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现代经济词典︱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获奖作品及作者(1984—2002)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现代经济词典︱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获奖作品及作者(1984—2002)
  • 位置: 首页/附录库/现代经济词典

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获奖作品及作者(1984—2002)

(著作、论文分别以发表时间为序)


 孙冶方(1908—1983)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于1923年参加革命工作,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勤勤恳恳地奋斗了60年。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就在经济理论战线上对“托派”及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进行了斗争。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他以实际经济工作者和经济理论工作者的身份,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了创造性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真知灼见的观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不顾年迈病重,继续顽强地进行创造性的经济理论研究工作,对党在新时期经济方针的确定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孙冶方以自己卓越的研究成果,推进了我国经济研究的深入发展,并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为了纪念孙冶方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科学的卓越贡献,同时为表彰和鼓励在经济研究中作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繁荣我国经济学,特设立了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励基金。
 基金来源:基金一部分来自孙冶方遗作稿费(根据孙冶方遗言,他去世后的稿费全部交给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研究所决定将他的稿费全部交基金会),一部分来自有关机关、团体、报社、出版社和个人的自愿捐献。基金使用:基金永久性地存入国家银行,以存款利息作为奖励金发给获奖者。每两年评奖一次。1984年首次评奖。评奖标准和办法:凡是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科学的发展有较大贡献的经济学论著,包括专著、论文、研究报告、调查报告、资料等,经评奖委员会评定,均可获奖。奖金标准根据奖金总额和评选作品多少另行规定。特别注意发现中青年的优秀作品。聘请若干专家组成评选委员会,评定获奖作品。基金管理:成立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励基金委员会,负责基金的保管和运用。基金委员会下设办事机构,负责处理日常工作。

第一届(1984年度)


