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生产价格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生产价格shēng chǎn jià géцен произвóдства

生产价格

生产价格shengchan jiage

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由商品的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构成。
在平均利润形成之前,商品是按价值出售的。但是,在剩余价值率相同的条件下,由于各个部门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不同,因而在相同的时间内生产出的剩余价值量不同,各个部门的利润率不同。为了追逐较高的利润,各部门的资本家之间必然展开竞争,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部门之间的竞争,资本自由转移的结果导致利润率的平均化。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预付资本总额的比率。各部门的资本家按平均利润率取得的剩余价值就是平均利润。平均利润形成后,商品不再按价值出售,而是按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即生产价格出售。
在资本主义社会,同一生产部门内的各个企业,即使预付资本相同,但由于生产条件各异,生产同种商品所耗费的资本即成本价格各不相同,这些个别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之和,构成个别生产价格。本部门的社会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之和,构成社会生产价格,即通常所讲的生产价格。一般说来,企业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可以得到超额利润;而个别生产价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则得不到平均利润,甚至没有利润。
生产价格形成之后,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原来,商品市场价格的确定是以价值为基础,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现在,市场价格则以生产价格为基础,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围绕着生产价格上下波动了。但这并不否定价值规律。因为从整个社会来看,平均利润总额等于剩余价值总额,生产价格总额等于价值总额。另外,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要以商品的价值即商品中凝结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动为基础。

☚ 成本价格   个别生产价格 ☛

生产价格

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构成的商品价格。公式为:w=k+p′。在平均利润形成前,商品的市场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生产价格形成后,则以生产价格为中心上下波动,这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只是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的变化。从整个社会看,生产价格总额等于价值总额,平均利润总额等于剩余价值总额。

生产价格

就是商品的成本价格(即不变资本加可变资本等于生产费用)加平均利润。生产价格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也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在资本主义竞争中,资本不断从利润率低的部门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导致利润率平均化。即不论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等量的资本都获得等量的利润。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使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从而,商品不再按价值出售,而是按照生产价格出售。因此,价值规律在形式上也发生了变化:商品的市场价格不再以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而是围绕着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通常,生产价格同价值相背离: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平均利润大于剩余价值,生产价格高于价值;反之,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平均利润小于剩余价值,生产价格低于价值。但是,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并不违背价值规律: 从整个社会来看,上述背离是相互抵消的,剩余价值总和同平均利润总和相等,生产价格总和同价值总和也相等。所以,生产价格仍然以价值为基础,生产价格只是价值的转化形式而已。

生产价格Production Price

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出现后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由资本主义生产费用加平均利润构成。通过部门间竞争,资本不断从利润率低的部门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导致利润率平均化,等量资本不论其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都获得等量利润。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使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商品按生产价格出售,并不违反价值规律。生产价格和价值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生产价格随价值变动而变动,从整个社会看,生产价格总额等于价值总额,平均利润总额等于剩余价值总额。

生产价格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生产价格被定义为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从本质上说,商品是按照价值决定的价格出售的。但是各个生产部门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同量资本推动的劳动量是不等的,在剩余价值率相同的情况下,生产的剩余价值不同,从而利润率不同。由于等量资本要获得等量利润,资本便不断从利润率低的部门向利润率高的部门流动,使不同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形成平均利润率。随着平均利润率和平均利润的形成,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这时商品就按生产价格所决定的价格出售。由于许多部门获得的平均利润与本部门生产的剩余价值在数量上不等,因此绝大多数部门商品的生产价格会偏离其价值。资本有机构成高于社会平均构成的部门,获得的平均利润大于本部门所生产的剩余价值,其商品的生产价格高于价值;相反,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构成的部门,获得的平均利润小于本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其产品的生产价格低于价值。只有资本有机构成与社会平均构成相等的部门,平均利润与剩余价值相等,生产价格与价值才一致。但是,生产价格对价值的偏离并不违背价值规律,因为从整个社会来看,上述偏离会互相抵消,全社会的平均利润总额等于剩余价值总额,而且生产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的,其变化归根结底取决于价值的变化。

