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疗在口腔颌面的应用
物理疗法简称理疗,是一种非特异性刺激疗法,已广泛应用于口腔颌面部疾患治疗中。理疗应用物理因子的刺激,以提高、加强、巩固药物及手术的疗效;或消除症状,促使病变部位功能恢复,也可利用其特殊反应达到治疗目的。但必须指出所有的物理因子,在一定的强度下或某种特殊情况下,都有可能成为致病因子。应用不当,不仅不能收到治疗效果,甚至有加重病情的可能。因而必须掌握理疗的性能及适应证,方能取得预期效果。颌面部常用理疗如下:
直流电和药物离子导入疗法 使用较低电压的直流电流通过机体以治疗疾病,其作用为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变组织含水量,改善局部营养和代谢,以及对神经兴奋性的影响,从而引起机体内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改进组织功能而达到治疗效果。目前直流电疗法多与药物离子导入疗法综合应用,除直流电的治疗作用外,导入的离子在体内尚可达到药物治疗作用。根据导入的不同药物,可治疗慢性腮腺炎、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症、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包括因创伤、手术中牵拉刺激等暂时性功能性瘫痪),并可用于术后软化瘢痕,松解粘连及单纯因静脉或淋巴回流障碍引起的水肿。
音频电疗法 应用音频范围的中频正弦交流电进行治疗,常用频率为每秒2000周正弦波,可在每秒500~5000周范围内连续调节,电流量以病人能耐受为准,具有镇痛、消炎、分解粘连、促进血液循环及恢复神经功能等作用,颌面部主要应用于术后已拆线的切口周围,使其肿胀粘连的组织逐渐分解软化。
脉冲电流疗法 常用低频脉冲电流,主要作用于神经或肌肉,提高神经肌肉的紧张度,改善周围血液循环,改善神经肌肉营养,促进其再生及功能恢复。防止肌肉萎缩,并有可能抑制或中断痛觉的传导,以及消除神经纤维间水肿压迫,因而有较好的止痛作用。可应用于颌面部肌肉萎缩,腮腺切除后的暂时性面瘫,以及慢性炎症病灶清除术后或创伤感染愈合后切口的治疗。
短波与超短波疗法 将波长为22m、11m或7m左右的电磁波应用于人体的治疗,称为短波与超短波治疗。其治疗作用能引起反射性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可改进病灶区血液循环和代谢,促进炎症消散和吸收;化脓初期,大剂量超短波可促进坏死组织发酵和加强自溶作用,使脓液易于形成和排出,有改变细菌生长环境,抑制细菌生长,降低细菌毒素的作用,具有镇痛止痛作用,在组织修复过程中,能加速上皮及结缔组织增殖。临床应用于口腔颌面部各类急慢性炎症,如冠周炎,牙槽脓肿、间隙感染、颌骨骨髓炎等。
微波疗法 利用波长100~1cm的超高频电磁波治疗疾病。主要为温热作用和特殊作用,即热效应、热外效应。温热作用可使代谢过程加强,改善局部营养,提高组织再生能力,还具有解痉、止痛,促进炎症消退等作用。特殊作用是指在治疗时,人体在不感到热的情况下所出现的那些生理和治疗作用,如神经纤维再生加速,白细胞吞噬作用加强,急性炎症发展受阻抑的现象。适应于颌面部疖肿、颌下淋巴结炎、急性腺源性间隙感染等的治疗。
超声波疗法 超声波是指频率在每秒20,000周以上,不能引起正常人听觉反应的机械振动波。超声波的振动在组织中可引起细胞波动而显示出一种微细的按摩作用,可使局部血液和淋巴循环得到改善。同时可刺激半透膜的弥散过程,增强其通透性,从而加强组织的新陈代谢,提高组织再生能力。临床可用于面颈部瘢痕挛缩,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症,改善皮管皮瓣营养,促进骨痂生长以及消除注射后的局部硬结等。
磁疗 应用磁石或电磁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磁疗。具有镇痛、消肿、化瘀及消除炎症肿块的作用,可能与磁场作用于人体后,由于磁场相互作用的关系,影响了神经、体液系统的调节,加速血液淋巴循环,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增加人体的免疫功能有关。临床上应用于颌面部各类慢性炎症疾患及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治疗方法有贴敷法、电磁法、旋转法、磁按摩法及感应磁(低频交变磁场)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