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破坏与水旱灾害
由于水灾和旱灾引起的对人类社会生活和生命安全的威胁。水灾泛指洪水泛滥、暴雨积水和土壤水分过多对人类社会造成的灾害。旱灾指因气候严酷或不正常的干旱而形成的气象灾害,因土壤水分不足,农作物水分平衡遭到破坏而减产或歉收而带来粮食问题,甚至引发饥荒。旱灾亦可令人类及动物因缺乏足够的饮用水而致死。旱灾后容易发生蝗灾,进而引发更严重的饥荒,导致社会动荡。水旱灾是当今世界发生最频繁、对人类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其中以区域性的水旱灾害为多。一般所指的水灾以洪涝灾害为主。水灾威胁人民生命安全,并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不良影响,至今世界上水灾仍是一种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水灾分为“洪” 和 “涝” 两种。其中 “洪” 是指大雨、暴雨引起山洪暴发、河水泛滥、淹没农田、毁坏农业设施等。而 “涝” 指雨水过多或过于集中或返浆水过多造成农田积水成灾。
水灾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❶雨洪水。在中低纬度地带,洪水的发生多由雨形成。大江大河的流域面积大,且有河网、湖泊和水库的调蓄,不同场次的雨在不同支流所形成的洪峰,汇集到干流时,各支流的洪水过程相互叠加,组成历时较长,涨落较平缓的洪峰。
❷山洪。山区溪沟,由于地面和河床坡降较陡,降雨后产流、汇流较快,形成急剧涨落的洪峰。
❸泥石流。雨引起山坡或岸壁的崩坍,大量泥石连同水流下泄形成。
❹融雪洪水。在高纬度严寒地区,冬季积雪较厚,春季气温大幅度升高时,积雪大量融化而形成。
❺冰凌洪水。中高纬度地区内,由较低纬度地区流向较高纬度地区的河流(河段),在冬春季节因上下游封冻期的差异或解冻期差异,可能形成冰塞或冰坝而引起。
❻湖泊洪水。由于河湖水量交换或湖面大风作用或两者同时作用,可发生湖泊洪水。
❼天文潮。海水受引潮力作用,而产生的海洋水体的长周期波动现象。
❽风潮。台风、温带气旋、冷峰的强风作用和气压骤变等强烈的天气系统引起的水面异常升降现象。
❾海啸。是水下地震或火山爆发所引起的巨浪。
旱灾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降雨量少而且蒸发量大引起,特别对于北美中部及中国北方等,这些地区降雨较少,而且分布不均,因而极易造成季节性干旱,或者常年干旱甚至连续干旱。一些主要依靠山区融雪或者上游地区来水的农业区,如果融雪量或来水量减少,也会造成干旱。中国大部属于亚洲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受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影响,在区域间、季节间和多年间分布很不均衡,因此水旱灾发生的时期和程度有明显的地区分布特点。秦岭淮河以北地区春旱突出,有 “十年九春旱” 之说。黄淮海地区经常出现春夏连旱,甚至春夏秋连旱,是全国受旱面积最大的区域。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是伏旱和伏秋连旱,有的年份虽在梅雨季节,还会因梅雨期缩短或少雨而形成干旱。西北大部分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常年受旱。西南地区春夏旱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四川东部则经常出现伏秋旱。华南地区旱灾也时有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