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甘薯长足象甲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甘薯长足象甲sweet potato gall weevil

南方甘薯成瘿害虫。又名甘薯大象甲。学名Alcidodes waltoni (Boheman)。鞘翅目,象虫科。分布日本、越南、斯里兰卡、缅甸及中国长江以南。为害甘薯、蕹菜、大豆、向日葵、桑、柑橘、马铃薯等作物,但幼虫仅能取食甘薯、蕹菜等旋花科植物。成虫嗜食甘薯嫩茎、嫩梢、叶柄,常致折断枯死,幼虫常在薯藤基部钻蛀并藏身其中,被害茎秆膨大成虫瘿,以致瘿上部分生长不良,主茎受害则明显影响结薯。成虫体长9.5~11毫米,黑或黑褐色。体表被有灰褐、灰土黄或红棕色鳞毛。头小、管状喙微弯曲;触角膝形,索节共2节,最长,末端4节膨大,前胸背板表面密生圆形粒状突起,中间有一鳞片组成的纵纹。每鞘翅上有纵沟10条,沟内刻点大而明显。腿节各有一弯齿,其前端无小齿。雄虫腹末节腹板近后缘有一凹陷,上密生长毛,后缘鳞片长而密;雌虫腹末节无凹陷,后缘鳞毛短而稀。卵圆形,淡黄色,卵壳略软而光滑。初龄时幼虫胸、腹部淡紫褐色,2、3龄以后变为乳白,末龄体长1.5~1.8毫米,肥壮多皱折,头红褐色有光泽。蛹长7.8~10.9毫米,淡黄或淡黄褐色。头顶具褐色乳状突一对,腹部第一至七节的背面后缘具一列小瘤突,末节端部具刺突一对(见图)。


甘薯长足象甲


福建北部年生2代为主,南部3代或2年5代。以成虫在岩石、土缝、树皮隙缝或在越冬薯及薯田附近的野牵牛等植物上越冬,少数末龄幼虫,也可以在冬薯的虫瘿或冬薯藤内越冬。福建北部越冬成虫4月上旬开始活动,5月中下旬产卵,6月上旬至7月下旬为幼虫期。2代幼虫出现在7月下旬至9月中旬,8月下旬至9月中旬化蛹。羽化后成虫在虫瘿内停留一两天后外出,善爬,不善飞,具假死性。交配后即产卵,大多产在薯蔓近节处。幼虫孵化后蛀入茎部取食,被害部受刺激后形成虫瘿,影响水分和养料输送,成长幼虫即在瘿内化蛹。凡冬春温暖,夜晚气温多数在0℃以上的地区,越冬成虫存活率高,如发生期中少雨干旱,更有利其滋生繁殖、猖獗为害。春季清除遗株、残薯及野牵牛、砂藤等野生植物,可消灭大量越冬虫源;5~6月间可在新插薯田或苗床捕杀成虫。成虫盛发期可喷施敌敌畏、敌百虫等。

甘薯长足象甲sweet potato gall weevil

Alcidodeswaltoni (Boheman),又称甘薯大象虫。昆虫纲,鞘翅目,象虫科。分布于华南、华东(含台湾)、西南;日本,越南,缅甸,斯里兰卡也有分布。寄主有甘薯、蕹菜、月光花等旋花科植物。成虫体长7.5~9.0 mm,长椭圆形,黑色发光,体表散布颗粒,被覆黄白、灰褐、红褐色毛状或粉状鳞片;头小,喙管状略弯;前胸背板前狭后宽,中间有一纵纹,后缘两侧深凹;鞘翅自基部向端部收狭,第3、第8隆线及第5纵沟具白色鳞片条纹。末龄幼虫体长14.5~16.5 mm,头红褐色,胸腹部乳白色;体肥壮,前小后大,向腹面弯曲;胸足退化成小突起。一年发生1~3代,以成虫越冬,也有以末龄幼虫在薯块内越冬。成虫咬食甘薯嫩梢、嫩茎和叶柄成纵沟,在茎蔓或叶柄上咬孔产卵,每孔一粒。幼虫蛀食叶柄和茎蔓形成虫瘿,也有向下蛀食薯块,老熟后在为害部化蛹。可采用清洁田园;诱杀成虫;用药液浸苗或喷雾等防治措施。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9: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