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瑞龙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瑞龙吟 瑞龙吟见宋周邦彦《清真集》,入大石调(黄钟商)。黄昇《花庵词选》谓此调前两段属双拽头,入正平调(中吕羽),后一段犯大石调,末四句再归正平调。《词律》卷二○列元张翥“鳌溪路”一体。《词谱》卷三七列周邦彦“章台路”一首为正体,三叠,一百三十三字,前两叠各六句三仄韵,后一叠十七句九仄韵。又列吴文英一体(大溪面),第三叠字句与周词异。周邦彦词在先,以《词谱》所列为是。 ☚ 瑞云浓 瑞鹤仙 ☛ 瑞龙吟周邦彦少时落魄不羁,后因向宋神宗献《汴都赋》万余言,被擢为太学正。出教授庐州,知溧水县,还京为国子主簿。这首词正是周邦彦自溧水还京为国子主簿时所作,时当哲宗绍圣四年(1097),周邦彦四十二岁。 周邦彦原先在京师有一个相好的妓女,这次回京再访问她时,她已离去了。词就是写当时怅惘的心情。 第一叠,写刚刚回到旧地的感受。景物依旧,一切都是那么熟悉。词人怀着喜悦和期待的心情,沿着章台路一家家寻找着。同时,燕子绕着人家的屋檐飞来飞去,寻找自己的旧巢。“章台路”本是西汉京城长安一条热闹街市的名称,在章台之下。后人用作游冶之地的代称,如欧阳修《蝶恋花》:“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词人回到章台路正值春天,“还见褪粉梅梢,试花桃树。”这里的“褪粉”二字需要解释一下,不是“褪去花粉”的意思,“粉”,代指白色的梅花,梁简文帝《梅花赋》:“争楼上之落粉,夺机中之纤素。”落粉犹落梅。宗懔《早春》:“散粉初成蝶,剪彩作新梅。”梅花象蝴蝶似地飘散了,遂再剪彩制作梅花。这首词里的“褪粉”也就是“落粉”、“散粉”。“褪粉梅梢”就是说从梅树的枝梢上飘落下白色的梅花。“褪”字和“梢”字搭配极工巧,从梅梢上褪下梅花,就象脱去一层白色的外衣一样。“试花桃树”的“试”字极妙,好象桃树还在担心春寒,不敢一下子开出满树花朵,而是试探着,一点一点地开放。但落梅时当阴历正月底二月初,桃花开放在阴历三月,不可能一边落梅,一边开桃花。周邦彦《蝶恋花》也说:“桃萼新香梅落后。”所以“褪粉梅梢”和“试花桃树”这两句中必有一句是虚写。看词的末尾“官柳低金缕”和“一帘风絮”,那季节应当是桃花初开的时候。这两句应该这样理解:梅花已经落尽,桃花试着开放。这是用两种花的开谢暗示季节时令。南宋词人蒋捷《一剪梅》:“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与此类似。“还见”二字暗示章台路的这番春景过去不止见过一次,现在旧地重游,又见到了,是那么熟悉亲切! 我们不妨再往深处想一想:梅与桃一个谢一个开,在梅桃的交替之间是否寄寓着对人事变迁的感慨呢? 联系全词的内容来看,恐怕不能说没有的。 “愔愔坊陌人家,定巢燕子,归来旧处。”“坊陌”乃是小街曲巷,白居易《马上晚吟》:“如今不是闲行日,日短天阴坊曲遥。”此指妓女居处。“愔愔”形容坊曲的幽静。“定巢燕子”化用杜甫《堂成》:“频来语燕定新巢”。春天来了,燕子又飞回原先住过的地方,在那里忙着衔泥安巢。词人此时的心情和燕子是相通的,他和燕子一样也回到了旧处。 第一叠完全是景物的描写,但样样都渗透着词人的感情。他把旧地重游时那种熟悉亲切的感觉写得恰到好处。 第二叠转入回忆。词人终于找到了那个过去常常出入的门户,他默默地站在门外,眼前忽然重现了往日的情景。“黯凝竚。因念箇人痴小,乍窥门户。”“竚”是有所期待的意思,“凝”字有一往情深专注不已之意。“黯”字有黯然销魂之意。这三个字连用把回忆往事时那种出神的情态强调地写了出来。回忆什么? 回忆和那人初次见面的情形。“箇人”即那人。