生产价格

资本主义制度下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等于商品的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是各不相同的,在剩余价值率和资本周转速度相同的情况下,有机构成低的部门,利润率就高,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利润率就低。于是,资本家就把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转向利润率高的部门,通过竞争,各部门的利润率趋向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率。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家都按照平均利润率计算取得平均利润。各部门的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相加,就是各部门产品的生产价格。这样,商品的价值就转化成生产价格。生产价格出现以后,商品不再按照价值出卖,而是按照生产价格出卖。商品的市场价格在生产价格出现以前,是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现在则是围绕着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并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只不过是价值规律作用采取了新的形式。因为,在个别部门,虽然从量上来看利润与剩余价值不一致,生产价格与价值不一致,但从整个社会来看,平均利润总额等于剩余价值总额,生产价格总额等于价值总额。生产价格仍然以价值为基础,也仍然受价值规律支配,生产上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的减少或增加,都会使生产价格降低或者提高。

生产价格

生产价格

指商品价值的转化形态。由商品的成本价格(生产费用)和平均利润构成。从整个社会看,商品的生产价格总和等于它们的价值总和,它们在量上是完全一致的。但从个别部门来看,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商品的生产价格同价值偏离是经常发生的,两者相等则是十分偶然的现象。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商品的市场价格即以生产价格为中心上下波动。生产价格变化,是由加入商品的价值和平均利润变化引起的。离开商品价值的变化,无法说明与生产有关的一切问题。正因为如此,当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虽然商品的市场价格不再围绕商品价值发生波动,但仍然受商品价值规律的制约,并没有否定劳动价值理论和价值规律。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市场竞争加剧、市场体系的完善等,会促使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促使生产价格的形成。

☚ 理论价格   成本价格 ☛
生产价格

生产价格Price of Production

马克思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生产价格等于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它实际上是古典经济学的“自然价格”的同义语。第一次采用生产价格这一概念的是英国经济学家托伦斯(Torrens,1992)。马尔萨斯 (Malthus) 和李嘉图(Ricardo) 在他们的通信中虽提到这一概念,但在正式出版著作中并未采用。马克思采用或者说接受这一概念的目的在于论述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商品交换规律。马克思认为,商品交换一般规律是劳动价值规律,即按等量的劳动相交换,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这一规律转化为按生产价格相交换。马克思认为,生产价格只不过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利润是重新分配后的剩余价值,它们分别在总量上相等。因此,新的交换规律不过是劳动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特殊表现。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中的物化劳动和投入的活劳动共同形成。活劳动可进一步分解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前者用于创造工人的工资价值,后者用于创造剩余价值,用公式来表示,即W=CL+VL+ML(L表示以劳动形式存在)。但在实际的定价过程中,马克思认为,资本家先把生产成本加总起来,然后再按百分比加上一部分利润,用等式表示为: W=K+P,其中K=c+v。
马克思认为,利润 (P) 是剩余价值(ML) 的一种转化形式,是资本家在销售商品后所获得的超过其预付资本的余额。但是一般而言,劳动形态的价值各部分与货币形态的价格各部分对应关系是不成比例的,这主要是因为不同商品的生产的资本有机构成是不同的。在这种条件下,各个部门若按价值相交换,它们的利润率是不同的,而这与全社会存在大致相同的利润率相矛盾。
马克思引入了生产价格这一概念来解决这一矛盾。在资本和劳动力可以自由转移的情况下,利润率较低的部门的资本要向利润率较高部门转移。通过竞争,利润率会平均化,形成一般 (平均) 利润率。这一平均的利润率就是用社会总资本去除剩余价值总额,即:


