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理中丸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下) > 成藥部 > 丸 > 理中丸
理中丸  lǐzhōngwán

丸藥。“理”,調治;“中”,中焦脾胃。此藥具温中祛寒。調理中焦脾胃之功效,故稱。主治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參閲漢·張仲景《傷寒論·辨霍亂病脈證並治·理中丸》。

理中丸

《伤寒论》方。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各三两。为细末,蜜和为丸,如鸡子黄大,每服一丸,沸汤和丸,日三服、夜二服; 或用水煎,分三次服。功能温中祛寒,补益脾胃。治太阴病自利不渴,寒多而呕,腹痛,脉沉而细;及中寒霍乱,胃中寒饮,喜唾涎沫; 近代也用于慢性胃炎、胃扩张、胃下垂、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慢性结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而属脾胃虚寒者。方中人参补虚益脾,干姜温中散寒,白术健脾燥湿,炙甘草和中,共成温补脾胃之剂。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 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 下多者,还用术; 悸者,加茯苓二两; 渴欲得水者,加术至四两半;腹中痛者,加人参至四两半;寒者,加干姜至四两半; 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实验研究表明:本方能促进实验性胃溃疡的愈合,并对胃溃疡的发生具有保护作用。

理中丸

理中丸

中医方剂名。出自《伤寒论》。药物组成:人参、干姜、白术、甘草。功效:温中散寒、补气健脾。主治:脾胃虚寒脘腹疼痛,呕吐泄泻,倦怠乏力,喜温喜按,吐衄便血,崩漏下血等。备注:可以丸改汤,见效迅速。又本方加附子为附子理中丸,加强温阳祛寒之力,再加肉桂为附桂理中丸,温阳祛寒力更大。

☚ 血府逐瘀汤   温经汤 ☛

理中丸 《伤寒论》

【组方药物】 人参 干姜 甘草(炙) 白术各90克
【制剂用法】 上药4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大。以沸汤数合,和1丸,研碎,温服,每日3~4次,夜2次,服后腹中未热,可加至3~4丸,然不及汤。
【主要功效】 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适应病证】 脾胃虚寒证,自利不渴,呕吐腹痛,腹满不食及中寒霍乱;阳虚失血,如吐血、便血或崩漏;胸痞虚证,胸痛彻背,倦怠少气,四肢不温。
【临床验证】 1.胃脘痛:治疗30例(包括溃疡病、胃炎)。1个月内消失者5例,3个月内消失者20例,余5例亦有不同程度减轻。又报道以本方加丁香、沉香、木香治疗胃脘痛100例。总有效率为98.0%(《北京中医》1987,1:23)。2.慢性腹泻:本方对小儿腹泻、痢疾、肠炎属虚寒者临床用之常可收到满意疗效(《名方药理及临床》)。3.其他:对便血、吐血、胃下垂等均有验案报告,但均属少数病例,有待进一步研讨。
【方义分析】 此为温中祛寒代表方。脾主运化而升清阳,胃主受纳而降浊阴。若中焦虚寒,脾胃升降失职,则为吐利腹痛。治宜温中祛寒,健补脾胃,使升降复常,运化有权,则诸症可除。故方用干姜为主药,温脾胃而祛寒邪;人参大补元气,健脾助运为辅药;佐白术以健脾燥湿;炙甘草益气和中,并调诸药为使。四者相伍,辛热以去中焦之寒,甘温以复脾胃之虚,清阳升而浊阴降,运化健而中焦治,故名日“理中”。
【实验研究】 1.抗实验性胃溃疡作用:动物(大鼠)实验表明,本方能降低胃液中游离盐酸浓度,从而减轻对粘膜的侵蚀和减少胃蛋白酶激活,并促进醋酸型胃溃疡愈合,促进粘膜细胞的再生修复,从而发挥抗溃疡作用(《陕西中医》1987,7:333)。2.调整肾上腺皮质功能:24小时尿17羟和17酮含量降低者,给予本方后,上述含量均有显著增加。说明本方对肾上腺皮质功能有一定的调整作用(《江西中医药》1981,3:32)。3.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本方能降低血中胆碱脂酶活性,改善内脏副交感神经占优势的情况,从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河北中医》1986,4:45)。4.促进骨髓造血机能,提高基础代谢率,还可使脾阳虚者的血压上升而恢复正常(同上3)。
【编者按语】 本方又名“四顺理中丸”(《千金要方》卷三)、“白术丸”(《圣济总录》卷一百七十一)。若改为汤剂则名“理中汤”(《汤头歌诀》),又名“人参汤”(《金匮要略》卷上)、“治中汤”(《千金要方》卷二十)、“人参理中汤”(《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


理中丸 《博济方》卷二

【组方药物】 阿魏7.5克(白面10克,醋和饼子、炙令黄熟) 荆三棱(煨) 蓬莪术(煨) 甘草(炙) 青橘皮(去白) 陈皮(瓤) 干姜(炮) 官桂(去皮) 干木瓜 白术各30克
【制剂用法】 上药10味,杵罗为末,用面糊为丸,如樱桃大,以好朱砂为衣。每服1丸,嚼破,煎生姜、木瓜,盐汤下。若妇人血脏气攻刺,即用炒当归、生姜汤嚼下1丸。
【适应病证】 一切冷气攻刺疼痛,心腹胀满,胃冷吐逆,脐腹撮痛。

