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安全能力建设
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生存安全能力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一个地区的生存资源对该地区人口基本生存需求的满足程度、保证程度和承载能力的总和。生存安全能力建设受制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有: 自然因素 (包括生存资源禀赋)、社会因素 (包括农业劳动者的数量、素质等)、经济因素 (包括资金和能量的投入强度等)、技术因素 (包括新品种的应用、耕作制度的变革等)、制度因素 (包括农业的组织形式、农业政策等)。
生存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中国古代有句名言“民以食为天”,实质上道出了生存安全的真谛。从世界范围来看,国外发达国家有很多虽然建构在农业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但是仍然采取种种措施维护其粮食安全。而发展中国家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解决最基本的生存问题阶段,与贫困和饥饿作艰苦的斗争,粮食的长期短缺成为社会不安定的主要根源之一,如非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生存压力比较沉重的国家,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饥荒,而且与政权的更替往往交织在一起。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对粮食问题一直非常重视,经过60多年的努力,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产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人均粮食产量超过400千克,基本越过温饱线。但是从中国粮食生产状况与经济发展水平看,中国目前粮食生产处于结构过剩与低水平安全状态,区域性粮食安全与不安全并存。从省级水平分析,中国粮食自给率仅达到60.53%。加之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均生存资源刚性递减,农业环境趋于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农村居民收入缓慢等不利因素,对中国未来人口的粮食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如何加强中国的生存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中国的生存能力,化解农业生产的不利条件和因素,解决未来人口高峰时的粮食安全问题在未来的几十年内应始终置于战略的高度。生存能力随着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由于生存能力主要围绕着大农业而言,所以如何高效地生产出足够的、安全和富有营养的农产品并持续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基本生存和健康需求,便成为可持续发展中生存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