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冶金工业
省内灵台、平凉等地出土的铜柄铁剑、长矛、铁锸,表明甘肃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使用铁器。西汉武帝时,临洮就设有铁官。东汉,宁县已成产铁区。唐代,甘肃使用铁器已相当普遍。南宋高宗时,在徽县一带,多处铸造铁锅、犁铧、炉子等日用品,也有部分打制兵器。明、清两代,陇西、两当、徽县、文县、平凉、秦安一带一直是铁冶炼区。光绪年间,清政府在兰州黄河北凤林关设铁官厂。民国初至抗战时期,黑色冶金工业发展处于停滞状态。主要冶铁业是徽、成县几处炼铁厂, 年产量300~800吨。1950年,甘肃工业厅成立后,进行了矿产资源勘查, 初步探明了铁矿储量。1956年, 甘肃省第一座新式炼铁炉在成县建立,1957年第一家炼铁厂——小河铁厂成立。1958年, 全省相继兴建了酒泉钢铁公司、嘉峪关钢铁厂、东岗钢厂、张家川钢铁厂等一批冶金企业。60年代初筹建了兰州炭素厂、西北铁合金厂等一批冶金辅助材料厂。甘肃冶金工业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钢铁、耐火材料生产体系。全省冶金产品品种达14大类, 47个品种。有一支12600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形成年生产能力: 钢175万吨、钢材100万吨、生铁134万吨、铁矿石530万吨、焦炭102万吨、铁合金24万吨、炭素制品12万吨、耐火材料2.5万吨。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和20个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