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以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一般分为水域环境保护、大气污染控制、噪音控制、防止放射性污染、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等。各国都制订了保护环境和防止污染的法律,确定各种环境质量标准和废物排放标准,并给予财政补贴和罚款处置失职者。 ☚ 代沟 封闭社会 ☛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huánjìnɡ bǎohù有关防止自然环境恶化、改善环境使之适于人类劳动和生活的工作。 ❍ 重视~。 ☚ 环发 环境壁垒 ☛ 环境保护Protection of environment对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自然环境的保护。国际法所保护的环境,包括陆地、水流、海洋、空气空间和宇宙空间,以及构成这些环境的因素,如土壤、水域、空气、动物、植物、文化和自然遗产等。近几十年来,环境污染成为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难以由国家单独加以解决,有必要在国际上进行合作,以采取适当的措施。1972年在斯德哥摩尔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和《行动计划》,使国际环境保护成为国际注意的严重课题。同年,联合国大会设立联合国环境计划署以执行《宣言》所提及的任务。1974年《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第30条规定:“为了今代和后世而保护、维持和改善环境,是所有国家的责任。所有国家都应根据此项责任制定它们自己的环境和发展政策。所有国家的环境政策应对发展中国家当前和未来的发展有所增进,而不发生不利影响。所有国家有责任保证,在其管辖和控制范围内的任何活动不对别国的环境或本管辖范围以外地区的环境造成损害。所有国家应进行合作,拟定环境领域的国际准则和规章。”环境保护主要是排除污染,有海洋污染、空气污染、水道污染,还包括放射性污染、废弃物污染以及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自1972年以后,国际上缔结了许多保护环境的多边和双边条约以及许多重要的国际文件,其中包括197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禁止为军事或其他敌对目的使用环境改变技术的公约》。1977年《1949年8月12日日内瓦四公约关于保护国际性武装冲突受难者的附加议定书》第35条第3款也规定:“禁止使用旨在或可能对自然环境引起广泛、长期而严重损害的作战方法或手段。 环境保护environmental protection有利于人类生存、保护生态平衡或建立新平衡的环境改善措施。环境和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物质源泉,合理利用资源,防止污染和破坏环境,保持和发展生态平衡,扩大有用自然资源的再生产,保护人类健康,促进经济发展,是环境保护的主要任务。 在原始社会,人类只是自然食物的采集者和捕食者,对环境的影响不大。当时的环境问题主要是因人口自然增长,乱采乱捕和滥用资源造成生活资料缺乏所引起的饥荒。随着农业和畜牧业出现,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作用增大,砍伐、焚毁森林、破坏草原,引起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近代工业革命的出现,使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的能力大大增强。大规模改变环境的组成和结构、改变环境中的物质循环系统,已成事实。但也带来新的环境问题。矿物资源的大量被开采;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大量“三废”物质的排放,使环境污染,损害人体健康,影响动植物生存; 人类超负荷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等,都使资源破坏或濒临枯竭、生态平衡失调、自然灾害频繁等。于是,环境保护被提到议事日程。虽然环境保护这一术语被广泛采用是20世纪70年代的事,但环境保护思想早在三千年前的中国已有萌芽。如《史记》里“网开三面”的故事。战国时《荀子·王制》里已有“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的记载。当时中国还建有相应的环境保护机构与法规,如公元前11世纪西周颁布的《代崇令》,夏代制定有“春三月,山林不登斤,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略,以成鱼鳖之长” 的法规等。现代环境保护问题是20世纪中期提出的。50年代,有些国家曾出现过反污染运动。1962年美国出版了R.卡逊的《寂静的春天》,指出了农药污染造成的生态危机,同时各种公害事件的相继发生,使人们开始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1972年在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正式将环境问题列为全球性问题。1987年4月27日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 《人类共同未来》的报告,指出人类生存面临着严重挑战,经济发展在满足人类需要的同时,必须限制在不对环境造成破坏的限度之内,把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自然资源的保护密切结合起来,使资源得到合理的、永续利用。 环境保护措施是:❶建立环境保护机构、制定法律和制度。根据联合国大会的决议,于1983年成立了以挪威首相格罗·哈莱姆·布伦特兰夫人为主席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该委员会是全球环境战略研究组织。中国于1973年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方针。1984年5月成立了“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随后成立了国家环境保护局。全国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大部分地、市设立了环境保护管理机构,800个县建立了环境保护局。1978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此后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 ❷综合防治。1978~1985年,中国对167项重点污染源进行了治理,工业废水的排放达标率从26%提高到37%;工业粉尘回收量由703万吨增加到1 180万吨; 工业废渣的综合利用率由19%提高到26%,城市控制区内的交通噪声,普遍降低了2~7分贝(A)。 ❸植树造林,保护水土。“三北”防护林带第一期任务已超额完成,数百万公顷农田得到林网保护。河西走廊的风沙前沿,完成了300千米的防沙线修建任务。 ❹建立自然保护区。 环境保护是全球性问题,为了全人类的共同事业要实行国际合作,根据持续发展的概念制定环境与发展政策,一体化解决生态与经济发展问题。