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黄螟sugarcane shoot borer幼虫钻蛀甘蔗的蛾类害虫。学名Argyroploce schista-ceana Snellen。鳞翅目,小卷蛾科。分布于日本、毛里求斯岛及中国。成虫体长5~9毫米,翅展15~20毫米。身体呈暗灰黄色。前翅深褐色,斑纹复杂,近中央处有似“Y”形黑纹;后翅暗灰色。卵扁椭圆形,长约1.2毫米。末龄幼虫长约20毫米。淡黄色。头部赤褐色,前胸背板黄褐色,体上着生小毛瘤。蛹长8~12毫米,黄褐色,腹部第二至六节后缘,第七节前缘,第八节及尾节背面均有锯齿状突起,腹端有钩刺数条。在广西南宁年生7代,世代重叠。温暖地区终年可以发育。多在晚上羽化,趋光性弱,交配和产卵也在夜间。卵多为单粒散产,偶见3、4粒相聚。各世代雌蛾平均产卵100~270粒。雌蛾产卵于蔗株中、下部枯黄的叶片,叶鞘或嫩茎上。中午前后孵化。在甘蔗苗期,幼虫多从蔗株地下部的生长带、蔗芽或叶鞘间隙侵入,蛀道短窄、弯曲,约经7~14天表现枯。在甘蔗伸长期,多数幼虫可潜入叶鞘间隙,再从蔗芽或生长带蛀入茎内。蛀孔外常露一堆虫粪。末龄幼虫在叶鞘内侧,蔗头或蔗茎受害处结薄茧化蛹。甘蔗黄螟性喜潮湿,以水田和洲地蔗园发生尤多。天敌主要有寄生于卵的拟澳洲赤眼蜂和广赤眼蜂;寄生于幼虫或蛹的广黑点瘤姬蜂、螟黑点瘤姬蜂和螟黑瘦姬蜂等。红蚂蚁捕食幼虫。可选用耐虫或抗虫品种,合理剥除蔗叶,收获时低砍甘蔗,及时处理蔗头残茎,做好蔗园清洁工作等;在第一、二代蚁螟孵化高峰期使用杀螟硫磷、磷胺、螟蛉畏、杀螟腈、敌百虫等进行蔗种处理或大田防治。第一代重点防治对象田是秋植蔗,冬植蔗和早发株的宿根蔗,第二代应放在春植蔗;利用和保护天敌,繁殖释放赤眼蜂或在洲地和水田蔗园移放红蚂蚁。 甘蔗黄螟sugarcane shoot borerArgyroploceschistaceana Snellen,又称甘蔗条小卷蛾。昆虫纲,鳞翅目,卷蛾科。分布于广东、台湾、福建等省;日本、毛里求斯也有分布。成虫翅展5~8 mm,前翅深褐色,斑纹复杂,中央有“Y”形黑色斑纹,前缘有灰白色和暗褐色相间的斜列短线;后翅暗灰色。末龄幼虫体长约20 mm,淡黄或灰黄色,生有许多小毛瘤。一年发生6~7代,在广东、广西无明显越冬现象。1~2代为害蔗苗,造成枯心苗;3~4代为害蔗茎。成虫趋光性弱;卵散产于叶鞘、叶片和蔗茎上。初孵幼虫蛀入叶鞘间隙,从泥面下的蔗苗茎蛀入;老熟后多移在蛀孔口、芽眼或叶鞘内化蛹。低斩收获蔗株,处理残茎枯叶;选用抗虫品种;实行轮作;人工捕杀;药剂毒杀初孵幼虫;释放赤眼蜂为主要防治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