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选址
生态建筑基址的选择及其分析。是生态建筑活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社区最重要的步骤。生态选址主要考虑的是分析和评价基址的各种优缺点,在分析评价时内容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自然环境方面,包括地质、地貌、水文、气候、生物多样性、地表土地性质等六项基本要素。
❶地形地貌与地质。从大范围看,地形大体分为山地、丘陵、与平原三类。一般来讲,平坦而简单的地形更适于作为建设基址,但有时多种地形的组合也可。不良地质主要有: 冲沟、滑坡、崩塌、断层、岩溶以及地震。地质对基址选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承载力、稳定性和有关工程建设的经济性等方面。基地的地表一般由土、砂、石等组成。
❷气候条件。影响基址选择的气候因素主要有: 太阳辐射、风、温度、湿度与降水。比如太阳的运行规律和辐射强度是确定建筑的日照标准、间距、朝向以及遮阳设施、热工设计的重要依据。降水对基地选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降水量、降水季节分配和降水强度等方面,考虑降水对以后竖向布置、给排水设计、道路布局和防洪设计等工作的影响。
❸水文条件与水文地质。水文条件即江、河、湖、海与水库等地表水体的状况,这与较大区域的气候特点、流域的水系分布、区域的性质、地形条件等有密切关系。在进行基址选择时,须调查附近江、河、湖泊的洪水位、洪水频率及洪水淹没范围等。
❹地表土地性质。头等农业用地以及海拔低于百年一遇洪水水位以上1.5米的场地不适合选为建筑用地。土地按自然形态分为八类: 地表水区、沼泽地区、泛洪区、地下含水层区、地下水回灌区、坡地、深林和林地、平地。要从长远角度认真考虑土地的内在性质和再生能力的问题。周边地区的未来发展也要纳入前期计划的考虑之中,以免他们将来会对当前开发的项目产生不良影响。
❺生物多样性。任何一个自然基址内的地表形态、土壤状况以及河流、植物群落、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的分布都是自然长期演化的结果,具有生态平衡和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因此基址选择应该尽可能减少对周边动植物生活环境的打扰,要维护这些大面积动植物生活区,尽最大可能避免破坏这些区域。
社会环境是指由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分为三个层次:
❶基址的区域环境。基址外的建筑与空间是基址使用的重要 “背景”。相邻用地形式: 开敞的或封闭的、紧凑的或松散的、积极的或消极的;相邻建筑的尺度与分布对基址内日照、通风、防寒等条件有影响; 场地周围的景观条件; 邻近建筑的形式、尺度、色彩等形态特征,都对基址内的建筑形态造型有影响。基址内现有建筑物再利用的可用性与经济性,其朝向、形态、组合方式等特征。与基址有关的设施包括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设施。基址在城市中的位置以及与周围的空间关系和经济社会联系,会影响基址特色与发展潜力。
❷基址的周围环境。包括基址内人及生活习俗、文化内涵; 属于城市的一部分等。
❸现有绿化与环境保护。包括舒适的环境与适宜的绿化配合,因此,基址中现存的植被应被视为一种有利的资源,尽可能地加以利用。其中树木的选择与功能组织有关。环境保护包括环境生态保护和公害防治两方面。前者主要指绿地面积是否充足,以及由此引起的大气、土壤、水等方面的生态平衡问题; 后者包括 “三废” (废水、废气、废渣) 和噪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