 著作奖:
 1. 罗季荣:《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人民出版社1982年5月版。
 2. 梁文森、田江海:《社会主义固定资产再生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2月版。
 3. 尹世杰(主编):《社会主义消费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9月版。本书其他作者:王美涵、罗镇齐、何同甫、郑必清、谢丽卿、杨体仁、胡在知、袁培树、凌宏城、陈湘柯、彭明朗、陈锡龄。
 4. 孙尚清(主编)、张卓元(副主编)、蔡中杰(副主编)、陈吉元(副主编):《论经济结构对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3月版。本书其他作者:张曙光、薛永应、刘厚成、张泽厚、陈玉光、陈胜昌、汪海波、戴园晨、霍俊超、冒天启、恽希良、任惟忠。
 论文奖:
 1. 周叔莲:《科学、技术、生产力》,《光明日报》1977年5月30日。
 2. 苏绍智、冯兰瑞:《驳姚文元按劳分配产生资产阶级的谬论》,《人民日报》1977年8月9日。
 3. 蒋学模:《再谈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问题》,《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2期。
 4. 张朝尊、项启源、黄振奇:《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商品生产》,《经济研究》1979年第4期。
 5. 何建章:《我国全民所有制经济计划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方向》,《经济研究》1979年第5期。
 6. 邝日安、晓亮:《试论价值规律同企业独立自主权的关系》,《经济研究》1979年第5期。
 7. 谢佑权、胡培兆:《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有计划地利用价值规律》,载《社会主义经济中价值规律问题讨论专辑》,《经济研究》编辑部1979年6月编。
 8. 晓鲁:《“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的提法是科学的吗?》,《哲学研究》1979年第7期。
 9. 袁文祺、戴伦彰、王林生:《国际分工与我国对外经济关系》,《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1期。
 10. 蒋一苇:《企业本位论》,《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1期。
 11. 苏星:《怎样使住宅问题解决得快些》,《红旗》1980年第2期。
 12. 杨勋:《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改变农业落后面貌》,《农业经济问题》1980年第1期。
 13. 王贵宸、魏道南:《联系产量的生产责任制是一种好办法》,《农业经济问题》1980年第1期。
 14. 乌家培:《探索社会主义再生产模式的若干问题》,载《经济数学方法研究》一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2月版。
 15. 陈敏之:《住房还是商品》,《社会科学》(上海)1980年第3期。
 16. 杨坚白、李学曾:《论我国农轻重关系的历史经验》,《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3期。
 17. 廖季立:《从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谈体制改革》,《人民日报》1980年8月26日。
 18. 吴象:《阳关道与独木桥——试谈包产到户的由来、利弊、性质和前景》,《人民日报》1980年11月5日。
 19. 王梦奎:《企业领导制度中的一个问题——对于一长制的考察》,《经济研究》1981年第1期。
 20. 李成瑞:《财政、信贷平衡与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经济研究》1981年第3期。
 21. 顾宗枨、孙广林:《试论我国工业企业的级差收益及其调节》,《社会科学研究》(四川)1981年第4期。
 22. 万欣:《应当从分析商品开始研究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载《论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一书,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8月版。
 23. 林文益、贾履让:《关于供求规律及其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经济研究》1981年第9期。
 24. 薛永应:《生产力系统论——关于生产力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的探索》,《经济研究》1981年第9期。
 25. 肖灼基:《关于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的若干设想》,《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5期。
 26. 赵人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市场机制》,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及其优越性》一书,北京出版社1981年9月版。
 27. 董辅[[!NFDA6]]:《经济利益、经济杠杆和经济组织》,载《大转变中的中国经济理论问题》一书,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10月版。
 28. 滕维藻、郑伟民:《资本国际化与现代国际垄断组织》,《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第2期。
 29. 马家驹:《〈资本论〉的方法和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研究》,《学术月刊》1982年第3期。
 30. 吴敬琏:《关于我国现阶段生产关系基本结构的若干理论问题》,载《经济改革的政治经济学问题探讨》一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3月版。
 31. 方民生:《论劳务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作用》,《经济研究》1982年第5期。
 32. 刘景林:《论基础结构》,《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1期。
 33. 北京大学经济系《资本论》教学小组:《劳动价值论是揭露现代资本主义剥削的强大思想武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1期。
 34. 张寄涛:《马克思的剩余劳动理论和社会主义剩余劳动的性质及其表现形式》,载《〈资本论〉与社会主义经济》一书,人民出版社1983年1月版。
 35. 高峰:《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与现实》,《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2期。
 36. 孙尚清、吴敬琏、张卓元、林青松、冒天启、霍俊超:《试论孙冶方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3期。
 37. 宋则行:《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合理调整经济结构》,《社会科学辑刊》1983年第3期(经济增刊)。
 38. 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重新组合”的历史性要求及其在联产承包制中的实现》,《学习与探索》1983年第5期。
 39. 卫兴华:《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6期。
 40. 曾启贤:《孙冶方经济理论体系试评——突破理论困境的贡献和新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学术月刊》1983年第11期。
 41. 何炼成:《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特殊含义》,载《社会主义社会国民收入的若干理论问题》一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
 42. 余广华:《国民收入生产结构的若干分析》,载《社会主义社会国民收入的若干理论问题》一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
 43. 杨圣明:《消费基金的性质、形成、动态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载《社会主义社会国民收入的若干理论问题》一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
 44. 王向明:《人口与国民收入的生产和分配》,载《社会主义社会国民收入的若干理论问题》一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
 45. 林凌:《关于中心城市改革的几个问题》,《财贸经济》1984年第1期。
 46. 张曙光:《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问题》,载《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一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1月版。
 47. 黄达:《中国财政信贷综合平衡和通货物价控制问题》,载《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一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1月版。

第二届(1986年度)


 著作奖:
 1. 黄达:《财政信贷综合平衡导论》,中国金融出版社1984年11月版。
 2. 周叔莲(主编)、裴叔平(主编):《中国工业发展战略问题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5月版。本书其他作者:洪惠如、杨沐、徐传珍、于丽文、黄觉非、王玉书、陈慧琴、陈栋生、黄江南、陈树勋、丁敬平、孙克亮、钱家骏、黄载尧。
 3. 雍文远(主编)、李鸿江(副主编)、袁思桢(副主编):《社会必要产品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探索》,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12月版。本书其他作者:王志平、王国诚、朱懋庸、杨建文、罗宗、周建明、张继光、钱世明、龚金国、曹麟章、童源轼。
 4. 陈琦伟:《国际竞争论》,学林出版社1986年3月版。
 5. 林子力:《论联产承包责任制——兼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发展道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9月版。