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是指对自然资源保护和防止环境污染。《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指出,“本法所称的环境是指: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显然,对人类来说,环境就是人类的生存环境,人类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环境中,并且不断地受着各种外环境因素的影响。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对大气、水质、土壤和食物的污染,并达到致害的程度。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和人群的集中,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及生活性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逐渐严重,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其它还有新合成的药物,农药以各种途径和方式进入环境。做为敏感人群中的孕妇,婴幼儿如生活在有害物质的环境中,她们的身心会受到伤害,也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已有报道,环境中致畸物质,通过妊娠中的母体干扰正常胚胎发育过程,引起胚胎发育异常,导致流产,先天性畸形,以及其他生理功能缺陷(如聋、哑)等。有的致畸物质可能同时具有致突变作用和致癌作用。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清除环境污染,创造清洁、优美、舒适的环境条件是保护人体健康,保护子孙后代健康,提高人口素质的根本措施,应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 次生环境 环境与遗传 ☛ 环境保护防止自然环境恶化、改善环境使之适于人类劳动和生活的工作。四川系统地开展环境保护始于1974年。1974年以前,随着工农业的发展,人口迅速增加,人们环境意识的淡薄,工业布局紊乱,污染防治措施极少,不少地区烟尘弥漫、污水横流,环境质量急剧恶化。改革开放以来,省人民政府不断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使得环境污染发展的势头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部分污染严重的地区环境状况得到改善,如成都市青白江工业区、自贡市釜溪河流域等。主要采取的措施是环境管理走上法制化轨道,20年来制定颁布 《四川省环境保护条例》、《四川省饮用水源保护条例》 等20多个环境法规及规范性文件,基本形成四川地方性环境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各项环境管理制度,如开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有污染的建设项目、污染等防治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 “三同时” 制度,排污收费制度,限期治理、排污许可证、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地方行政首长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等制度,行之有效。全省环境保护投入逐步增加,“六五” 期间全省环境保护投资占同期国民生产总值0.37%,“七五” 期间提高到0.56%,“八五” 期间提高到0.58%,治理污染的能力得到加强。“八五” 期末,全省工业废水处理率达到48%,工业废气处理率达到74%,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治理率达到53%。全省建成烟尘控制区597平方千米,噪声达标区216平方千米。省人民政府对小造纸厂、土法炼焦、土法炼硫磺等污染采取一系列措施,取得良好效果。“八五”期间第一产业增长69%,第二产业增长117%,第三产业增长76.7%,环境质量与 “八五” 初期相比,城市大气质量有明显改善,大气中二氧化硫日平均值下降27%,水环境质量基本稳定。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以森林为主体的陆地生态系统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全省森林覆盖率已达到20.37%,森林消长量进入良性循环。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的9%,全省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34个,面积约8400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的1.5%,建立省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5个,面积2万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的3.3%。 全省各市、地、州都建立了环境保护机构,环境任务重的县建立环境保护机构。全省建立了一支环境管理、环境监理队伍。有省级环境科研监测所1个,市 (地) 地环境监测科研所24个,县 (区)级环境监测站140个,科研监测人员2500人,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56%,拥有高级工程师105人,学科齐全,人员配套,结构合理。固定资产6700多万元,工作用房面积10万平方米,车辆165台,仪器设备3270台 (件)。 由于历史欠账多,经济高速增长又带来一些新的环境问题。因此,从总体上看,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未得到控制。全省由于燃煤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硫200多万吨,粉尘100多万吨,酸性降雨遍及盆地,已经成为突出的酸雨区。全省水污染影响80%的河流。水土流失面积2490万公顷,草场退化面积726.7万公顷,沙化面积达400多万公顷。环境管理机构、人员数量、环境保护投资与环境保护任务还不适应。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huanjing baohu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的多方面措施,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使之更好地适合于人类以及自然界生物的生存和发展的国家管理措施。环境保护的内容有两个:一是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保护居民身心健康,防止机体在环境的影响下产生变异和退化;二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或消除有害物质进入环境,以保护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以利于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1979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中规定的环境保护的任务是:“保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合理地利用自然环境,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人民造成清洁适宜的生活和劳动环境,保护人民健康,促进经济发展。”