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漆姑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漆姑草 【概况】: 异名 漆姑(陶弘景),珍珠草(《滇南本草》),瓜棰草、牛毛毡(《植物名实图考》),地松、 基源 为石竹科漆姑草属植物漆姑草的全草。 原植物 漆姑草Sagina japonica(Sweet)Ohwi,又名蛇牙草(江苏、湖北),虎牙草(湖北),小叶米粞草、地兰(浙江),猪毛菜(江苏)。 历史 《本草拾遗》载:“按漆姑草如鼠迹大,生阶墀间,阴处,气辛烈。”……苏颂云:“此蜀羊泉,羊泉是大草,非细者,乃同名耳。”《纲目》于蜀羊泉译名中列有漆姑草,谓:“能治漆疮,故名漆姑。”《植物名实图考》载瓜槌草,谓:“生阴湿地及花盆中,高三四寸,细如乱丝,……稍端叶际,结小实如诛,上擎纍。”所指及附图均为本种。 形态 一年或二年生小草本,通常紧贴地面。 茎多数簇生,高5~10cm,枝下部平卧,上部直立,上部疏生短柔毛,其余部分无毛。 叶线形,长5~10cm,宽约至1.2mm,基部有薄膜,连成短鞘状。 花小,单生于叶腋及枝端;花梗长1~2cm,疏生短柔毛;萼片5,卵形,疏生短柔毛;花瓣5,白色,卵形,比萼片稍短,全缘;雄蕊5;花柱5。蒴果广卵形,略长于宿萼,5瓣裂。 种子多数,微小,圆肾形,褐色,密生小瘤状突起。花期4~5月,果期5~6月。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635页.图1269)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野、田间、路旁、水塘边和阴湿山地。 分布于长江流域各省及黄河流域和东北南部。 。【生药】:采集 4~5月间采集全草,除去泥杂,晒干或鲜用。 【化学】: 全草含6,8-二-C-葡萄糖基芹黄素、6-C-阿拉伯糖-8-C-葡萄糖基芹黄素、8-C-葡萄糖基芹黄素等黄酮类化合物。 参考文献 中草药1983;14(7)∶295 【药理】: ❶ 抗肿瘤 漆姑草煎剂0.25g/kg ip,连续给药10d,对小鼠S180的抑制率为40.7,41.4%;连续给药11d对小鼠S37的抑制率为39,47.1%;连续给药6d,对小鼠L615可延长生命率30.8%;0.2g/kg ip,连续11d对小鼠U14抑制率为50%。 ❷ 镇咳祛痰 漆姑草煎剂40g/kg ig,对小鼠氨水引咳有抑制作用,对小鼠气管排泌注射的酚红有促进作用。 毒性 漆姑草煎剂ip,对小鼠的LD50为0.896±0.284g/kg。 参考文献 中草药通讯1977;(5)∶27 。【药性】:性味 苦、辛,凉。 ❶ 《四川中药志》:“性凉,味苦。” 主治 漆疮,秃疮,痈肿,瘰疬,龋齿,小儿乳积,跌打损伤。 ❶ 陶弘景:“疗漆疮。” ” 龋齿。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研末。 外用:捣汁涂或捣敷。 。【临床应用】:单方应用 ❶ 《福建药物志》:“治淋病,痢疾:漆姑草30g,水煎服。” 食疗 《贵州草药》:“治虚汗、盗汗:漆姑草30g,炖猪肉食。” 。【医药家论述】: ❶ 陈藏器《本草拾遗》:“按漆姑草如鼠迹大,生阶墀间阴处,气辛烈,主漆疮,挼碎敷之,亦主溪毒疮。” ❷ 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瓜槌草一名毛牛粘,生阴湿地及花盆中,高三、四寸……,或云能利小便。云南谓之珍珠草,俗方以治小儿乳积。”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