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道德教育
从道德的角度规范人类有关生态活动的行为原则的教育活动。生态道德教育是我国基本国情对公民道德建设的客观要求。随着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人类在生产与生活中物质主义、经济主义与消费主义的泛滥,对自然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产生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资源短缺、水土流失、温室效应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而这些生态环境问题已逐步上升为国家的生态安全问题,威胁到生存发展、国家安全与社会安定。生态道德教育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超越一般意义上的公民道德教育,而是公民个体人格与德性在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意识的培育过程。
生态道德教育的意义。
❶就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者的关系上突出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伦理关系,将人与自然的关系自觉地纳入人类的道德关怀并自觉担负起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道德义务。
❷从全民族生态道德能力的提升方面而言,生态道德教育使生态道德规范在全社会范围内达成共识,丰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涵,对全民族生态道德素质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为我国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道德保障。
❸在公民个人道德修养方面,生态道德教育注重培养公民的生态道德意识、生态道德实践以及正确地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道德能力,从而增强公民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自觉的生态道德意识。
生态道德教育的途径。
❶社会层面。生态道德教育不局限于某个地区或某个部门内开展,而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全民教育,在全社会范围内大力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知识,使全体社会成员自觉维护生态环境,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道德风尚; 同时,增强全体社会成员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道德热情与生态参与感,从而在全社会范围形成生态道德建设的合力,推进全民生态道德教育的进程。
❷个人层面。公民个人扬弃传统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建立一种符合生产与生态发展的健康的可持续个人生活的消费理念。《21世纪议程》 指出,全球环境不断退化的主要原因是不可持续的消费方式,人们必须更新观念,培育适合生态伦理原则的可持续发展的全新的绿色消费价值观。绿色消费理念是20世纪中后期人类面对生态环境危机,全面反思自身不合理的消费方式而提出的一种现代化消费方式。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绿色消费理念成为公民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与途径,旨在培育公民科学消费的价值观与道德理念,注重转变传统的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最终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适当开发与合理保护以促进公民的可持续消费。生态道德教育在个人层面的着力点是使学生掌握创业技能,以便能在社会生活中随机应变地进行创业活动。开展创业教育也是学生自我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