 论文奖:
 1. 蔡重直:《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探讨》,《经济研究》1984年第10期。
 2. 赵人伟:《劳动者个人收入分配的若干变化趋势》,《经济研究》1985年第3期。
 3. 复旦大学经济系国民经济研究小组:《目前我国消费基金膨胀的原因及对策》,《中青年经济论坛》1985年4月创刊号。
 4. 吴敬琏:《再论保持经济改革的良好经济环境》,《经济研究》1985年第5期。
 5. 薛敬孝:《耐用消费品副类和再生产周期理论》,《南开学报》1985年第5期。
 6. 林凌:《城市经济商品化与城市开放》,《财贸经济》1985年第9期。
 7.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综合调查组:《改革:我们面临的挑战与选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调查综合报告》,《经济研究》1985年第11期。
 8. 中国社会科学院“六五”经验研究组:《对“六五”时期建设和改革问题的回顾与思考》,《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第2期。
 9. 华生、何家成、张学军、罗小朋、边勇壮:《微观经济基础的重新构造》,《经济研究》1986年第3期。
 10. 卫兴华、洪银兴、魏杰:《企业活力与企业行为约束机制》,《学术月刊》1986年第4期。
 11. 徐节文:《我国的工资改革》,载《中国经济建设的若干理论问题》一书,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年4月版。
 12. 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论国民经济结构变革——新成长阶段农村发展的宏观环境》,《经济研究》1986年第5期。

第三届(1988年度)


 著作奖:
 1. 熊映梧(主编)、王恺、张艺、吴国华、孟庆琳:《生产力经济学原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3月版。
 2. 胡汝银:《竞争与垄断:社会主义微观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6月版。
 3. 潘振民、罗首初:《社会主义微观经济均衡论》,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6月版。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北京大学课题组、中共中央党校课题组、中国人民大学课题组、吴敬琏课题组、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课题组、国家计划委员会课题组、上海课题组:《中国改革大思路》,沈阳出版社1988年7月版。

 论文奖:
 1. 丁声俊:《关于我国粮食发展战略问题》,《河南粮食经济》1985年第11期。
 2. 李成瑞:《关于宏观经济管理的若干问题》,《财贸经济》1986年第11期。
 3. 经君健:《试论地主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本质联系》,《中国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2期。
 4. 丁鹄:《向慢性通货膨胀论者进一言》,《金融研究》1987年第7期。
 5. 李京文、郑友敬等:《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问题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88年第1期。

第四届(1990年度)


 著作奖:
 1. 严中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上、下),人民出版社1989年10月版。
 2. 李江帆:《第三产业经济学》,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3月版。
 3. 李扬:《财政补贴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6月版。
 4. 胡代光(主编)、魏埙(主编)、宋承先(主编)、刘诗白(主编):《评当代西方学者对马克思〈资本论〉的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1990年7月版。

 论文奖:
 1. 蔡江南、符钢战、沈晗耀、林绥:《企业劳动力面临的问题及其出路——对上海企业的研究报告》,《上海经济研究》1987年第6期。
 2. 樊纲:《灰市场理论》,《经济研究》1988年第8期。
 3. 吴敬琏:《通货膨胀的诊断和治理》,《管理世界》1989年第4期。
 4. 贝多广:《论社会资金流动的综合平衡》,《经济研究》1989年第7期。
 5. 陈吉元、邓英淘、姚钢、徐笑波:《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与改革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思路》,《经济研究》1989年第10期。
 6. 程秀生:《中国传统的积累模式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特殊性》,《管理世界》1989年第5期。
 7.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科片形势分析小组:《以改革促稳定,在稳定中发展》,《经济研究》1990年第7期。
 8.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八五”计划基本思路研究组:《“八五”经济发展:方针、途径、对策》,《经济研究》1990年第7期。

第五届(1992年度)


 著作奖:
 1. 李拉亚:《通货膨胀机理与预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11月版。
 2. 杨坚白等:《新中国经济的变迁和分析》,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2月版。
 3. 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4月版。
 4. 吴敬琏:《通向市场经济之路》,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2年8月版。

 论文奖:(未评)

第六届(1994年度)


