山烟欲收,天淡星稀小。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词写别情。春山烟收,天淡星小,别境凄清;残月映脸,别泪晶莹,别情凄恻。上片前两句用疏笔,后两句为细描,疏密相间,情景相生,别情巳浓。换头语浅情深,后又以重道罗裙芳草为结,绾合游子思妇万千别情,真乃“词首悱恻温厚,而造句近乎自然”之作(《栩庄漫记》语)。
☚ 醉花间   临江仙 ☛

生查子【同义】总目录


梅和柳生查子
生查子

生查子

词牌名。又名《楚云深》、《梅和柳》、《晴色入山青》、《绿罗裙》、《陌上郎》、《梅溪渡》。双调。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任半塘《教坊记笺订》:“《生查子》,乃五言八句、仄韵之声诗。今传辞虽以韩偓之作为早,但盛唐间韦应物已有其调。……昔人释‘查’为‘楂’或‘槎’而已。曾慥《类说》载‘唐明皇呼人为‘查’,言士大夫如‘仙查’,随流变化,升天入地,能处清浊也。’调名之查,亦可能用此义。”宋·王谠《唐语林》:“近代 (天宝年间) 流俗,呼丈夫妇人纵放不拘礼度者为‘查’,又有百数十种语,自相通解,谓之‘查语’,大抵多近猥僻。”按‘查’字义当取此,或谓“查”本“樝梨”之“樝”,亦通。旧说“查”古“槎”字,取张骞乘槎至天河的传说,误。始见于《尊前集》唐·韩偓词。
全词上下两片,共八句四十字。上下片第二、四句押韵,均用仄声韵。通体皆五言句,每句第二字,例用仄声。常用格体为:
(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韵)。(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韵)。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韵)。(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韵)。

☚ 醉太平   醉公子 ☛
0000232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3:5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