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消费障碍
生态消费在实施过程中在市场接受、产品流通和市场建设等方面遇到的障碍因素。主要有:
❶消费者缺乏生态消费意识。消费者在购物时,往往只考虑产品的质量、价格等因素,很少考虑其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更不会考虑到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大多数消费者对生态产品并未产生购买欲望,生态消费者甚少。
❷生态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尽管大多数消费者缺乏生态消费意识,还是有少数消费者对生态产品有强烈的需求,但由于缺乏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且生态产品的开发难度大、成本高、风险大,导致企业普遍缺乏生态产品的开发力度,从而使有限的生态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
❸生态产品价格偏高。生态产品要求从技术的选择、产品的设计、材料的选择、包装方式的采用、运输仓储方式的选用、废弃物的处理,直到产品消费过程都必须注意对环境的影响,做到安全、卫生、无公害。生产生态产品一般要比生产传统产品多支付成本费用,成本较高,售价也比一般产品高出30%—100%,直接制约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❹生态产品流通渠道不健全。在我国,生态产品流通中还存在一些不必要的关卡、收费,运输中缺乏统一标志和标准,在途污染时有发生;全国尚未建立从批发到零售的生态产品流通网络体系; 生态产品的专营商店、生态食品和蔬菜专门摊位、生态产品连锁店在市场上很少甚至没有。
❺生态产品市场秩序不规范。判别生态产品的唯一依据就是合法的生态产品标志。但对 “生态产品” 标志、“我国环境标志” 等绿色标志宣传的不力,使消费者难以认清真正的生态产品。认证部门尚未形成方便、快捷、经济、易普及的检测手段,国家未成立专门的绿色管理部门,没有一个行政机构专门负责制定生态产业总体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等问题,使生态产品市场尚未形成一个完善、规范的管理体制,从而影响消费者的生态消费需求。
要跨越以上障碍,应完善并严格执行绿色核算体系,把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绿色消费等各项指标作为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并将其作为各级领导干部选拔任命、晋级提升的重要标准。加强生态产品的标识管理,统一消费者对生态产品的判别标准,完善生态保护法规,加强生态监管,创造良好的生态消费环境。有关部门要承担起对全民进行生态保护教育的责任,使消费者能学习有关生态消费和生态产品的知识,正确理解生态消费的内涵,使消费理念深入人心,实现生态消费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