理中丸

《伤寒论》方。由人参、干姜、甘草、白术组成。功用温中祛寒、补气健脾。主治中焦虚寒,症见自利不渴,呕吐腹痛,不欲饮食,及霍乱;或阳虚失血;或小儿慢惊,病后喜唾涎沫;以及胸痹属中焦虚寒者。本方加附子,名“附子理中丸”。主治脾胃虚寒,风冷相乘,症见心痛,霍乱吐利转筋。为常用中成药。

理中丸

理中丸

出自《伤寒论》,由人参6克干姜5克白术9克甘草6克组成。研细,炼蜜为丸,每丸9克,日服三次,每次一丸;或按原方用量比例,改作汤剂,水煎服。有温中散寒,补气健脾之功。主治:
❶中焦虚寒,自利不渴,呕吐腹痛,不思饮食,以及霍乱等。
❷阳虚失血。
❸小儿慢惊,病后喜唾涎沫,以及胸痹等。

☚ 清暑益气汤   小建中汤 ☛

理中丸lǐzhōnɡwán

《伤寒论》方。人参、白术、炙甘草、干姜各三两。蜜丸, 鸡子黄大, 每服一丸; 或水煎, 分三次服。功能温中祛寒, 补益脾胃。治脾胃虚寒证, 腹痛,泄泻, 呕吐, 口不渴, 腹满食少, 舌淡苔白, 脉沉细或迟缓者。也用于慢性结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见上症者。

理中丸

理中丸

本方出自《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若作汤剂,名理中汤;《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以甘草易炙甘草作汤剂,名人参汤;《备急千金要方》名治中汤;《校注妇人良方》又名人参理中汤。本方是治疗中焦虚寒的代表方剂。方由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三两组成。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和一丸,研碎,温服,日三至四服,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至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为以四味依量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功能温中祛寒,补气健脾。主治脾胃虚寒证,自利不渴,呕吐腹痛,腹满不食及中寒霍乱;阳虚失血,如吐血、便血或崩漏;胸痹虚证,胸痛彻背,倦怠少气,四肢不温。
脾胃主中焦,脾胃虚寒,运化无权,升降失常,则腹痛吐泻因之而起。寒者当温,虚则宜补,故治疗以温补中焦立法。本方以调理中焦之阳而命名。方中干姜温运中焦,以散寒邪为君药;人参补气健脾,协助干姜以振奋脾阳为臣药:佐以白术健脾燥湿,以促进脾阳健运;使以炙甘草调和诸药,而兼补脾和中;以蜜和丸,取其甘缓之气调补脾胃。诸药合用,使中阳重振,脾胃健运,升清降浊机能得以恢复,则吐泻腹痛可愈。临床运用本方,以脉象沉细迟缓,舌淡苔白滑,不渴,溲清便溏,畏寒肢冷为辨证要点。现临床上常用本方治急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等属于脾胃虚寒者。本方药性偏于温燥,对于阴虚内热者不可使用。原方加减法:“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临证见寒者重用干姜,虚甚者重用人参。阳虚失血,干姜可改为饮热粥,是为了协助药力的温运。汤剂荡涤寒邪,祛逐冷积之功较著,且可避免蜜之滞脾,故凡上吐下泻,病势较急者,宜作汤服;病情较轻,病程较长,当用丸剂。
附子理中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 附子(炮,去皮脐)、人参、干姜(炮)、甘草(炙)各三两。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两作十一丸,每服一丸,以水一盏化破,煎至七分,空腹,食前稍热服。功能温阳祛寒。主治脾胃冷弱,心腹绞痛,呕吐泄利,霍乱转筋,体冷微汗,手足厥寒,心下逆满,腹中雷鸣,呕哕不止,饮食不进,及一切沉寒痼冷。
枳实理中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 枳实(麸炒)一两,白术、人参、甘草、白茯苓、干姜(炮)各二两。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鸡子黄大,每服一丸,热汤化下,连进二至三服。功能理中焦,除痞满,逐痰饮,止腹痛。主治伤寒结胸欲绝,心膈高起,实满作痛,手不得近者。《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若渴者加栝蒌根二两,下利者加牡蛎(煅)二两”。
附子理中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大附子(炮、去皮脐)、人参、干姜(炮)、甘草(炙)、白术各等分。锉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滓,不拘时服。功能回阳祛寒。主治五脏中寒,口噤,四肢强直,失音不语。
香砂理中汤(方出《医灯续焰》录自《重订通俗伤寒论》)
广木香一钱,东洋参钱半,炒川姜一钱,春砂仁一钱,生晒术(炒)二钱,甘草(清炙)八分。水煎服。功能温中悦脾。主治中寒腹痛,肢冷便溏,或吐利脘满,苔白腻,脉沉弱。

☚ 祛寒剂   温胃饮 ☛
0000418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1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