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规划
生态规划是在自然综合体平衡没有重大变化、自然环境未遭破坏和一个部门的经济活动不给另一个部门造成损害的情况下,应用生态学原理,计算并合理安排天然资源及地域的利用。生态城市的规划与传统的城市规划区别,在于强调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以人与自然相和谐为价值取向,应用各种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分析利用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经济等各种信息,模拟设计和调控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调控对策。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整体,以自然生态优先的原则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使系统向更有序、稳定、协调的方向发展,最终目的是引导城市实现人、自然、城市的和谐共存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系统规划。城市生态系统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生命保障系统的活力,包括区域生态基础设施 (光、热、水、气候、土壤、生物等) 的承载力、生态服务功能的强弱、物质代谢链的闭合与滞竭程度,以及景观生态的时、空、量等的整合性。重点在于:
❶水资源利用。市区开发各种节水技术节约用水; 雨、污水分流,建设储蓄雨水的设施,路面采用不含锌的材料,下水道口采取隔油措施等,并且通过湿地等进行自然净化。郊区保护农田灌溉水;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禽畜牧场污染,在饮用水源地退耕还林; 集中居民用地以更有效地建设、利用水处理设施。
❷节约能源。建筑物充分利用阳光,开发密封性能好的材料,使用节能电器等; 开发永续能源和再生能源,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制气。能源利用的最终方式是电和氢,气使污染达到最小。
❸交通。发展电车和氢气车,使用电力或清洁燃料; 市中心和居民区限制燃油汽车通行; 保留特种车辆的紧急通道。通过集中城市化、提高货运费用、发展耐用物品来减少交通需求,提高交通用地的利用效率,发展船运和铁路运输等。
❹绿地系统。打破城郊界限,扩大城市生态系统的范围,增加绿化量,提高城市绿地率、覆盖率和人均绿地面积,调控好公共绿地均匀度,充分考虑绿地系统规划对城市生态环境和绿地游憩的影响; 通过合理布局绿地,以减少汽车尾气、烟尘等环境污染; 考虑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为生物栖境和迁移通道预留空间。
人居环境规划。城市的表现形式是社区的格局、形态,人作为复合生态系统的主体,日常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好坏起着重要作用。生态城市规划强调社区建设,创造和谐优美的人居环境。
❶生态建筑。开发各种节水、节能生态建筑技术,建筑设计中开发利用太阳能,采用自然通风,使用无污染材料,增加居住环境的健康性和舒适性; 减少建筑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广泛利用屋顶、墙面、广场等立体植被,增加城市氧气产生量; 区内广场、道路采用生态化的 “绿色道路”,如用带孔隙的地砖铺地,孔隙内种植绿草,增加地面透水性,降低地表径流。
❷生态景观。强调历史文化的延续,突出多样性的人文景观。充分发掘利用当地的自然、文化潜力 (生物的和非生物的因素),以满足居民的生活需要; 建设健康和多样化的人类生活环境。
生态产业规划。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产业。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生产体系之间的系统耦合,使物质、能量能多级利用、高效产出,资源、环境能系统开发、持续利用。生态产业注重改变生产工艺,合理选择生产模式。循环生产模式使生产过程中向环境排放的物质减少到最低程度,实现资源、能源的综合利用。生态产业规划通过生态产业将区域国土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生态环境规划和社会经济规划融为一体,促进城乡结合、工农结合、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结合; 为企业提供具体产品和工艺的生态评价、生态设计、生态工程与生态管理的方法。
环境教育规划。城市活动的最终主体是人,强调人人参与,普及对各层次、各行业市民的环境教育是创建生态城市的重要保障,也是生态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典型做法是:
❶为市场运作创造条件,通过与经济利益相结合,将环保事业推向市场;
❷创造合作的机会,如学校、机关和社区等,扩大社会影响;
❸深入宣传生态思想,转化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中的切实行动;
❹通过政策、法令强制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