“环境保护”这一术语是在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提出的。我国于1974年成立环境保护领导机构,1982年成立国家环境保护局,各地也成立了环保机构主管环境保护工作。 ☚ 环境保护与自然保护 环境制图 ☛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huanjing baohu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等工作的总称。目的是保护人体健康和自然资源免遭破坏,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使之更好地适合于人类劳动、生活和自然界生物的生存。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是: ❶工业“三废”(废气、废水、废渣)污染的防治; ❷生活“三废”(废气、废水、废渣)污染的防治; ❸噪声、震动、电磁波辐射、食品污染、农药污染和放射性污染的防治; ❹地面沉降的控制; ❺各种农业资源、海洋资源和生物资源的保护,等等。为了更好地防止环境受到污染和生态遭到破坏,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制定了适合本国情况的环境保护法。我国在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上,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对我国环境保护的性质、内容、措施以及违反环境保护法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等,作了具体规定。该法的制定,对合理地利用我国的自然环境,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 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 建筑业 ☛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Huanjingbaohu以行政、法律、经济、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措施,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以保持和发展生态平衡,保障人类社会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人们开始注意到污染问题,当时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还是狭隘的,认为它是指对大气和水污染的控制,是局部地区问题。1972年以后,人们认识到,环境问题不仅是区域问题,而且是一个全球问题。环境保护的任务,由传统的保护自然环境演变为保护人类发展和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保护居民的身心健康,防止机体在环境影响下发生变异和退化;二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或消除有害物质进入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以利于人类的生命活动。1979年9月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规定的环境保护任务是:“保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合理地利用自然环境,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人民造成清洁适宜的生活和劳动环境,保护人民健康,促进经济发展”。中国环境保护的工作方针是:“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 土壤的污染与防护 生态系统 ☛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Huanjing baohu应用科学技术,采取行政、法律、经济等多种手段,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以求保持和发展生态平衡,使之更好地适合于人类以及自然界生物的生存和发展的国家管理措施。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末,因工农业生产大发展而带来的环境污染日益突出,1962年美国出版了R.卡逊写的《寂静的春天》一书,该书指出农药污染造成的生态危机,震动了欧美各国。科学家们惊奇地发现,短暂的几十年时间内,工业的发展把人类带进了一个被毒化了的环境,而且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害是全面的、长期的、严重的。随后,水俣病、光化学烟雾事件等环境污染问题相继出现,成为一种公害,迫使人类不得不正视环境的保护问题。“环境保护”这一术语是在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提出来的,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保护居民身心健康,防止机体在环境的影响下产生变异和退化。二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或消除有害物质进入环境,以保护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以利于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7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工业国家,对环境保护采取了一些重大措施。包括建立环境保护机构,调整和加强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制定法律、规章制度等。在工程措施上也取得一些成就,如从废物处理到废物资源化。我国于1974年成立国务院环境保护小组,1982年成立国家环境保护局,各地也相应地成立了环保机构主管环境保护工作。 ☚ 发达国家 国土整治 ☛ 简明环境科学词典/环境科学大辞典/实用环境科学词典/英日汉环境辞典/英汉环境保护缩写词典/德汉环境科学词汇/日汉环境科学词典/中国环境科学年鉴/中国环境年鉴/吉林省环境质量年报/吉林省环境监测年鉴/环境保护政策手册/全国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名录/乡镇环保员手册/环境保护工作手册/环境影响评价手册/环境监测分析手册/简明环境分析手册/环境保护计算手册/环境保护宣传指南/环境评价数据手册:有毒物质鉴定值/环境保护实用数据手册/环境背景值数据手册/实用环境保护数据大全/世界环境数据手册/环境科学文献实用指南/环境化学手册/工业企业环境保护手册/石油化工环境保护手册/环境污染控制工程设计手册:水环境污染及防治/工业行业环境统计手册/总量控制技术手册/环境工程微生物检验手册/化学性质估算方法手册:有机化合物的环境性质/自然保护区工作指南/中国历代自然灾害及历代盛世农业政策资料:中国农史专题资料汇编/近代中国灾荒纪年 ☚ 环境科学、劳动保护科学 简明环境科学词典 ☛ 环境保护人类为保护、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环境污染而采取的各种措施的总称。