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四个现代化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四个现代化sìɡè xiàndàihuà指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四个现代化sìge xiàndàihuà指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我国人民的宏伟目标。例如:“它正式投产后,将为我国微波通信干线提供先进的成套设备,这对建设高质量、高效率的微波通信网,使邮电通信适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需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人民日报》1977. 2. 14) 四个现代化 四个现代化我国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要求用先进科学技术装备我国国民经济及各个部门,管理国民经济,使我国在经济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四个现代化中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关键。这是因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 工业布局 基础设施 ☛ 四个现代化 121 四个现代化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简称。1964年,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本世纪内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宏伟纲领。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全党全国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要求集中一切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在本世纪内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要求是:第一,要使我国农业,变为用现代机器设备和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农业,农林牧副渔布局合理、全面发展,能够满足人民生活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二,要使我国的工业,逐步变为门类齐全、结构合理、具有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的发达工业;第三,要使我国的科学技术,接近或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第四,要使我国的国防力量,拥有现代化的武器装备,能够在现代战争条件下,保障国家安全。 ☚ 农村人民公社 工业现代化 ☛ 四个现代化 四个现代化sige xiandaihua在中国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奋斗目标的简称。 ☚ 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 技术革新与技术革命 ☛ 四个现代化 四个现代化Sige xiandaihua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四个现代化,对于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满足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进一步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具有重大意义。四个现代化最早由周恩来总理在1964年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来的。1978年举行的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把实现四个现代化确定为我国新的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四个现代化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其中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关键。我们要教育少年儿童,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振兴中华民族, 必须努力学习和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 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 ☚ 五爱教育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 四个现代化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即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其实现对于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满足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都具有重大意义。 四个现代化四个现代化是指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所谓现代化,就是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来武装国民经济和国防的各个部门,对整个物质生产领域进行全面的根本性的技术改造,使生产力的发展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世界上有各种道路的现代化,我国要实现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要把我们的国家逐步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具有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强国。科学技术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关键。因此,实现四个现代化,归根到底是为了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工业、农业和国防,从根本上改变整个国民经济技术落后的面貌,把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建立在现代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建立雄厚的社会主义物质基础。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量力而行,积极奋斗,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四个现代化对我国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统称。1954年9月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时任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1898—1976)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如果我国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1957年,毛泽东(1893—1976)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将原来的“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改为“现代科学文化”。1959年,毛泽东在关于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又提出“加上国防现代化”。1963年1月,周恩来在中共上海市委召开的春节座谈会上,把“四个现代化”的提法概括为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在上海市科技工作会议上又进一步强调指出,实现“四化”,建成社会主义强国,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1964年12月召开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周恩来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总的说来,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1975年,在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周恩来重申了这一奋斗目标,并指出,从1976年到1985年的十年,是实现这个纲领的关键的十年。1977年,中共十一大重新提出在20世纪内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并把它规定为新时期的总任务。由于历史的原因,四个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曾受到严重干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将四个现代化扩展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并明确指出,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四个现代化的内容可主要概括为:(1) 工业现代化。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工业,使工业主要领域的发展水平接近或赶上世界先进水平。(2) 农业现代化。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农业,使农业发展水平有较大提高,并使农村面貌发生较大变化。(3) 国防现代化。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国防,使我国的国防力量能够在现代战争的条件下保卫国家安全,抵御和战胜外国侵略。(4) 科技现代化。使我国的科技接近或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又明确提出,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四个现代化在我国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简称。 四个现代化 四个现代化指我国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要求用先进科学技术装备我国国民经济及各个部门,管理国民经济,使我国在经济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实现四个现代化中,工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因为工业提供各部门所需要的技术装备的物质条件。四个现代化中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关键。这是因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211页)80年代以来,“四个现代化”已成为我国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动员群众投入国家经济建设的第一位的号召口号之一。 ☚ 世界性粮食危机 白领工人 ☛ 四个现代化 四个现代化中国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简称。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奋斗目标。以四个现代化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奋斗目标,经历了一个长过程。在建国初,国家经济建设的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1954年9月,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里第一次提出了四化目标。他说:“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1959年底和1960年初,毛泽东在阅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说: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1963年1月,周恩来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我们要建立一个富强的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自此以后,1964年三届人大,1975年四届人大,直到1982年十二大前,一直沿用这一提法。十二大的政治报告和十二大通过的新党章都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把四个现代化的次序调整了一下,把“工业”放在“农业”之前,更加符合四个现代化客观发展的实际情况。四个现代化观点的发展进程也具有曲折性。从50年代中期以来的长时间内,由于中共中央在指导思想上“左”倾错误的发展,一直以“阶级斗争为纲”,大的政治运动不断,特别是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破坏,四个现代化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远没有放在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位置上。