“痴小”,不仅年纪小而且带着天真和稚气。“窥”是由内向外看,她不是站在门外,不是倚门而立,是站在门内的院子里,通过半开的门向外看去。“乍”字不要忽略过去,它有忽然、正巧这类意思。她是不经心地向门外一看,恰巧词人经过那门口,被词人发现了。一个在门内,一个在门外,无意间目光相遇到一起。下面就写他当时得到的印象:“侵晨浅约宫黄。障风映袖,盈盈笑语。”“约黄”是古代妇女的一种妆饰样式,在鬓角涂饰微黄。梁简文帝《美女篇》:“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因为本是宫中妇女的打扮,所以称“约宫黄”。词人与她初次相遇,所见并不分明,她用袖子挡着风,大半个脸被遮着。但是双鬓的约黄和袖子的飘动,再加上和同伴的笑语,给他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初次见面的印象,又是隔门相对,所以若干年后他又来到这座门外的时候,便自然地回忆起以前的那一幕来了。第二叠只回忆了初次见面的一刹那,见面之后的交往没有正面叙述,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第三叠遂又转而写这次的重访。 “前度刘郎重到,访邻寻里,同时歌舞。惟有旧家秋娘,声价如故。”词人把《幽明录》中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遇仙女的故事,和刘禹锡《再游玄都观绝句》中“前度刘郎今又来”这两个典故融化在一起,取前者的内容和后者的字面。刘郎重到,个人却已不在,只好寻访邻里打听她的消息。在同时歌舞的人中只有她的声价还和原先一样。“秋娘”本是贞元、元和间长安著名的妓女,其名屡见于元白诗中,这里借指自己的情人。她并未因年华的逝去而降低声价,她的歌舞还象以往那样享有盛名。那么她是否已经忘记自己了呢? 没有。“吟笺赋笔,犹记燕台句。”李商隐有《燕台》四首,这里借指自己的作品。李商隐《柳枝五首序》说,洛中有一位叫柳枝的姑娘擅长音乐,一天听到有人吟咏李商隐的《燕台》诗,十分钦佩,手断长带请人赠给李商隐以乞诗。第二天李商隐去见她,只见“柳枝丫鬟毕妆,抱立扇下,风障一袖。”周邦彦用这个典故是说她那吟诗作赋的纸笔还记着我的诗句,她还没有忘掉我,没有忘记昔日的爱情。但她如今在哪里呢? “知谁伴、名园露饮,东城闲步。”这里有一种追悔、遗憾与难堪的心理。词人把别人陪伴她的情形想象得很具体,写出了细节,就更让人感到他想念得真切。“事与孤鸿去。探春尽是,伤离意绪。”上句全用杜牧《题安州浮云寺楼寄湖州张郎中》中的句子:“恨如春草多,事如孤鸿去。”沈祖棻先生说:“所探之春,不只是季节上的春天,而且是感情上的春天。”(《宋词赏析》)讲得很好。以下写他怅然而归的情景:“官柳低金缕。归骑晚、纤纤池塘飞雨。断肠院落,一帘风絮。”前三句写归途所见,归骑曰“晚”,可见留连徘徊之久。柳枝曰“低”,有一种沉重压抑之感。池塘飞雨曰“纤纤”,这濛濛的细雨象网一样罩着,更增添了愁绪。后二句写归后,院落已是“断肠院落”,门帘上挂满了飞絮,还是象一面网。由愁绪织成的这面网,词人是无法摆脱了。 瑞龙吟周邦彦 章台路,还见褪粉梅梢,试花桃树。愔愔坊陌人家,定巢燕子,归来旧处。 黯凝伫,因念个人痴小,乍窥门户。侵晨浅约宫黄,障风映袖,盈盈笑语。 前度刘郎重到,访邻寻里,同时歌舞;唯有旧家秋娘,声价如故。吟笺赋笔,犹记燕台句。知谁伴,名园露饮,东城闲步?事与孤鸿去。探春尽是,伤离意绪。官柳低金缕。归骑晚,纤纤池塘飞雨。断肠院落,一帘风絮。 此调为清真集开卷第一篇,是词人自度三叠词,前两段各三仄韵,形式完全相同,称“双曳头”,后一段九仄韵。词当作于绍圣四年(1097),作者溧水任满后到回京师,至此阔别汴京已达十年之久。词写寻访旧日相好,而名花另有归属的怅惋情事。