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瓦尔喀部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瓦尔喀部又作斡尔哈部。清初东海女真三部之一。其分布地域很广,南自长白山和图们江流域,北至乌苏里江流域,包括众多来源不一、不相统属的氏族和部落。清初文献所记的瓦尔喀,主要是指长白山北麓、图们江北及朝鲜半岛东北部的女真部落。这些女真人,系曾为《朝鲜李朝实录》所称兀良哈、斡朵里或女真的后人,与建州女真的关系密切。万历二十六年 (1598),努尔哈赤派人招抚瓦尔喀部所属安褚拉库和内河两路。三十五年(1607),东部瓦尔喀部蜚悠城主策穆特黑率部归附建州。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曾多次向朝鲜李朝要求遣送瓦尔喀人。 瓦尔喀部清初东海三部之一。主要分布于今吉林省延吉以北和图们江上游流域及珲春附近。原为明代野人女真的一部分。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努尔哈赤派长子褚英等攻打瓦尔喀部的安楚拉库和内河路,开始统一东海诸部。至三十五年,占领斐优城(今吉林珲春县城南),该部被兼并。 瓦尔喀部又称斡儿哈部,系清初东海女真三部之一。南自长白山、图们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札拉地方以南,东海岸则自僧库勒河以南,都是该部渔猎之区。今吉林省延吉以北和图们江上游流域及珲春附近,为该部人数分布最多的居住地。渔猎经济占主要地位。明万历二十六年 (1598) 努尔哈赤发兵攻打瓦尔喀部的安楚拉库和内河路。至万历三十五年 (1607) 招服该部的赫席赫、鄂谟和苏鲁、佛讷赫托克索等地,最终实现了统一,其部众被编入满洲旗籍,成为满族共同体之组成部分。 瓦尔喀部明东海女真三部之一。以居瓦尔喀河得名。分长白山瓦尔喀与东海瓦尔喀。凡分布瓦尔喀河至鸭绿江一带,即今桓仁、通化,辑安等地者,为长白山瓦尔喀。图们江及珲春以北者,为东海瓦尔喀。明中叶以后,居地北达乌苏里江,尼满河(前苏联伊曼河)、额赫库伦(英门河沿岸)一带,南界瓦尔喀河入鸭绿江沿岸,东抵东海岸,自僧库勒河以南,整个锡霍特山东西两麓,直至英门河、鄂霍尔克海。以渔猎经济为主。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努尔哈赤派人攻打瓦尔喀安楚拉库、内河路。三十五年(1607),招服赫席赫、鄂谟和苏鲁、佛讷赫托克索等。域内还有蜚悠城(吉林珲春县三家子高丽城村)、孙札泰城(吉林府东)、郭多城(吉林府东)、俄谟城(吉林府东30里)、伏尔哈城(吉林府北30里)。明时,其中心部落是毛怜卫女真。清代有赫哲、库尔喀、乌德赫、奇勒尔、费雅喀、朝鲜、鄂伦春等族居其地。编入满洲旗籍,成为满族民族共同体组成部分。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