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瑶族农业史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瑶族农业史agriculture history of the Yaonationality

瑶族是中国南方一个以从事山地农业为主的少数民族。
传说瑶族先民与上古的“三苗”、“荆蛮”有密切关系,最早居于今江淮的丘陵地带及江湖沼泽平原,饭稻羹鱼,火耕水耨。由于中原王朝不断对这一地区用兵,大部分瑶族先民被迫向西南迁徙。秦汉时期主要分布在武陵、长沙两郡(即今湖南西部和南部一带)的深山密林地区,从事刀耕火种的山地农业,居无定处,“食尽一山移一山”,每到一处,均以氏族或家族为单位进行集体号地垦种,收获物共同享用,过着原始公社的生活。
隋唐时,除湘西、湘南一带外,在粤北、桂西边远山区的密林中已有瑶族活动的足迹。耕作方式仍为刀耕火种,待雨而耕。这时瑶族已比较普遍使用刀、斧等铁制工具在山林中开垦畬田。其耕作过程,见于刘禹锡的《畬田行》。因其耕作粗放,广种薄收,故渔猎在当时瑶族的经济生活中占相当比重。住在平原地区的瑶族先民也有一些从事狩猎。
唐宋政府在瑶族聚居区普遍建立羁縻州县,客观上为瑶族与各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创造条件,促进了瑶族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北宋朝廷在湘西、湘南一带瑶族地区推行“计口给田”或“籍户授田”,并采取了若干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措施。宋神宗熙宁(1068~1077)年间,章惇被委派到湖南资水中、下游开发梅山瑶族地区,贷给瑶民耕牛、铁器、种子和粮食,且“教之耕犁”。由于牛耕技术的推广,当地瑶民垦种农田26万多亩。他们学会种植水稻,植桑养蚕。另一些瑶族地区使用踏犁翻土,这种工具后来得到迅速推广。宋代瑶族地区虽然开垦出相当数量的水田,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耕作十分粗放,不懂得移秧、灌溉、施肥、中耕。而且在大部分瑶族地区仍以“耕山为主”,故“山谷弥远,瑶人弥多”,“以粟、豆、芋魁充粮,其稻田无几”。因其耕作粗放,“终岁勤劳,不得一饱”,不得不“猎食山兽以续食”。他们的经济作物中最主要是苎麻,所织麻布用蓝靛、黄蜡染成精美细致的“瑶斑布”颇有名气。
明清时期,瑶族地区的农业生产有所发展。如聚居在湖南、桂北等地的丘陵平坝和河谷平原的一些瑶族,由于不断受到邻近的汉、壮等民族先进生产技术的影响,已普遍使用犁、耙、锹、锄、镰等铁质农具,牛耕推广,土地广辟。这些地区大多以种植水稻为主,水田耕作一般都一犁两耙,甚至两犁两耙,普遍分秧移栽,耘耨施肥,近河溪的水田使用戽斗、水车进行灌溉,一些地区已“岁耕两造”。住宅附近,大多开有园地,种植各种瓜菜豆类,普遍饲养牛、猪、鸡、犬等家畜。居住在山区的一些瑶族,由于输入的铁质工具如锄,锹、斧、刀等不断增加,部分摆脱了原始的耕作方法,他们在不太陡的山坡上开种梯田,利用竹枧从林间山泉引水灌溉。一些以耕山地为主的瑶族也学会充分利用山区有限的耕地进行合理的轮作、间作;一些兼营林业的瑶族还在一块土地上进行林、粮间作,即苗木刚栽下的头三四年内间种杂粮,不仅无损苗木生长,而且对树木生长有好处。栽种的粮食作物除原先的旱稻、粟及芋外,明末清初开始引进玉米和红薯,因其适合山区生长,很快便成为他们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清代,瑶族地区的经济作物也得到发展,普遍种植油茶、油桐、苎麻、蓝靛、茶叶、花生、棉花等。此外,在湖南江华、广西大瑶山等地的一些瑶族还经营林业,主要有杉、松等,并较早就已商品化,他们把砍下的杉木、松木扎成排,趁溪水上涨时,顺流而下,运到外地出售,换取生产和生活必需品。但明清时期居住在边远山区和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的瑶族,由于交通闭塞,与外界联系较少,农业生产仍然十分落后。刀耕火种,撂荒耕作,居无定处,反映瑶族农业生产的发展极不平衡,这与瑶族历史上被迫频繁迁徙和居地自然条件极大差异有着密切关系。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5:5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