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题 解】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终于担任重大任务的人的事例,说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接着,作者从人的发展和国家的兴亡这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本篇短论通过事实和多层论证,阐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它启示我们:矛盾的任何一方面都以对方为存在条件,双方相互对立地处于一个统一之中。没有错误,就不会有正确;没有挫折,就不会有成功;没有遇到艰难困苦,就不会战胜困难而获得成功;没有灭亡的威胁,就不会有求生存、发展的迫切要求。古往今来,大至一个国家的兴衰,小至一件事情的成败,莫不如此。 为了表现这个主题,孟子采用了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开头一段先举出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等六个人的事例;接着归纳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一与文章中心紧密联系的观点;再从这个观点引申下去,提出人们容易理解的、更为接近中心论点的“人恒过……国恒亡”这层意思。接着,由这个道理归结出中心论点,即“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的结论。这样有事实根据、有理论说明,所得出来的论点就使人信服;这样逐层推论,文章也显得紧凑而完整。 另外,文章使用了大量的排比句,使文章具有不可遏止的气势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开头一段六个人的事例,全用排比句式,不用一个散句,既简练含蓄,又有力地酝酿出了全文的气势,有“一石击起千层浪”的妙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 文] 舜①发②于畎亩之中③,傅说④举⑤于版筑⑥之间,胶鬲⑦举⑧于鱼盐⑨之中,管夷吾⑩举于士(11),孙叔敖(12)举于海(13),百里奚(14)举于市(15)。 故天将降大任(16)于(17)是(18)人也(19),必先苦(20)其心志,劳(21)其筋骨(22),饿(23)其体肤(24),空乏(25)其身,行(26)拂乱(27)其所为(28),所以(29)动心(30)忍性(31),曾(32)益(33)其所不能。 人恒(35)过(35),然后能改;困(37)于心,衡(38)于虑(39),而后(40)作(41);征(42)于色(43),发(44)于声,而后喻(45)。入(46)则(47)无法家(48)拂士(49),出(50)则无敌国外患者(52),国恒(53)亡。 然后(54)知生于(55)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注 释] ①舜: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姓姚,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曾在历山耕种,三十岁时被尧启用。②发:奋发,兴起。③于畎(quǎn)亩之中:于,从。畎亩,泛指田野。畎,田间水沟;亩,田垄,这里借部分代全体。“于……之中”状语后置,译时要提到动词前翻译,后几句译法与此同。④傅说(yuè):殷帝武丁的相。相传他曾在傅岩那个地方服刑筑墙,后来被武丁发现,任他为相,并让他姓“傅”。⑤举:选拔。⑥版筑:指筑墙。版,筑墙的夹板。筑,在版中夯土的杵。这里借工具代事物。⑦胶鬲(gé):胶鬲原先是贩卖鱼盐的,被周文王(当时是西伯)举荐给纣王,后来他又辅佐周武王。⑧举:这里指被举荐。⑨鱼盐:借指贩卖鱼盐的场所。⑩管夷吾:管仲,齐桓公的相。桓公曾与公子纠争王位,杀了公子纠。管仲曾辅助公子纠,因而被囚,后来由于好友(桓公的相鲍叔牙)的举荐,终于被释放而成为相,辅佐桓公建立了霸业。(11)士:执法官,狱官之长。(12)孙叔敖;春秋时楚国人,在海滨隐居,被楚王起用为令尹(相)。(13)海:借指海滨。(14百)里奚:姓百里,春秋时虞国人。秦灭虞后成为奴隶,曾被楚国人捉住放牛,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把他赎出,让他当相,人们称他“五羖(gǔ)大夫。” (15)市:市场,这里指奴隶市场。(16)大任:重任。任,责任,担子。(17)于:介词,给。(18)是;这,这里可译为“某”。(19)也;表停顿,预示后面要作解释。(20)苦;使……苦恼,形容词用如使动词。(21)劳;使……劳累。形容词用如使动词。(22)筋骨:指躯体,借部分代全体。(23)饿:使……饥饿,使动用法。(24)体肤:偏义复词,词义在“体”上。(25)空(kòng)乏:使……穷困。(26)行:用种种行为。(27)拂乱:不顺利。拂,违背。(28)所为:指“所欲为”,想做的事,想达到的目的。(29)所以:即“以所”,用这些。所,指示代词,此。(30)动心:使心惊动。动,使动用法。(31)忍性:使性格坚韧。忍,使……坚韧,使动用法。(32)曾:同“增”,使……增加,使动用法。