 著作奖:
 1. 许涤新(主编)、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一、二、三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9月、1990年9月、1993年8月版。本书其他作者:汪士信、石奇、方卓芬、方行、简锐、胡铁文、徐雪筠、陈正炎、王水、徐新吾、黄如桐、姜铎(蒋立)、唐传泗、贵畹兰、汝仁、刘佛丁、丁长清、吴太昌、朱秀琴、郭太炎。
 2. 王慧炯(主编)、陈小洪(副主编):《产业组织及有效竞争——中国产业组织的初步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9月版。本书其他作者:胡汝银、林栋梁、郑易生、张景曾、仝月婷、莫天全、吕朴、夏小林、王卫、杨良、常清、廖英敏、卢文荣、陈海淳、鲁志强、胡欣欣。
 3. 王洛林、翁君奕、张小金、李文溥、陈其林、黄建忠、庄宗明、郭俊胜、朱崇实:《外商投资的经济社会效益评价——理论与方法》,鹭江出版社1992年11月版。
 4. 马建堂(主笔):《结构与行为——中国产业组织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11月版。本书其他作者:陈小洪、吴仁洪、金尔林、王丽杰、房汉廷、姚广海、丁宏祥。
 5. 郭克莎:《中国:改革中的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动》,上海三联书店1993年12月版。
 6. 刘方棫(主编)、杨圣明(主编)、张少龙(副主编):《90年代中国市场消费战略》,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1月版。本书其他作者:陈炳才、于小东、刘伟、张平、贾履让、王刚、刘春旭。

 论文奖:
 1. 郑洪庆:《超越放权 强化产权——对部分国有企业“虚脱症”的思考》,《经济日报》1990年6月29日。
 2. 张问敏:《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概述》,《经济研究》1991年第6期。
 3. “中国城市土地使用与管理”课题组(李扬执笔):《我国城市的土地使用制度及其改革》,《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2期。
 4. 刘世锦:《经济体制组织选择与国有企业制度改革》,《经济研究》1992年第4期。
 5. 唐宗焜:《国有企业利润转移和企业再生产能力》,《经济研究》1992年第7期。
 6. 江小涓:《中国推行产业政策中的公共选择问题》,《经济研究》1993年第6期。
 7. 吴晓灵、谢平:《转向市场经济过程中的中国货币政策》,《经济导刊》1993年第4期。
 8.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总体设计”课题组(李克平执笔):《建立一个规范、有效的财政新体制》,《改革》1993年第6期。
 9.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总体设计”课题组(周小川执笔):《企业与银行关系的重建》,《改革》1993年第6期。
 10. 赵人伟、李实:《〈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研究〉序言》,载《中国居民收入分配》一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2月版。
 11. 陈吉元、胡必亮:《中国的三元经济结构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经济研究》1994年第4 期。
 12. 国家计划委员会经济研究中心“基础产业资金筹集”课题组(郭树清、孙国华、许江萍执笔):《我国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资金筹措》,《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4年第6期。
 13. 郑玉歆:《正确认识我国工业经济效益的总体趋势》,《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4年第6期。
 14. 辜胜阻:《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何处去》,《改革》1994年第4期。

第七届(1996年度)


 著作奖:
 1. 严瑞珍、王沅:《中国贫困山区发展的道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12月版。
 2. 袁志刚:《非瓦尔拉均衡理论及其在中国经济中的应用》,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2月版。
 3. 朱玲、蒋中一:《以工代赈与缓解贫困》,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7月版。
 4. 李文治、江太新:《清代漕运》,中华书局1995年11月版。
 5. 刘伟(主笔):《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版。 本书其他作者:蔡志洲、杨云龙。

 论文奖:
 1. 李克强:《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
 2. 赵晓雷:《对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经济学分析》,《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3年第3期。
 3. 李光远:《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旗帜——〈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学习札记》,《求是》1994年第9期。
 4.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科片“1991—2010年经济发展思路”课题组(李京文等执笔):《中国经济发展的理论思考与政策选择》,《管理世界》1994年第4、5期。
 5. “中国社会保障的体制选择与经济分析”课题组(周小川、王林执笔):《社会保障:经济分析与体制建议》,《改革》1994年第5、6期。
 6. 吴承明:《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1期。
 7. 张春霖:《从融资角度分析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改革》,《改革》1995年第3期。
 8.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总体设计”课题组(李剑阁执笔):《继续推进流通市场化和市场制度化》,《改革》1995年第5、6期。
 9. 李扬:《国际资本流动与我国宏观经济稳定》,《经济研究》1995年第6期。
 10. 黄季焜:《中国粮食供需平衡的分析和对策——也谈中国是否会使世界饥饿》,《改革》1996年第2、3期。
 11. 许小年:《信息、企业监控和流动性——关于发展我国证券市场的几个理论问题》,《改革》1996年第4期。