在平均利润率存在情况下,就产生了生产价格,即:
P=c+v+r (c+v) = (1+r) (c+v)
当价值转变为生产价格后,马克思认为这并不违背原来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这是因为价值的总和必然等于生产价格的总和,剩余价值的总和必然等于利润的总和。马克思借助图表简单说明这两个必然相等,但并没有给出严谨的论证,而且由于在马克思的解释中,只是转换了产出品的价格,而投入品的价格还是价值形式,由此而引发了所谓的 “转形” 问题。
传统的看法认为转形问题的提出始于庞巴维克 (Bohm-Bawerk) 和希法亨 (Hilferding) 间的论战。然而,由于他们都没有批判地考察马克思在把价格转化为生产价格时所运用的实际程序,因此并没有真正涉及到转形问题 (胡代光等,1990) 真正的转形问题是由德国的数理统计学家鲍尔特凯维兹 (Bortkiewic,1907) 明确提出的。他试图同时转换投入品和产出品的价格以解决转形问题,但最终得出两总计相等不能同时成立的结论。斯威齐(Sweezy) 发展了鲍尔特凯维兹的研究,并宣称他的解法可以使两总计相等同时成立。他的解主要建立在两个假设基础之上: (1) 假定奢侈品部门产出为1; (2) 假定这个部门具有平均的有机构成 (1942)。他的第一条假定实际上是保证了全部剩余价值等于全部利润; 第二条假定则保证了价格之和与价值之和相等。可见,他的两个假定限制性都很强。
对再生产方式的研究可借助线性模型来进行。温特尼茨 (Winternitz) 提出了这样一个阐述 (1948),并由森岛道夫 (Michio Morishima) 和西顿 (Seton) 从n种商品的角度给出了完全一般的解。罗默 (Roemer) 的研究表明,放弃线性假设,运用 “阿罗—德布鲁(Arrow-Debru) 语言” 也可得到一个一般的解 (德赛,1992)。
梅迪欧(A. Medio,1972) 等人希望借助斯拉法的标准商品来解决转形问题。梅迪欧证明了斯拉法(Sraffa) 标准商品能够成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有力分析工具。并且他仿照斯拉法计算出具有标准商品生产的资本有机构成的加权平均部门,这个部门生产的标准商品的生产价格和价值是相等的,它的利润和剩余价值也是相等的。但由于他的证明仅限于标准商品部门,而标准商品部门在现实中并不存在,所以有人认为这种方法不能证明实际经济体系的这种双重性等价 (龙卡利亚,1978)。
谢赫 (A. Shaikh,1992) 等采用平衡增长和迭代方法求解转形问题,他认为,如果采用马克思的生产价格,把它们作为投入使用,然后再一次利用马克思的方法以获得新的生产价格,一直这样继续下去,就可以获得收敛于一组鲍尔特凯维兹所得出的价格。但同样的是,这组价格并不能保证两总计相等同时成立。谢赫在后来的研究中认为,应当允许后一个有偏差,这种差别是由价格和价值之间的偏差和奢侈品工业规模造成的。他证明了在平衡增长的条件下,剩余价值和利润之间的差别,是与奢侈品部门中的价格和价值的偏差成比例的。然而平衡增长的条件在现实中是无法满足的。因此他的解法有很大的局限性。
法国学者利皮茨 (Lipietz) 等人从对马克思提出的两个重要假设的重新表述出发,试图对“转形问题” 给出一个新的解法。他们认为,首先,价格总和等于价值总和应表述为净产品的价格总和等于净产品的价值总和; 其次,工人的工资必须以分配后所购买的那组消费品的价格中所含的价值来衡量。由这两条假设出发,他们发现任何一组价值都可转换成为一组价格,同时,两个总量相等的前提也能同时成立。这种解法被认为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如按照这种解法得出生产价格,固定资产的价值总和将不等于其价格总和,二是须要在工资率确定之前知道工人消费那组商品的实际价格。而这是两方面的事情,需要分两点考虑。但利皮茨等人的解法,只是提出了从一方面转向另一方面的办法 (亨特等,1992)。
上述的学者都是从转形问题的求解入手,试图证明马克思学说的逻辑一致或试图证明马克思学说的前后不一致。20年代以来,萨缪尔森(Samuelson,1971) 等人提出没有必要从转形问题来求解价格,劳动价值论是不必要的迂回。由于这一问题的提出,使得回答转形问题就不仅仅限于对转形问题的求解上了,还包括了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等主要理论的认识。同时,导致了对马克思经济理论全面的探讨与争论。故人们把上文提到的争论称为狭义转形问题,把萨缪尔森等人挑起的争论称为广义转形问题争论。
