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环境外交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环境外交 环境外交在国际舞台上各国为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而展开的外交活动。科学技术革命使人类增强了开发自然界,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人类不适当地开发,也破坏了生态环境。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统计,全世界每年有2100万公顷过去肥沃的土地生产率降为零,有600万公顷则完全变成沙漠。沙漠化正威胁着地球1/3的地区。土壤沙漠化、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遭到破坏,使全人类正面临共同的生态恶化问题。因而环境问题不再只是一个国家的内部问题,它已经越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疆界,成为全球问题。对人类未来的担心与共识,保护和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圈,开拓了“环境外交”的新领域,成为双边外交和多边外交的重要内容。1968年联合国大会决定召开一次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寻求解放污染和其他威胁地球的许多问题的方法。1972年,由110个国家的代表参加的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第一个关于保护人类环境的原则声明——《人类环境宣言》。宣言申明,“人类有权享有优良的环境,有责任为后代保护和改善环境”,“各国有责任确保其活动不致对其他国家的环境引起损害,各国应互相合作,发展关于国家对由于其活动在国界外造成的污染和其他环境损害的责任与赔偿问题的国际法。”1976年在加拿大的温哥华召开联合国水源会议和联合国沙漠化会议。联合国还确定每年的6月5日,即1972年斯德哥尔摩会议开幕的周年纪念日为世界环境日。80年代环境外交更受到重视。1982年10月,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世界自然章程》,要求“所有国家保证在各国管辖和控制范围内所进行的活动不危及别国或本国管辖范围之外的自然体系”,呼吁“国际社会为保护世界的生态平衡而加强合作。”1987年,35个国家和欧共体签署了保护臭氧层的《蒙特利尔议定书》。1989年,有123个国家的代表在伦敦讨论在全世界范围内加速禁止使用氯氟化碳的问题。116个国家和36个国际组织代表在巴塞尔签署了一项禁止工业国家向其他贫穷国家倾倒有毒废料的公约。1989年5月,世界粮食理事会第十五届部长级会议也把环境问题列为主要议题。在环境外交领域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所持立场不同。发达国家已走过工业发展初级阶段,对环境污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资金用于环境治理。发达国家之间也存在着主导权的纷争。并不时发生工业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能带来工业污染的企业、倾倒工业垃圾和核废料的事件。尽管如此,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共识有可能使环境外交成为超越社会制度的国际合作的领域之一。 ☚ 事务职员 欧加登问题 ☛ 环境外交 环境外交广义的环境外交是指环境外交主体通过外交方式去调整国际环境关系的各种对外活动的总称; 狭义的环境外交是指国家通过外交部门、环境部门等代表国家的机关和个人,采用谈判等和平方式以调整国际环境保护关系的各种对外活动的总称。环境外交作为一个新兴的、独立的外交领域,产生于国际社会防治全球环境问题和资源危机、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伟大斗争,在和平、发展时期和建设地球村、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与传统的主要是在军事、战争和领土争端中产生发展的其他外交有所不同。 ☚ 环境统计 历年世界环境日主题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