第八届(1998年度)


 著作奖:
 1. 陈锡文:《中国农村改革:回顾与展望》,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2. 杨承训:《市场经济理论典鉴——列宁商品经济理论系统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版。
 3. 刘骏民:《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7月版。

 论文奖:
 1. 朱善利:《论经济总量均衡的条件》,载《效率、公平与深化改革开放——中国经济论坛1992年学术论文集》一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2月版。
 2. 赵汇:《怎样理解马克思的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2期。
 3. 杨瑞龙:《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理论思考》,《经济研究》1995年第2期。
 4. 中国社会科学院“严重亏损国有企业研究”课题组(郑海航、江小涓、张承耀负责):《严重亏损国有企业的亏损原因剖析》,《管理世界》1997年第1期;《严重亏损国有企业的对策和出路》,《改革》1997年第1期。
 5.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研究”课题组(杨圣明、温桂芳、边勇壮执笔):《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总体设想》,《财贸经济》1997年第12期、1998年第1期。
 6. 唐宗焜、韩朝华:《国有企业产权交易行为分析》,《改革》1997年第2、3期。
 7.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金碚、胥和平、谢晓霞执笔):《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报告》,《管理世界》1997年第4期。
 8. 刘树成:《论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管理世界》1997年第6期。
 9. 银温泉、臧跃茹:《目前企业集团发展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经济参考报》1998年1月6日。
 10. 张军扩、吕薇、熊贤良(执笔):《国有经济的职能错位与战略性改组的基本方向》,载《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一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8年1月版。
 11. 江小涓:《市场化进程中的低效率竞争实践——以棉纺织行业为例》,《经济研究》1998年第3期。
 12. 叶坦:《“中国经济学”寻根》,《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

第九届(2000年度)


 著作奖:
 汪敬虞(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版。

 论文奖:
 1. 宋晓梧、张小建、陈宇等:《〈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与就业〉总论》,载《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与就业》一书,中国劳动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2. 阎滔:《论从抑制通胀到扩大内需转型期的宏观调控政策》,《改革》1998年第6期。
 3. 胡鞍钢:《〈就业与发展——中国失业问题与就业战略〉序》,载《就业与发展——中国失业问题与就业战略》一书,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4. 韩俊:《农村经济结构的变更与国民经济发展》,载《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一书,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5. 宋义兵:《中国的资本外逃问题研究》,《经济研究》1999年第5期。
 6. 许宪春:《世界银行关于中国GDP数据的调整及其存在问题》,《经济研究》1999年第6期。
 7. 陈清泰等(主编):《国企改革攻坚15题》,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9月版。
 8. 林毅夫:《价格双轨制与供给反应:理论与来自中国农业的经验证据》,载《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一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
 9. 谢平:《新世纪中国货币政策的挑战》,《金融研究》2000年第1期。
 10. 杨惠馨:《以汽车制造业和耐用消费品制造业为例的结论和政策含义》,载《企业的进入退出与产业组织政策》一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版。

第十届(2002年度)


 著作奖:
 1. 李维安等:《公司治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2月版。
 2. 臧旭恒等:《居民资产与消费选择行为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11月版。
 3. 王俊豪:《政府管制经济学导论——基本理论及其在政府管制实践中的应用》,商务印书馆2001年12月版。

 论文奖:
 1. 陈宗胜等:《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节选自《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研究》一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版。
 2. 范从来:《通货紧缩时期货币政策研究》,《经济研究》2000年第7期。
 3. 王燕等:《中国养老金隐性债务、转轨成本、改革方式及其影响——可计算一般均衡分析》,《经济研究》2001年第5期。
 4. 夏斌、廖强:《货币供应量已不宜作为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经济研究》2001年第8期。
 5. 杨瑞龙(主编):《国有企业的“效率悖论”及其深层次的解释》,节选自《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的经济学分析》一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版。这一部分主要观点和内容见《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7期。
 6. “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课题组(郭克莎执笔):《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经济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7. 贾康、白景明:《县乡财政解困与财政体制创新》,《经济研究》2002年第2期。
 8. 张晓山等:《对中国农民中介组织的理论研究》,节选自《联结农户与市场——中国农民中介组织探究》一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5月版。

(李仁贵整理、编写)

☚ 现代经济词典︱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简介(1969—2004)   现代经济词典︱序 ☛
0001252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