萨缪尔森认为: (1) 除了 “原始的” 经济外,可以容易地证实价值和价格的非一致性,这是司空见惯的,故不需要用劳动价值论来论证; (2) 马克思的价值转化的计算程序只适用于各部门有机构成都相等的情形; (3) 即使为了证明剥削存在,价值计算也是多余的。对于萨缪尔森的第一个观点,弗里曼 (A. Freeman,1984)批评道: “价值转化为价格不是一种计算……而是现实世界的一个过程,通过它,价格就开始存在,这与数学工具是否已被展开来计算时包含的数量完全无关。” 另一位美国学者威廉·鲍莫尔 (W. Baumol,1984)也认为: “马克思并未打算用转形分析来表明如何从价值中推导出价格的证据,……恰恰相反,马克思却承认这两组多少是各自得到的值在实质上和体系上是不同的,转形计算的附带目的是要决定这种背离的性质。但是对这个目的和作为目的本身的定价问题作任何说明,实际上对马克思并没有什么重要性,因为转形主要不是从价值到价格,而是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息和租金。”
对于萨缪尔森的第二个观点,一些经济学家认为: 生产价格和生产价格中的利润同样也是不能观察到的。因此,必须在两组抽象观点之间进行选择,一组为价值分析,一组不运用价值分析。然而,价值分析是更重要的。这是因为价值和价值利润率是支配和调节生产价格和一致的利润率的,生产价格和一致的利润率再去调节市场价格和利润率,因此价值分析是必要的。
对于萨缪尔森的第三个观点,许多学者认为这是对马克思剥削理论的曲解。马克思所讨论的剥削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发生的那种剥削,而萨缪尔森以为马克思关于剥削的理论依据在于工资和利润之间存在逆关系,这实际上是把剥削看成是流通过程中所产生的现象,看成是一种不等价交换的结果。而这正是马克思所批判的观点。
☚ 价格   所有权 ☛
生产价格

生产价格

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等于商品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之和。计算公式为: 生产价格=成本价格+ (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成本价格是商品生产中实际耗费的不变资本价值与可变资本价值之和。社会平均利润率等于社会剩余价值总量或利润总量除以社会预付资本总量。各部门的平均利润是该部门的预付资本量与平均利润率的乘积。生产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资本主义各部门之间通过资本的转移展开竞争,竞争的结果形成平均利润率和平均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以后,各部门商品的生产价格一般不同程度地背离商品价值,而社会商品的生产价格与价值在总量上是相等的; 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也发生变化,商品的市场价格不再以价值为中心而是以生产价格为中心上下波动; 生产价格的变动,取决于社会平均利润率和商品价值两个因素; 具体生产部门实际生产的利润,同该部门商品销售收入中所包含的利润相一致的情况,只有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与社会平均的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一致,才会偶然发生。商品的生产价格分为社会生产价格和个别生产价格,个别生产价格等于个别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社会生产价格等于部门的平均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社会生产价格决定市场价格。一般来讲,商品的社会生产价格在量上等于这种商品个别生产价格的加权平均数。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在量上等于劣等地上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这是一种特殊情况。

☚ 平均利润   产业利润 ☛

生产价格

production price


生产价格

price of production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4:1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