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工业园区发展模式
寻求能源和原材料消耗的最小化、废物产生的最小化,建立可持续的经济、生态和社会关系的工业园发展模式。园区内采用产品、副产品或废物的交换以及清洁生产等手段把一个企业产生的副产品或废物作为另一个企业的原材料,实现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生态工业园区是国内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实践形式之一。
生态工业园区分为现有改造型、全新规划型和虚拟型。改造型生态工业园区是通过对现有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在区域内成员间建立副产品、废物和能量的交换,延伸产业链,形成共生的横向耦合关系,如包头国家生态工业园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生态工业园区。全新规划型生态工业园区是在园区现有良好的规划和设计的基础上,从无到有地进行开发建设,区内企业间可以进行产品、副产品和三废的交换,形成稳定的工业共生网络,如南海国家生态工业园区、长沙黄兴国家生态工业园区。虚拟型生态工业园区是通过园区信息系统,首先在计算机上模拟成员之间物、能交换关系,再付诸实施,这样园区内企业可以和园区外企业发生联系。
生态工业园区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企业共生模式。根据共生单元之间的所有权关系、共生机制类型划分为复合共生和自主共生; 根据共生单元之间的利益关系,划分为互利共生和偏利共生。复合共生指所有参与共生的企业同属于一家大型集团公司,如贵港模式、鲁北模式; 自主共生指共生的企业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双方不具有所有权上的隶属关系,如卡伦堡工业生态系统。互利共生指共生的企业都能在对方的物质流交换中获得利益,一般的生态工业园区内的企业相互间都存在这种共生关系; 偏利共生指共生体系中一方有利,而另一方既没有因此而受害,也没有直接获利或获利很少,如发电厂的余热用于居民供暖。
生态工业园区,是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后的第三代工业园区,其发展模式有别于传统工业园区。主要差别是园区内各企业之间进行副产物和废物的交换,能量和废水得到梯级利用,共享基础设施,并且有完善的信息交换系统。传统的工业园区在改造或新建成生态工业园区的过程中,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用不同的生态工业园区类型和共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