(33)益:与“曾”同义。(34)所不能:指还不具备的才干。(35)恒:常,总是。(36)过:有过错,名词用如动词。(37)困:困扰,困惑。(38)衡:同“横”,阻梗。(39)虑:“虑”与“心”互文同义。(40)而后:同“然后”。(41)作:奋发,发愤。(42)征:显露,表露。(43)色:脸色。(44)发:“发”与“征”互文,同是“显露”的意思。(45)喻:明白。(46)入:内部,国内,动词用如名词。(47)则:假设连词,如果。(48)法家:坚持法治的世臣。(49)拂(bì)士:辅佐国君的人才,拂,同“弼(bi)”,辅佐。(50)出:外部,国外,动词用如名词。(51)患:灾难。(52)者:表提顿的语助词。(53)恒:常常,经常。(54)然后:这样以后。然,这样,如此。(55)于:介词,在。 [译 文] 虞舜是从田野间奋发兴起的,傅说是从筑墙的工地上提拔起来的,胶鬲从鱼盐市场上被举荐,管仲从狱官那儿获释(而当相),孙叔敖从海滨隐居处被选拔(作令尹),百里奚从奴 隶市场上被赎(后登上相位)。 所以老天(如果)打算把重任交给某个人,一定要先使他心情苦恼,使他筋骨受劳累,使他身体挨饿,使他亲历贫困,用种种行为阻碍扰乱他想要干的事业,用这些来震撼他的心灵,使他具有坚韧的性格,使他增添不曾具有的才干。 人常有过失,然后才能改正,心里困惑,思虑不通,然后才能奋发,(这种困惑)表露在脸色上,吐露在言谈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同样,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执法的世臣和辅佐国君的贤才,国外如果没有相对抗的国家和外患,(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 (经过)这样(分析)之后可知:生存发展包含在忧虑患难中,而死亡退萎包藏在安逸享乐里啊。 [鉴 赏] 这是一篇非常精彩而富于哲理的论文,在历史上曾经鼓舞过无数的中华优秀儿女自觉磨砺,担负起关系国家兴亡的重任。 第一段一连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为例,这些著名的历史人物都经历过艰苦的磨练,都具备治国安邦的杰出才能。 第二段在以上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推论,得出论断:“天将降大任于是人”,必须先让他从生活上到思想、意志上各方面都经受磨练,在社会实践中承受各种考验,然后才可能担当重任。 第三段由个人进一步推衍到国家。一个国家如果国内没有能人执法治国,又没有来自国外的对抗,往往会有亡国的危险。 最后归纳出论点:忧患使人振奋,因而得以生存;安乐使人怠惰,因而会招致灭亡。 文章举例典型,思虑深广,说理清楚,结论深刻有力。 字数:2293 [作者及作品简介] 《孟子》 彭格人 主编.中学生古文知识辞典. 当前位置:主页 > 成语大全 > 对偶成语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释义】忧患使人奋发图强,因能得生;安乐使人好逸怠惰,因而致死。◆ 也作“生于忧患,死于逸乐”。 【举例】① 《儿女英雄传》三十回:“又道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人何必无端的作此等危言,未必不有见于此。”② 一位集团公司董事长说:“一个有几十亿资产的投资公司,领导人必须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意识,洞察经济形势,把握投资方向,稍有玩忽,将一泻千里,不可收拾!” 【辨】复句式成语,通常连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忧患可使人生存,安乐可使人死亡。指时时警惕,才能杜绝祸患。《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危机来自对危机的无知和熟视无睹。深圳特区报业集团总编辑陈锡添强调,危机感来自我们对市场清醒的认识和分析。保持强烈的危机感,是不断进取的重要精神动力。(万仕同《体制创新:为了第二次腾飞——写在深圳特区报创刊20周年之际》)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shēngyú-yōuhuàn,sǐyú-ānlè原意是指艰苦的环境,可以磨炼人的意志,激励人奋发进取而得以生存;安逸舒适的享乐生活,使人意志消沉、精神空虚而招致灭亡。语出《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的环境可以使人发奋而得生,安乐的生活可以使人懈怠而致死。《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语本《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忧患能使人奋发图强,生机勃勃;安乐使人颓废,以致死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为忧患能使人发奋图强寻求生路,安乐却使人苟且偷安,直至衰老死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可使人生存,安乐可使人死亡。指时时警惕,才能杜绝祸患。