中国和当代许多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通常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土、森林、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我国1979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逐步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环境保护制度。参见“医药卫生”中的“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防止自然环境受到破坏和污染,使之适合于人类生活和劳动。包括两方面内容:合理利用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当环境受污染后,做好综合治理。参见“法学”中的“环境保护”。 天水市环境保护局/天水市环境监察支队/天水市环境监测站/空气自动监测站/天水市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环保举报热线“12369”/排污收费/辐射管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污染物总量控制/天水市环境保护规划/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环境监测/空气监测/环境噪声管理/藉河城区段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天水市水源地环境保护/葫芦河污染治理/天水奔马啤酒公司环境污染治理/310国道氰化钠泄漏事故土壤污染处理/工业污染防治/天水市污水处理厂/天水市麦积污水处理工程/天水市垃圾处理场 ☚ 天水湖 天水市环境保护局 ☛ 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环境效应/环境法/环境保护法/环境质量/环境规划/环境系统/环境生物效应/环境监测/经济发展的环境代价/生态农业/自然保护区/防护林/三北防护林/森林覆盖率/城市环境质量达标率/绿色和平组织/世界环境日 ☚ 中国阳光计划 环境保护 ☛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以后,“环境保护” 这一术语被广泛采用。所谓环境保护是指运用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的多方面措施,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以求保持和发展生态平衡,扩大有用自然资源的再生产,保障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保护事业涉及到各行业,影响四面八方,范围广泛性和综合性是环保事业的一大特点。这个特点决定着环境保护事业是必须依靠各民族、各地区、各行业才能做好的一件事情。因而,“依靠群众、大家动手” 便是环境保护的一个总方针。 ☚ 环境保护 生态平衡 ☛ 环境保护environmental protection指保护自然资源,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包括采取行政、法律、经济和科学技术等多方面措施,合理利用自然环境,防治环境和生态破坏,为人类创造清洁适宜的生活和劳动环境,保护人民健康,促进经济发展。 ☚ 省人民政府高层宿舍 环境监测 ☛ 环境保护Environmental Protection为使自然环境和人类居住环境不受破坏和污染,能更适合人类生活和自然界生物生存而采取的措施。内容包括:合理利用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在产生环境污染后,做好综合治理;保护人群健康,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涉及经济学、法学、卫生学、地质学、化学、物理学、生物学、海洋学、水文学、土壤学、气象学、生态学、遗传学以及环境工程等各学科。 环境保护对环境实施保护的行为和措施,包括减少与消除环境污染,制止并预防环境遭破坏,改善和优化环境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对自然资源再生再循环和可持续利用能力的提高,维持与调控生态平衡等。环境保护这一概念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使用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在最初一段时间,人们注意的是工业废弃物的排放与回收综合利用,以及自然资源的配置与保护;后来,人们普遍认识到生产、生活与自然界的质量保护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几十年来,世界各国纷纷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和科研机构,组织科研,制定法律法规等行为准则,全面开展了环境保护工作。 环境保护保护和恢复生态协调,为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以及各种生物的存在,创造适宜的条件。环境保护包括环境污染 (工业废物、放射性、农药等对土壤、水、空气的污染及噪音)的防止和治理、大自然 (森林、草原、土壤、物种等)的保护、对资源的合理利用等三个方面。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控制人口以减轻环境负担,遵循科学规律对自然界进行改造与利用,是环境保护的根本性措施。 环境保护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防止其受到污染和破坏,以便更好地适合于人类生产、生活和自然界生物的生存。环境保护包括合理利用资源,防止环境污染,以及环境遭到污染后做好综合治理等内容。它的任务就是运用现代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深入认识和掌握污染和破坏环境的根源及危害,有计划地保护环境,预防环境质量的恶化,控制和治理环境污染,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环境保护既涉及政府各部门的工作和工、农、商、学、兵等各行各业,也关系到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既是行政管理,又有大量的科学技术问题。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huanjing baohuenvironmental protection采取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和科学技术的措施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 人类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相应的实践活动源远流长并逐步深化。