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体出血
当视网膜、葡萄膜或巩膜血管破裂,使血液流入并积聚于玻璃体腔内,称为玻璃体出血。原因很多,常见的有: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血栓形成,视网膜裂孔、眼外伤、内眼手术后等;外层渗出性视网膜病变(Coats病)、老年性盘状黄斑变性、玻璃体后脱离、视网膜血管瘤病、脉络膜黑色素瘤病、脉络膜黑色瘤等常可并发玻璃体出血;系统性的血管和血液病、颅内蜘蛛膜下腔出血时也可发生。
当玻璃体为一完整凝胶状时,来自视网膜血管的出血常被局限在玻璃体与视网膜之间的间隙中,称为前界膜下出血,这些血液常不凝固,在眼底镜检查时,可见其随病人头位的变换而改变其形态,在坐位时可出现液平;出血量增多时,其前缘不超过玻璃体基底部的后附着缘,故周边部眼底常仍可被看到,血液流入玻璃体凝胶的间隙空腔中后,迅即凝固而呈球形或指状突起,常呈掩盖眼底的红光反映。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时,新鲜的出血为鲜红色,渐渐转变为黄色或灰色。少量的出血,前界膜下的出血以及在液化玻璃体腔中的出血易于被吸收,而使玻璃体恢复透明;大量的出血,尤其是侵入凝胶性玻璃体中的出血,则较难于吸收;反复多次的出血最后可转化为致密的膜,同时有来自视网膜血管的新生血管长入,这些膜的收缩牵引可造成视网膜脱离、并发性白内障以至眼球萎缩。大量玻璃体出血后,变性的红血球随房水流入前房,有可能引起继发性青光眼。
少量的玻璃体出血时,病人诉述有飞蚊症,出血前有对视网膜牵引或刺激的病变时,可有闪光感; 出血量较多时,可发生暗点及红视症;大量玻璃体出血会严重影响视力直至光感消失。
对玻璃体出血的病人,要根据病史、眼底镜、裂隙灯显微镜、超声检查、视觉电生理测定结果,结合对侧眼的情况和全身检查,尽可能查明其原因。新鲜出血时要包扎双眼,半卧位、卧床休息,全身应用止血药物,并针对不同病因采取各种相应措施。三至六月后吸收不良的玻璃体出血病人应考虑作玻璃体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