直到1976年10月粉碎了“四人帮”,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把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作为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作为党的政治路线的主要内容,从而实现了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实现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必须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因而必须改变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活动方式、思想方式和管理方式,必须进行经济体制、政治体制以及文化、教育、科学技术体制的改革。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在本世纪内宏伟的奋斗目标。宣传四个现代化是各级宣传部门的中心任务。 ☚ 四大自由 四项基本原则 ☛ 四个现代化 四个现代化是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简称。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曾多次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指出,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其中,工业现代化要使中国工业成为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好、能够满足社会消费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先进工业; 农业现代化要使中国农业走上日益社会化、机械化和科学化的道路,能够较充裕地满足整个社会对农产品的需要; 国防现代化要使中国国防力量能够在现代战争的条件下保卫国家安全,抵御和战胜外国侵略者; 科学技术现代化要使中国科技接近或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四个现代化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工业现代化是主导,农业现代化是基础,国防现代化是保障,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关键。四个现代化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四个主要方面,并不是现代化事业的全部,在这一过程中,还要相应地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并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 小康水平 经济效益 ☛ 四个现代化 四个现代化The Four Modernizations of Industry,Agriculture,Defense,Science and Technology指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这是中国共产党确定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发展时期总任务的中心内容,表明中国国民经济的各部门要用当代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装备起来,用科学的管理方法组织运作起来,以大幅度地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建设起强大的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 ☚ 三大差别 价格剪刀差 ☛ 四个现代化 四个现代化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关于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简称。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和根本利益,是全国人民的伟大历史使命和长期奋斗目标。早在建国前夕,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就指出,在革命胜利后,中国将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将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建国以后,特别是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他又多次提出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1964年底,周恩来在第三届人代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正式向全国人民提出了在20世纪内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中国经济走在世界前列的宏伟纲领。但由于十年动乱,这个纲领没有形成规划和计划。1975年,周恩来总理在第四届人大第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这个纲领。同年,国务院根据这个纲领拟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十年计划纲要草案。因这个草案遭到“四人帮”的阻挠、攻击,没有得到全面实施。邓小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在科学地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经济建设是最大的政治,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历史任务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及时、果断地领导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978年12月举行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要求集中一切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这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保证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地向前发展。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这个根本任务,邓小平从1979年起就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提出了重要设想,并在以后继续加以丰富和发展。1982年中共十二大和1987年的十三大,先后根据邓小平的设想,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作了明确、全面的表述。中共十二大的文件指出,“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二十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实现了这个目标,我国国民收入总额和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将居于世界前列,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过程将取得重大进展,城乡人民的收入将成倍增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到那个时候,我国按人口平均的国民收入还比较低,但同现在相比,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将大为增强”。(《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15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一九八○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14页)四个现代化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工业现代化是国民经济现代化的主导,农业现代化是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基础,国防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保障,科学技术现代化则是工业、农业和国防现代化的关键。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又在于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科学素质。为了加快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邓小平先后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党和国家制订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采取了一系列的重要措施,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科学技术迅速向前发展,并日益同经济建设紧密结合。1991年4月举行的第七届四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所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进一步提出“继续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重要战略地位,使我国经济成长逐步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党和国家根据当代世界范围内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形势而作出的这一重要决策,是把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对于推进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的重大历史意义。四个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心,但并不是它的全部。四个现代化同时涉及范围广阔的社会变革,必须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同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协调发展,以适应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实践,抓住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使四个现代化发展得更快一些。实现四个现代化,还必须充分认识和掌握我国国情的基本特点,从中国国情出发,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 ☚ 国民经济发展的两步设想 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 四个现代化 四个现代化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提出的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奋斗目标的简称。(1) 工业现代化,就是要在已经建立起来的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发展一些新兴工业部门,同时用最先进的生产手段、生产技术、现代管理方法来武装传统工业,对现有企业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大力发展能源和交通运输等基础部门的建设。(2) 农业现代化,就是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全面武装农业,尽快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农业的落后面貌。(3) 国防现代化,就是用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军事装备、军事技术和军事指挥系统武装军队,加强国防工业的建设,使军队具有现代战争的防御能力和打击能力。(4) 科学技术现代化,就是要拥有最先进的科学研究手段,掌握当代最新的科学成果,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研究机构和实验基地,造就高水平的宏大的科技队伍,具有用先进科技成果武装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能力。“四化”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其中,工业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国防、科技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国防现代化是实现“四化”的保障; 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实现“四化”的关键和核心。“四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内容。 ☚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农轻重为序 ☛ 四个现代化sì ɡè xiàn dài huà指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实现的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the four modernizations, i.e.: the modernizations of agriculture, industry, national defence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