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产品发展困境
标准化生产水平低。产业化过程中,规范化程度不高、标准化生产技术和监管措施不够到位、标准化水平较低是绿色种植和养殖业基地的薄弱之处,农产品加工水平低、精深加工能力弱。
缺少龙头企业的带动,区域间、产业间发展不够均衡,总体实力不强,产业带动能力较差,是生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群体这一中间环节的薄弱之处; 农业产业化中介组织不够发达,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方式单一、衔接不紧密,是生态农业产业化中另一环节的薄弱之处; 农产品营销缺乏策略、手段和现代化的营销理念,市场开拓力度不够,缺乏知名企业、知名产品和知名品牌,是生态农产品进入市场流通环节的薄弱之处。
体制不完善,组织管理方面存在不足。缺乏统一的领导和工作机构指挥调度,生态农业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能力弱,信息服务体系及市场流通体系不健全,技术服务体系被弱化,甚至部分部门工作瘫痪,对农业产业化的服务功能不够完善,服务能力也不够强。
市场亟待开拓。一方面由于规模小、产量低、经营分散,致使产品供不应求; 另一方面,由于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且成本价格高,普通消费者难以承受,难以满足城乡居民的有效需求。绿色食品的消费群体集中在城市,生产和消费之间的距离增加了供货困难,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绿色食品市场的进一步开拓。
思想认识不到位,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对发展生态农业产业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特别是一些农民受传统耕作习惯的影响和眼前利益驱使,不愿按照生态农业方式进行生产,影响了农产品的标准化水平和绿色食品的发展。在实际工作中,缺乏有效宣传,缺乏发展思路,缺乏整体规划,缺乏推动措施,有的县在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方面还是空白。
缺乏必需的政策扶持,投入机制不健全。由于没有制定必要的政策规定和扶持措施,甚至在开发生产绿色食品时得不到必需的资金、物资和技术等扶持,从而影响了生态产业发展的进程。缺乏资金投入,是制约生态农业产业快速发展的最大因素。从生态农产品基地规划建设、标准化技术推广到生态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升,以及龙头企业的壮大,各个环节都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投入,尤其是前期投资非常重要。受财力限制,国家财政没有列出专项资金,而且对整个农业产业的投入都很有限,增速也很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