事类崔护《题都城南庄》,主题词为“伤离意绪”四字。 一叠先叙故地重游。“章台”、“坊陌”指京城大街和歌楼聚集的里巷,点明作者所怀是汴京城内的一位歌妓。梅花刚谢,桃花才开,是春初景色。“褪粉”、“试花”造语,各有拟人之妙,“粉”谓花粉,双关粉面,“梅梢”、“桃树”在句中后置,因协律而饶韵味。燕归旧处,是眼前景,兼喻人的旧地重游;而“定巢”二字,反形人的漂泊无定。“愔愔”字表明其境冷清,不似从前;“还见”、“归来”等字,则勾起下段回忆。 二叠追叙过去。除“黯凝伫”三字传思念之神,其馀皆写对相好歌妓的回忆。旧时歌妓有在门边招徕客人的习惯,“个人痴小,乍窥门户”当是初见情形,如郑生之见李娃,而词中“个人”还保留着少女的天真,不甚谙于风尘。“浅约宫黄”言施妆很淡,“障风映袖”指以袖挡风、犹露半面的样子,加上笑盈盈的样子,就把人给写活了。至于男女间情投意合,卿卿我我之事,大抵相同,没有必要再写下去。三叠再回到本题上来。“前度刘郎”句语出刘禹锡《再游玄都观》绝句,而实用刘晨天台遇仙故事,一连五句写访旧不遇,使故事内容得到发展。唐代名妓叫“秋娘”的颇多,如白居易《琵琶行》提到一个,杜牧《杜秋娘》提到另一个,杜秋娘是金陵女、十五岁为镇海军节度使李锜妾;与下文用“燕台诗”故事中的柳枝为东诸侯所娶,其事相类,词即用之——“旧家秋娘”即指前段“个人”。这几句写在当地居民中打听,知道旧日情人声价,超过同辈中人。“唯有……声价如故”云云,暗示其人处境则有变化。就象杜秋娘和柳枝那样,已是名花有主了。“吟笺赋笔”两句即借李商隐与柳枝的一段浪漫故事自喻——柳枝是一位洛阳商贾之女,精于吹弹,因偶然听到李的从兄让山吟咏李的爱情之作《燕台诗》,遂生爱慕之心。因让山得与李相见,并约三日后在水边相会。不巧一位约好同去长安的好友拿着李的行李先走了,致使诗人未能如约。不久柳枝就被东边的一位方镇娶走,造成诗人终生遗憾,事见李商隐《柳枝诗》序。词人用这个故事,一则表明自己的经历与此相类,是郎才女貌式的,——才子佳人之恋前已屡见于唐诗与传奇,后来在元明清戏曲小说中司空见惯,而实已成这一传统文学主题,表现了我们民族传统所具的崇尚人文的性质;二则表明对方另有归属,而且是侯门一入深似海。 此段所写故事,是打听伊人消息,消息打听到了,但线却断了,彼此无法联系。“事与孤鸿去”用杜牧诗句收束往事,“探春尽是”二句为一篇结穴。煞尾“归骑晚”四句,另开一笔,写徒然踏上归途,回到孤馆深院,冷冷清清的情景。流露出深深的失望。 此词演说的爱情故事,与《都城南庄》并不完全相同,内容似较丰富。其插叙手法近于小说,周济所谓“层层脱换,笔笔往复”,即有见于此。词中虽有故事,但并不具言明挑五个W,而是通过写景使事来代言,如“章台”、“乍窥门户”、“刘郎重到”、“旧家秋娘”、“燕台句”等,凡所用崔护、刘晨、柳枝等故事,均属伤离怨别之事——而其本事,则需读者通过这些借喻去联想、体认。即此而言,它倒底仍是歌词,又并非小说。 瑞龙吟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浓郁的乡思与飘零之痛。此调为“双拽头”,共分三叠。 第一叠,落笔扬起,赞叹秋光无限好。继以“无奈”二字急转,渲染居处的凄清景象,于一扬一抑中透出了作者情绪的波动起伏。秋日,天高气爽,风景宜人。然而,这景色纵使万般风情,在客居他乡的愁人看来,均是牵愁引恨之物。羁旅游子,孑然一身,天天在百无聊赖中度过,真是“香消”愁难消,“帏寒”心更寒。借物传情,可谓独具匠心。“锦帐”、“绣帏”,其美无比;“香消”、“寒早”,却给这种美染上了一层悲凉的色彩,奠定了全词的基调。以下摄入凭窗远眺所见,将抽象的离愁乡思之情形象化。萧瑟西风中,群雁又列阵南翔了。见雁而有感于久未得到家乡来的音信,于是,乡愁中又融进了茫然、失望等多种情愫。 第二叠,先着“故乡杳”一句,平直道来,承上启下,既是上叠的补笔,点明忧闷悲伤、愁肠百结之因,又是下文直抒乡思的发端,语气亦叹亦慨。