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甘薯根腐病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甘薯根腐病sweet potato root rot

由茄镰孢甘薯专化型引起为害甘薯地下部的一种真菌病害。1941年美国的麦克户尔(McClure)首先鉴定此病的病原物,中国于1937年在山东省首次发现该病。
分布和为害 70年代以来在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河北等省猖獗为害。一般减产20%~30%,严重时可致绝收。近年来由于采取了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其为害已明显减轻。
主要发生于大田期,甘薯受害后在不定根尖端或中间开始形成黑色病斑,随病情发展,大部或全部不定根变黑腐烂,有时也可为害茎部,形成黑色病斑,严重时使地上茎基部1~2个叶节变黑腐烂,病株一般不结薯或结出畸形薯块,表面有大小不一的褐色至黑褐色稍凹陷龟裂病斑。病株地上部直立,不产生薯蔓,叶片小、较厚,发脆,有时反卷、萎蔫、黄化、枯死、并自下而上脱落。胜利百号等感病品种受侵后,于移栽后一个月左右即大量现蕾开花影响生长。
病因 病原物为血红丛赤壳〔Nectria sanguinea(Bolt.) Fr.〕,属子囊菌,肉座菌目,在自然界尚未发现,人工培养可产生子囊壳。无性态为茄类镰孢甘薯专化型〔Fusarium solani (Mart.) sacc. f. sp. batatasMcClure〕,属半知菌,瘤座目。菌丝灰白色,呈茸毛状至密绒毛状或絮状。子囊壳不规则球形,初期浅橙色,表面光滑,逐渐变红色至棕色,表面产生小瘤状突起,最后变成浅褐色。子囊壳大小为289.8~349.6×276~303.6(微米),子囊棍棒形,大小为62. 4~72×7. 2~8.4(微米),子囊内有8个子囊孢子; 子囊孢子长圆形,大小为12~14×4.8~6(微米)。大型分生孢子纺锤形,略弯,两端钝圆,足胞不明显,多数有3个隔膜小型分生孢子卵圆形至椭圆形,在瓶梗顶端聚成假头状,厚垣孢子球形至亚球形,表面光滑或粗糙。除上述茄病镰孢外,爪哇镰孢也能引起甘薯根腐病。
甘薯不同品种对根腐病的抗性有明显差异。在20世纪60~70年代中期,山东、河南等省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胜利百号,曾使病害流行。此后,由于选育了一批抗病品种,病害发生明显减轻。发病温度范围在21~30℃之间,适温为27℃左右。土壤干旱发病轻,连作发病重,早栽发病轻,迟栽发病重。
病原菌除为害甘薯外,尚能侵染圆叶牵牛(Pharbitis purpurea)、裂叶牵牛 (P.nil)、茑萝(Quamoclit pennata)、田旋花(Convolvulus arven-sis)和月光花(Calonyction aculeatum)等旋花科植物。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土壤和病残体中的病菌是翌年的主要侵染源,菌丝先自甘薯根尖端入侵,逐渐向上蔓延至根、茎。病种薯、病种苗、病土以及带菌粪肥均能传病。田间病害的扩展主要藉水流和耕作活动作近距离传播。
病害控制 主要是选用抗病品种,如徐薯18、济薯2号、烟薯3号、海发5号、丰薯1号、南京92、郑州红4号、一窝红、丰收红等。此外,建立无病留种田、培育壮苗、适时早栽、增施肥料、清洁田园,与花生,芝麻,棉花,玉米,高粱,粟及绿肥等作物轮作,也有较好的防病保产作用。

甘薯根腐病sweet potato root rot

又称烂根病。甘薯的一种真菌病害。可由多种真菌侵染引起,主要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的腐皮镰孢甘薯专化型(Fusarium solani f.sp. batatasMcClure)。病株根系变黑腐烂,地上部直立,很少或不产生藤蔓,节间缩短,叶黄化、皱缩、增厚、反卷、发脆,重病植株后期可大量现蕾开花。薯块小或不结薯。茎和薯块上病斑黑色。病菌为土壤习居菌。高温干旱有利发病,砂土地上发病重。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2:2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