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珂勒惠支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珂勒惠支1867—1945Kathe Kollwitz德国女版画家。生于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今苏联加里宁格勒)。先后在柏林和慕尼黑学习。作品多以劳动人民的贫苦生活为题材,以风格鲜明、手法简洁著称于世。1919—1933年在柏林任艺术学院教授。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她被纳粹分子逐出学院,剥夺教授职称并禁止展出作品。后逝于德累斯顿附近的莫里兹堡。主要作品有版画《织工的反抗》(1895—1898年)、组画《农民战争》 (1902—1908年)、石版画《三月烈士墓》(1913年)、木刻组画《战争》(1923年)、石版画《游行示威》(1930年)、《母与子》(1932年)和石版组画《死亡》 (1935年)等。鲁迅曾对她的版画作了很高评价,并亲自安排出版了她的版画选集(1936年)。 珂勒惠支1867—1945Kathe Kollwitz德国进步女版画家。初当铜刻艺徒,后习绘画。所作版画和雕塑,有力地表现了德国工农群众的苦难生活和斗争。代表作有《农民战争》、《纪念李卜克内西》等。她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斗争,“不管生命是长是短,重要的是看您是否能高举起自己的旗帜,去进行斗争”。在她看来,表现工农的生活是艺术家的职责。工农群众的形象及其斗争场面都是美的,“资产阶级生活中的人对我从来就没有任何吸引力。整个资产阶级的生活在我看来是庸俗的。然而无产阶级却大有作为”(以上引文均见《艺术家与德育》第98—99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珂勒惠支德国女版画家。1867年7月8日生于柯尼斯堡(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1945年4月22日卒于德累斯顿附近的莫里茨堡。曾就学于柏林和慕尼黑的美术学校,后多年生活于柯尼斯堡的工人区,通过版画作品反映工人的贫困生活和反抗斗争。1902年后又创作了表现农民遭受苦难和奋起抗争的组画。她始终和被压迫者站在一起,为人类进步事业不懈斗争。代表作有版画组画《织工的反抗》(1895~1898)、《农民战争》(1902年后),独幅版画《面包》(1924)、《磨镰刀》(1925)等。 珂勒惠支 珂勒惠支1867—1945K·Kollwitz德国女版画家兼雕塑家。生于柏林一泥水匠之家。1884~1893年间先后在柏林、柯尼希贝格和慕尼黑私立艺术学校习画。她常接触下层人民,同情他们的生活,潜心研究工人问题,并与个人的艺术创作相连。作品从始至终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尖锐强烈的艺术形式,描绘了无产阶级生活的困苦与悲哀。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中,她先后丧子丧孙饱尝了战争之痛。此间大量的作品转到与战争有关的主题上,把战争当成死神抨击。在传达自身哀痛的同时, 十分具体而又生动地表现了死难家属的悲戚孤寂的心态。奔放有力的线条和黑白对比强烈的构图,真挚情感下塑造的艺术形象,或摧人泪下或激人奋起。代表作为《农民战争》、《面包》等。 ☚ 康定斯基 马蒂斯 ☛ 珂勒惠支 珂勒惠支1867—1945KelehuizhiK·Kollwitz现代德国女版画家,生于康尼斯堡,是德国无产阶级绘画的先驱者。1891年以后,她随丈夫(医生)搬到柏林城北斯拉姆街的工人区。她亲眼目睹那里的悲惨状况,感到非常痛心,于是拿起木炭和钢笔,画了一系列表现饥饿疲惫的工人、在小酒馆里酗酒的人们、凝视着生病孩子的母亲、为妻子的死而悲伤的丈夫等带有强烈抗议呼声的作品。她还创作了为革命呐喊的《农民战争》、《职工暴动》等版画组画。 ☚ 怀斯 西凯罗斯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