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珐琅彩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珐琅彩 097 珐琅彩清代著名瓷器品种,釉上彩品种之一。又名“瓷胎画珐琅”,俗称“古月轩”。清康熙时,由景德镇选送精白瓷器,经宫廷“造办处”画工秉承皇帝旨意绘制烧成。所用原料主要成分是硼酸盐和硅酸盐的混合物。在不透明、白色易熔的珐琅料中,加入适量金属氧化物色素,即成具有色泽的珐琅彩。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均有制作,尤以雍正、乾隆时期最盛。珐琅彩色彩鲜艳、富有立体感。加之胎质莹白,薄如蛋壳,成品精美异常。因珐琅瓷系宫廷监造自用,至今传世珍品不多。 ☚ 五彩 钵 ☛ 珐琅彩 珐琅彩陶瓷装饰传统技法的一种。属于釉上彩绘,是在粉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清宫廷内绘制烧造的御器。珐琅彩是在铜胎画珐琅的基础上演变过来的。成为瓷胎画珐琅,始于清康熙时的景德镇窑。所用瓷胎要求具备白、薄、细、坚、洁五个特点,在上面彩绘讲求细致入微,色彩瑰丽,构图自然。雍正时期的作品多为在白地上彩绘,风格接近传统绘画。乾隆时期把珐琅彩和粉彩结合在一起,设色浓艳。珐琅彩因其加工复杂,且过于精细,用于日用瓷工本太高,用于美术陶瓷缺少大效果,装饰性不够强,所以未能得到更大发展。 ☚ 粉彩 釉下五彩 ☛ 珐琅彩 珐琅彩Falangcai陶瓷装饰传统工艺技法的一种,属于釉上彩绘,是在铜胎画珐琅工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清代宫廷中的御用瓷器。最早开始在康熙年间烧造,先在景德镇烧出精致的细瓷白胎,然后运到北京,在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坊进行彩绘烧成。所用的颜料在雍正六年以前均为进口的珐琅料。珐琅彩瓷胎要求很严格,必须具备白、薄、细、坚、洁五个特点。彩绘要求精细秀丽,色彩明朗,构图自然,风格接近传统工笔国画,也有图案形式的装饰纹样,如:缠枝牡丹、月季、莲花、菊花等花卉图案。乾隆时期有完全模仿西洋绘画的珐琅彩瓷器。由于是用珐琅料在瓷胎上描绘装饰纹样和画面,在清宫内也称其为“瓷胎画珐琅”。 ☚ 粉彩 新彩 ☛ 珐琅彩 珐琅彩也称瓷胎画珐琅,主要由宫廷制作,是使用珐琅颜料在烧过的瓷器上描绘图案再入窑烧制的釉上彩绘瓷品种。始于清代康熙时期,使用外来颜料,雍正时期使用自烧颜料。珐琅彩绘工精细、富丽堂皇,画面有立体感。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盛行。康熙珐琅彩多以黄、蓝、红、豆绿、绛紫等色地用双勾法在素烧过的瓷胎上描绘花纹。雍正珐琅彩结合了五彩技法,较之康熙时更为精致,大多在洁白的瓷器上彩绘。装饰题材大为丰富,花鸟、山水、竹石等皆有描绘,画面上配以题诗及印章,诗、画、印相结合,具有鲜明的绘画艺术特色。乾隆珐琅彩多仿西洋油画彩绘,画面人物形象增多。 ☚ 斗彩 粉彩 ☛ 珐琅彩从铜胎珐琅移植而来的瓷器釉彩。以珐琅质彩料绘制,颜色稳定。绘成什么颜色,烧成后仍是什么颜色,便于绘制精细的图饰。其施彩薄,画面立体感却很强。色彩瑰丽,非常精美。珐琅彩瓷创烧于清代康熙年间,盛烧于雍、乾,是宫廷垄断的高级艺术品。 珐琅彩 珐琅彩清代瓷器釉上彩的一种。珐琅彩瓷器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极为名贵的宫廷御器。其底部有“古月轩”字样, 又称“古月轩瓷器”。这种珐琅彩料是从外国进口的, 据杨啸谷《古月轩瓷考》说:“洋瓷自明时已流入, 康熙瓷胎画珐琅即仿洋瓷, 用洋彩法, 始以粉彩行之。……故即命名曰瓷胎画珐琅”。珐琅彩瓷器创始于康熙(1622—1722)年间, 一般是在瓷胎上以黄、蓝、红、豆绿、绛紫等彩色作地, 彩绘缠枝牡丹、月季、莲、菊等花卉图案。雍正(1723—1735)珐琅彩瓷器一改原有只绘花枝, 有花无鸟的单调图案, 而在洁白如雪的瓷器上用珐琅彩描绘花鸟、竹石、山水等各种不同的画面, 并配以书法极精的相应题诗,成为制瓷工艺和书、诗、画相结合的艺术珍品。乾隆(1736—1795)时期的珐琅彩瓷器画有完全仿西洋画意,有增多原来画面人物的题材。这些珐琅彩瓷器, 瓷胎洁白, 薄如蛋壳, 胎质之精,造型之美,色彩之艳,彩绘之工,无不表现出当时制瓷工人的精湛技艺。 ☚ 粉彩 黑彩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