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黄耆桂枝五物汤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黄耆桂枝五物汤 【方源】: 《金匮》卷上。 【异名】: 黄耆汤(《圣济总录》卷十九)、黄耆五物汤(《三因》卷三)、桂枝五物汤(《赤水玄珠》卷十二)、五物汤(《东医宝鉴·杂病篇》卷二)。 【组成】: 黄耆三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一方有人参 【用法】: 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每日三次。 【功用】: 《金鉴》:调养荣卫,祛风散邪。 【主治】: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 【方论选录】: 《金鉴》:以黄耆固卫;芍药养阴;桂枝调和营卫,托实表里,驱邪外出;佐以生姜宣胃;大枣益脾,为至当不易之治也。 【临证举例】: ❶ 痹 《种福堂方》:张,形寒,手足痛,肌肉渐肿,劳力行走,阳气受伤,客邪内侵,营卫失和。 仿《局方》“痹在四肢,汗出阳虚者,与黄耆五物汤”。黄耆、桂枝、茯苓、炙草、当归、煨姜、南枣。 但弦为风脉,紧为痛脉,今紧在两寸,主上半身有痹痛之患,据称手腕及臂上痛,时愈时作,已阅五年之久,且指尖时苦麻木,昔年尤甚,近年略减,细察此症,系风在关节而作痛,至其所以痛者,乃气血与风邪相抗拒,非同偏枯者之全不觉痛,其妙在于痛处,不难扶正以屏邪,书称中指麻木,三年内防患中风,以中指属手心经故也。 今幸麻木之处以食指、拇指为甚,系肺与大肠气之不调,尚无大害,然风善行而变数,必须及早治之,然斯时若肥风药以预防中风,是适招风取中,无异借寇兵而齐盗粮,宜出诸郑重,切勿孟浪以图一逞,宜用黄耆五物汤。黄耆二钱,桂枝尖二钱,生白芍二钱,生姜四钱,大枣二枚,同煎服。 ❸ 脑血管意外后遗症 《四川中医》(1983;5∶27):一老妪,证见右半身瘫痪,口眼斜,手足麻木,肌肉不仁,右半身自汗出。血压:150/100毫米汞柱。 此乃营卫气血虚亏,阳气阻闭,经脉失于营养之证。 予黄耆桂枝五物汤治之。 共服15剂,血压:140/90毫米汞柱,脉舌正常。诸症蠲除,一如常人。 四年后追访,终未再作。 后改为针灸治疗,初针有小效,继之无效。证见气虚懒言,疲乏无力,四肢麻木以上肢较甚,臀部发凉。脉双沉细,舌质淡嫩,苔薄白。取黄耆桂枝五物汤治之。服15剂,诸证俱蠲。 ❺ 自汗 《天津中医》(1986;3∶17):患者,女,31岁。 工人。痢后继见汗出,已两年余。动则大汗淋漓,乍冷乍热,时时恶风,并出现肠鸣,进食不慎即泻,头晕无力,舌淡苔薄白,脉无力寸浮大。 经某医院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屡治罔效。遂用黄耆桂枝五物汤加白术、五味子,水煎四剂,服后自汗明显改善,将桂枝减量,白术增制,使之外助黄耆以固表,内达健脾以收功。继进六剂,肠鸣消失。再进三剂,诸症悉除。 ❼ 胃脘痛 《天津中医》(1986;3∶18):患者,女,42岁,工人。胃脘时感隐痛,逢劳遇寒尤甚,已五年许,钡餐透视诊为“胃窦炎”。 曾屡服大剂辛热理气之品,渐致腹胀纳呆,大便时溏,周身乏力,舌淡润,脉沉弦迟。方用黄耆桂枝五物汤加炙甘草、干姜,服药后,胃痛顿解。 酌去干姜,加腹皮与茯苓交替使用,予以健脾,因病陈久,宜缓缓图治。继服20余剂,诸证渐愈。 伴有怯风怕冷,自汗津津,声低气短,纳谷不香,大便溏薄,周身乏力等证。舌苔薄白,舌质淡红而胖,脉细缓无力。 证属气虚身热。拟取甘温除热法,黄耆桂枝五物汤加焦白术、炙甘草。 服上方十二剂后,症状基本消失。改用补中益气丸调服半月以善后,随访至今未发。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