当代环境保护的兴起和发展是从治理污染和消灭公害开始的。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提出环境问题不仅是一个区域性问题,而且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从此, “环境保护”这一术语才被广泛应用,其内涵也日渐明确。中国在1956年提出了“综合利用”工业废物的方针,20世纪60年代末期提出了“三废”(废水、废气和废渣)处理和回收利用的概念,70年代改用“环境保护”这个比较完整的概念。 环境保护的内容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保护居民身心健康,防止机体在环境影响下产生变异和退化。二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或消除有害物质进入环境,以及保护自然资源(包括生物资源)的恢复和扩大再生产,以利于人类生命活动。当代环境保护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以单纯运用工程技术措施治理污染为特征的第一阶段;以污染防治结合为核心的第二阶段;以环境系统规划与综合管理为主要标志的第三阶段。现时的环境保护有以下一些特点:环境保护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行动;“预防为主”已取代“尾部治理”而成为环境保护的主题思想;环境保护由内容的多样化开始向综合性和系统性转变;环境保护不再只关注污染问题,而是进入到寻求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新阶段,即在全面地综合考虑人口、经济发展、生态、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调整生产力与科学技术发展方向,修正经济运行模式与控制人口,按照环境演化与生物进化的客观规律,重建人与环境之间的物质转换和能量传递关系,使之不断趋于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于1974年成立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1985年成立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的国防工业各行业也建立了环境保护机构、环境保护科学研究单位和地区或专业的环境监测站,开展了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综合防治和政策等方面的工作。 ☚ 环境 环境污染 ☛ 环境/环境科学/环境容量/环境保护/环境法/环境权/环境经济学/环境效益/环境生产力/环境管理/环境规划/环境标准/环境建设/环境质量评价/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企业环境管理/环境外部费用内部化/环境领域中的社会不经济性/环境污染/越界污染/污染集中控制/污染者负担原则/排污收费制度/排污交易政策/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环境损害的经济赔偿/环境保护专项基金/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环境状况公报/有益于环境的高新技术/自然保护/自然保护区/生态平衡/生态破坏/生态成本/生物指标/濒危物种/绿色标志/绿色产品/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内罗毕宣言/世界环境日/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 ☚ 资源经济学 环境 ☛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指为防止人为、生物或非生物对正常环境的污染、侵蚀、破坏和不良影响所开展的一切工作。如:植树种草,防止风沙、暴雨、冰雹对土壤的侵袭;治理工厂的废气、废渣、废液及有毒物质,防止有害物质对洁净水源、河流、海洋、农田、果园和空气的污染等活动,都属于环境保护的范畴。为了保护地球环境,人们采取的一切行动和法律手段,如:确立每年4月22日为“世界地球日”,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等等,都是环境保护的活动。 ☚ 环境容量 环境法 ☛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的多方面措施,合理利用资源,防止环境污染,保持生态平衡,保障人类社会健康发展,使环境更好地适应人类的劳动和生活以及自然界生物的生存。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 ☚ 人类的社会属性 环境标准 ☛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Environmental Protection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维持自身的存在与发展所进行的各种具体实践活动的总称。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背景,一般指周围的境况,也指环绕所辖的区域。在环境科学中,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空间大小,环境可划分为居室环境、车间环境、聚落环境、城市环境、区域环境直至全球环境等; 按组成要素,环境可划分为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等; 从生态学角度,环境可划分为陆生环境、水生环境、森林环境等; 随着人类认识能力与活动范围的扩展,影响人类的宇宙因素已成为环境因素,进而使环境的范围大大地扩展。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客观物质体系,它具有客观实在性、整体性、区域性、变动性和综合性等最基本特征。认识和把握环境的这些特性有利于正确处理好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人类是环境演变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随生产力的发展,人类与环境逐渐分离,并反转过来对环境施以作用,使自然环境发生变化,一方面为人类提供更好的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又给人类带来了日渐严峻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问题。 环境保护指保护自然环境,防止其受到破坏和污染,使之更好地适应于人类劳动、生活和自然界生物的生存。狭隘的环境保护概念是“三废治理和噪声控制”; 广义的环境保护概念是: 运用环境科学理论和方法,在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深入认识污染和破坏环境的根源与危害,有计划地保护环境,预防环境质量恶化,控制环境污染,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环境保护工作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合理利用资源,防止环境污染; 在产生环境污染、破坏后,做好综合治理。