《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意为一个人在忧患当中容易走出困境,而往往在安逸中灭亡。语出《孟子·告子》。 字数:46 - 来源:委婉语应用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 林中多树,何栖一枝 要想长生,趁早老成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为一个人在忧患当中容易走出困境,而往往在安逸中灭亡。语出《孟子·告子下》。 ☚ 林中多树,何栖一枝 要想长生,趁早老成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语出《孟子·告子下》。意谓艰苦的环境能锻炼人,使其更坚强地生存发展;反之,安乐的生活则使人颓废、堕落,乃至死去。也指一个国家常居安思危,则有备无患;如果和平麻痹,则有灭亡的危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shēng yú yōu huàn , sǐ yú ān lèlife springs from sorrow and calamity,and death from ease and pleasure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shēnɡ yú yōu huàn,sǐ yú ān lè忧患使人勤奋,因而得生;安乐使人怠惰,因而致死。thrive in calamity and perish in soft living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shēng yúyōu huàn,sǐ yú ān lè【解义】忧患:困苦患难。安乐:安宁,快乐。忧患的处境可以使人发愤而得生,安乐的生活可以使人懈怠而致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shēng yú yōu huàn , sǐ yú ān lè忧患使人得生,安乐而能致死。指忧患者可勤奋,因而得生;安乐者易怠惰,因致人死。《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shēnɡ yú yōu huàn,sǐ yú ān lè忧患能磨炼人,使人发奋,因而得生;安乐使人沉沦怠惰,因而致死。《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shēng yú yōu huàn,sǐ yú ān lè忧患能磨炼人,使人发奋,因而得生;安乐使人沉沦怠惰,因而致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shēnɡ yú yōu huàn, sǐ yú ān lè忧愁祸患使人奋斗而得以生存,安逸享乐使人沉沦而导致死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sheng yu you huan,si yu an le忧患:忧愁患难。安乐:安逸快乐。艰难困苦的处境可以使人发愤而得以生存,安逸快乐的生活可以使人懈怠而导致灭亡。 31X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shēng yú yōu huàn,sǐ yú ān lè经常处于忧愁患难之中,能使人勤奋而得生存,长期处于安适逸乐的环境,使人怠惰而致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shēngyúyōuhuàn,sǐyú'ànlè〔其他〕 忧愁祸患能磨炼人,使人奋发而活着;安逸快乐使人丧志堕情,沉迷昏庸而致死。语出《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儿女英雄传》30回:“又道是‘~’,古人何必无端的作此等危言,未必不有见于此。”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shēng yú yōu huàn,sǐ yú ān lè《孟子·告子下》: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忧患:困苦患难。安乐:安逸快乐。即处境艰难,可激励人发奋图强,生机勃勃;条件舒适,能使人沉迷懒惰,平庸而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困苦患难能使人发奋努力而得以生存,安逸享乐反使人堕落颓废而导致衰亡。指人应该时时警惕,才能杜绝祸患。语出《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例] 呜呼!~。孟子决生死于忧患、安乐之机而弗疑,吾乃今知之,得此变而后生,此变也者。(宋·王质《退文序》)|~者,非虚言也。自此以后,志须益坚,仁须渐熟,尽有向前处矣。(明·殷奎《与昆山诸生书》)|古人讲“~”是一个铁的真理,在我们今天这个国泰民安、繁花似锦的时代里,如何提醒我们自己,以及如何教育我们的子女,居安思危,艰苦奋斗,是一个永葆民族青春、永葆国家昌盛的生命攸关的重大问题。(刘新国《想起了“八旗子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