因为“故乡杳”,所以欲归不能。愈是欲归不能,愈是愁闷。愈是愁闷,对归乡的渴念即愈为强烈。“空把”二句正是极度伤痛的形象写照。一“空”字说明洒泪并不能排遣难以名状的悲伤之情。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弥见其情可悯,其境堪悲。临窗远眺与洒泪江中两种不同形态的刻画,极为传神,它不仅表现出词人思乡时的状貌,也展示了他由苦思到无奈,乃至悲伤难抑而痛洒热泪的感情发展、升华的过程。接着写日积月累,思乡念亲之情已深埋心底,以致积思成梦,所梦又是江边的花草景物。江花江草,年年依旧,而人生有情,则不免感怀今昔。以虚拟之笔触抒写具体情思,词语婉而词意悲。“何时”三句,宕开一笔,暗用陶渊明《归去来辞》文意,写悬想中的归乡后的乐趣。清人王夫之说过:“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正点透了这种反跌手法的神效。这一曲折入微的向往,感情是复杂微妙的,它虽然浸润着追求的兴奋与满足,却也融汇着对现实的空虚落寞的感受,更深刻地写出了自己当前的苦况,以及对故乡的强烈思念。 第三叠转捩到惋叹岁月飞逝,人生易老。永无休止的思念,使诗人过早地衰老了。“不堪临镜”,以写不忍对镜的心态,暗示憔悴之极,笔致曲婉而情感深沉。“蓬飞丝绕”状白发蓬乱貌,似乎更象征愁绪的纷乱。《人间词话》云:“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采。”诗人笔下的异乡晚景,无一不染上主观的伤感色彩。一抹落日的斜辉照在绵延起伏的山脉,气氛显得格外凄厉,迟暮之感,触绪纷来。石涧泉水涓涓,月光倒映,夜猿哀啸,迢递而至,词人却不能领略这番景致,故曰“辜负”。“伤心处”三字承上逼出,底蕴极为丰富,有思归念远的忧思,有会合无期的悲痛,也有度日如年的煎熬。荡气回肠,声泪俱下。接着又重笔写景,使客观环境和内在情感融合无间,创造了个性鲜明的抒情形象。说燕子远去,玄蝉已老,是暗示自己不如燕子自由,有家难归,日复一日,已象蝉一样衰老。下文更自比“羁鸟”,形象贴切。那鸟的鸣叫声,不正是词人痛苦的呻吟吗?这就把无情之物人格化,写得活灵活现。比、兴的表现手法,古代作家经常在作品中使用。作者的高明处在于,不仅以景喻情的态,而且以景写情的质,所以即景抒情十分生动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态。“砧声”,即捣衣声。深秋季节,思妇们已开始赶制寒衣,好寄给远方的亲人。这更加触动游子的孤寂无依之感。结句“拥衾背壁,一灯红小”,写寂寞幽居情状,不仅见出居室的凄凉,而且把词人哀怨悲伤,近乎绝望的感情逼真入微地表现了出来。读到这两句,我们仿佛看到夜深拥被、辗转反侧、对着暗淡灯影苦思默想的词人的孤独形象,不禁产生对词人的关切,他怎么能挨过这寂寞的时光,熬过这一个个不眠之夜啊!这样收束全词,尾音袅袅,余味无穷。 瑞龙吟 瑞龙吟周邦彦 章台路,还见褪粉梅梢,试花桃树。愔愔坊陌人家,定巢燕子,归来旧处。黯凝伫,因记个人痴小、乍窥门户,侵晨浅约宫黄,障风映袖,盈盈笑语。 前度刘郎重到,访邻寻里,同时歌舞,唯有旧家秋娘,声价如故。吟笺赋笔,犹记燕台句。知谁伴、名园露饮,东城闲步?事与孤鸿去。探春尽是,伤离意绪。宫柳低金缕。归骑晚,纤纤池塘飞雨。断肠院落,一帘风絮。 这是周邦彦离京十年,再度回朝供职,重游故地时感旧伤今之作。全词由景及人,因人抒感,景起景结,情景交融,层层脱换,笔笔往复,极沉郁顿挫、缠绵委婉之致;连用刘禹锡、李商隐、杜牧诗意,而能做到浑化无迹。 ☚ 秋蕊香 风流子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