环境保护科学属于环境应用科学研究的范围,它一般分为两个方面即环境工程方面和环境管理方面。前者是用工程技术措施防治污染,以及进行相关学科的研究与应用; 后者是从宏观上协调人类经济和社会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以及运用经济、法律、技术、教育、行政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并进行环境经济,环境法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环境保护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涉及到公共卫生学、地质学、海洋学、水文学、土壤学、气象学、生态学、遗传学以及环境工程等各学科。人类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相应的实践活动源远流长并日益深化。当代环境保护的兴起和发展是从治理污染、消灭公害开始的。1972年联合国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人类环境会议后,“环境保护”这一术语才被广泛应用,其内涵也日渐明确。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自然资源利用与环境状态、结构的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日益加强,矛盾逐渐激化,于是环境保护就逐渐从传统的自然环境保护演变发展为今日含义相当丰富宽广的环境保护。当代环境保护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1) 以系统运用工程技术措施治理污染为特征的第一阶段; (2) 以污染防治结合为核心的第二阶段; (3) 以环境系统规划与综合管理为主要标志的第三阶段。现阶段环境保护正处于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的过渡时期,其特点是: (1) 环境保护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行动; (2) “预防为主” 已取代“先污染,后治理”,成为环境保护的主体思想; (3) 环境保护内容开始从多样性向综合性、系统性转变; (4) 环境保护既注重污染问题,但更注重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即综合地全面地在经济发展、人口、文化、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调整生产力与科学技术发展方向,调整经济运行模式与控制人口,遵循生物进化和环境演化的客观规律,重新构组人与环境之间的物质转换和能量传递关系,以期协调与和谐。 人类关于环境必须加以保护的认识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农业时代是人类环境意识萌芽的标志,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开端。到了18世纪,随工业革命的扩展,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逐渐严重并引起社会重视。20世纪50~60年代,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引起人类思想的极大震动和全面反省。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R.卡逊 (R.Carson) 出版了 《寂静的春天》一书,这是人类进行全面反省的信号,近代环境科学以此为标志产生并发展起来。环境科学的发展历程中出现了两个重要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直接运用地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公共卫生学、工程技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阐明环境污染的程度,危害和机理,探索治理措施和方法。由于环境问题实质上是人类社会行为失当造成的,是全球性问题,因此,环境科学发展到第二阶段就把社会与环境的协调演化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等主要因素的制约关系,从多层次乃至最高层次上探讨人与环境协调演化的具体途径。 自产业革命以来,对环境问题,学者们提出了各式各样的解决方案,可归结为两条: 一是只注意经济发展,不顾环境保护,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谋求经济发展。工业发达国家就是沿着这条“先污染,后治理” 的道路走过来的。二是停止发展论。这种观点认为: 既然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那么,解决环境问题的出路就在于停止发展。罗马俱乐部 《增长的极限》 一书代表了这种悲观的观点。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托尔巴博士 (Dr MostafaKamal Tolba) 指出: 环境和发展这两个目标可以在相互促进中实现,实际上它们是相互依赖的。下一步的问题是如何采取措施来实现这种相互依赖关系。实际上只要实行正确的发展方针,采用适当的技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对立关系,就会变成协调统一的关系。为力求做到发展而不破坏环境,在总结国内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国推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全新概念即同步发展。1973年8月我国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1983年召开第二次全国环保工作会议,明确规定“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制定了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 “同步发展” 战略方针,即: 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1989年4月召开全国第三次环境保护工作会议。1989年底,第七届全国人大第11次会议通过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确立并形成了 “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和强化管理” 的政策体系,确定了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的道路、原则、制度。21世纪,要坚定不移地执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使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相协调,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发展。为此,第一,要严格管理城市环境,重点治理工业污染; 第二,发展生态农业,改善生态环境; 第三,严格控制占用耕地; 第四,确保资金投入,发展环境和生态保护产业; 必须坚持不懈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全社会开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族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努力实现“九五”和2010年远景规划纲要要求的环保工作目标。 环境法又称环境保护法。通常指国内环境法,国家调整人们在开发、利用、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具有普遍约束力,人人必须遵守。其保护对象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及其各个组成部分。其调整对象是人们在利用、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即环境社会关系。其目的是为了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护人民健康,保障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产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70年代末、80年代初,环境法在中国落户并得到迅速发展,现已成为中国法律体系中的一个独立的部分。环境法具有综合性、广泛性、学术性、公益性和较多共同性的特点。内容包括: 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制度、法律责任、诉讼程序、管理机构及其权限等的综合性规定; 防治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恶臭物质污染以及噪声、振动、电磁辐射、地面沉降等公害的规定; 保护土地、水、海洋、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矿产资源、水产资源等自然环境要素的规定; 保护风景名胜、自然保护区、温泉、疗养区、公园、绿地等特殊自然和文化环境的规定,等等。广义理解环境法还应包括国际环境法,目前,国际上已有大量的环境保护国际条约,仅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列出的截止到1988年的多边环境保护国际条约和协定,就有104项,各国间签订的双边环境保护条约则为数更多。环境保护国际条约是国际环境法的主要渊源。我国积极开展有关环境保护国际合作,先后与美国、日本等国签订了有关环境保护的双边协定,并参加了许多全球性环境保护国际条约。各国均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基本法、环境保护计划、环境保护技术政策、环境保护金融政策、环境保护经济政策、环境保护贸易政策、环境保护目标、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首长负责制,环境保护行政管理政策和环境保护战略、环境保护协议,加强了环境保护投资,环境保护税收优惠,开展了环境道德教育,强化了人们环境法律规范和责任、意识,注意了环境费用和效益分析,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环境风险评价,加强了对环境辐射和环境免载容量、环境风险的监控,建立了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环境监测、决策监督制度和环境卫星系统、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模型、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以实现环境最优化。 ☚ 经济杠杆 生态建设 ☛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运用现代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多方面手段,在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有计划地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以求保持和发展生态平衡,扩大有用自然资源的再生产,保障人类社会的发展所进行的一切活动。 ☚ 环境标准 环境科学 ☛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人类是环境的产物,人类要依赖自然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 人类又是环境的改造者,通过社会性生产活动来利用和改造环境,使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保护的目的是要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防止污染和破坏,使之更好地适合于人类的劳动和生活,以及自然界中生物的生存。 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有: ❶防治由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包括防治工业生产排放的“三废” (废水、废气、废渣)、粉尘、放射性物质以及产生的噪声、振动、恶臭和电磁微波辐射,交通运输活动产生的有害气体、废液、噪声,海上船舶运输排出的污染物,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使用的有毒有害化学品,城镇生活排放的烟尘、污水和垃圾等造成的污染。 ❷防止由建设和开发活动引起的环境破坏。包括防止由大型水利工程、铁路、公路干线、大型港口码头、机场和大型工业项目等工程建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农垦和围湖造田活动、海上油田、海岸带和沼泽地的开发、森林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新工业区、新城镇的设置和建设等对环境的破坏、污染和影响。 ❸保护有特殊价值的自然环境。包括对珍稀物种及其生活环境、特殊的自然发展史遗迹、地质现象、地貌景观等提供有效的保护。另外,城乡规划,控制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植树造林、控制人口的增长和分布、合理配置生产力等,也都属于环境保护的内容。环境保护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行动和主要任务之一。我国则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并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以保证这一基本国策的贯彻执行。 ☚ 环境影响 环境统计 ☛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为控制和预防环境污染,管理和改善环境,国家和各级组织所采取的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科学技术的多方面措施。保护的内容包括: 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防止污染物质污染人类环境,使环境质量达到人类健康生活的要求; 遵循生态平衡的自然规律,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指出: 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关系到各国人民的福利和经济发展。1979年9月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试行)》提出环境保护的任务是: 合理地利用自然环境,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人民造成清洁适宜的生活和劳动环境,保护人民健康,促进经济发展。 ☚ 环境管理 环境质量 ☛ 环境保护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环境保护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环境保护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 电机电子 环境保护 ☛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huán jìnɡ bǎo hùEnvironmental Protection背风的 [bèi fēnɡ de] lee-ward 背风面 [bèi fēnɡ miàn] lee side 沉淀池 [chén diàn chí] settling tank 沉沙池 [chén shā chí] grit chamber 除尘设施 [chú chén shè shī] soot-eliminating devices; dust removal installations 处置 [chǔ zhì] disposal 滴滤池 [dī lǜ chí] trickling filter 电渗析 [diàn shèn xī] electrodialysis 毒化河水 [dú huà hé shuǐ] poison the rivers 对流 [duì liú] convection 二次澄清池 [èr cì chénɡ qīnɡ chí] secondary clarifier 废水生物处理 [fèi shuǐ shēnɡ wù chǔ lǐ] 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ste water 风力计 [fēnɡ lì jì] anemograph; anemometer 负荷 [fù hè] loading 改造炉窑 [ɡǎi zào lú yáo] renovate furnaces and kilns 格栅 [ɡé zhà] bar screen 工业废水 [ɡōnɡ yè fèi shuǐ] industrial waste water 工业废物处理 [ɡōnɡ yè fèi wù chǔ lǐ] disposal of industrial wastes 工业废液 [ɡōnɡ yè fèi yè] industrial waste liquid 化粪池 [huà fèn chí] septic tank 化腐朽为有用 [huà fǔ xiǔ wéi yǒu yònɡ] change wastes into valuables 化害为利 [huà hài wéi lì] turn the harmful into the beneficial 环境保护 [huán jìnɡ bǎo hù] environment protection 环境保护机构 [huán jìnɡ bǎo hù jī ɡòu]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 环境监测 [huán jìnɡ jiān cè]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环境科学 [huán jìnɡ kē xué] environmental science 环境污染 [huán jìnɡ wū rǎn] enviroment pollution 回收塔 [huí shōu tǎ] recovery tower 回收有用材料 [huí shōu yǒu yònɡ cái liào] recover useful materials 混凝 [hùn nínɡ] coagulation 混凝剂 [hùn nínɡ jì] coagulant 活性碳 [huó xìnɡ tàn] activated carbon 活性污泥 [huó xìnɡ wū ní] activated sludge 集尘器 [jí chén qì] dust collector 静电沉淀器 [jìnɡ diàn chén diàn qì]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 净化 [jìnɡ huà] purification 颗粒物质 [kē lì wù zhì] particulate matter 空气监测站 [kònɡ qì jiān cè zhàn] air monitoring station 空气栓 [kònɡ qì shuān] air tap 空气污染 [kònɡ qì wū rǎn] air pollution 空气指数 [kònɡ qì zhǐ shù] air index 空气质量 [kōnɡ qì zhì liànɡ] air quality 扩散 [kuò sàn] diffusion 冷凝 [lěnɡ nínɡ] condensation 离子交换 [lí zǐ jiāo huàn] ion exchange 硫酸铝 [liú suān lǚ] aluminium sulphate 氯化 [lǜ huà] chlorination 氯化铁 [lǜ huà tiě] ferric chloride 膜法 [mó fǎ] membrane method 逆渗透 [nì shèn tòu] reverse osmosis 排放监测 [pái fànɡ jiān cè] emission monitoring 曝气池 [pù qì chí] aeration tank 汽车排气 [qì chē pái qì] automobile emissions 三废 [sān fèi] three wastes (waste gas, waste water and waste residue) 色谱分析 [sè pǔ fēn xī] chromatographic analysis 生化需氧量 [shēnɡ huà xū yǎnɡ liànɡ] 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 (B.O.D.) 生活污水 [shēnɡ huó wū shuǐ] domestic sewage 生态分布 [shēnɡ tài fēn bù] ecological distribution 生态平衡 [shēnɡ tài pínɡ hénɡ] ecological balance 生态生物学 [shēnɡ tài shēnɡ wù xué] bioecology 生态型 [shēnɡ tài xínɡ] ecotype 生态学 [shēnɡ tài xué] ecology 生物防治 [shēnɡ wù fánɡ zhì] biological control 生物滤池 [shēnɡ wù lǜ chí] trickling filter 生物圈 [shēnɡ wù quān] biosphere 生物生态学 [shēnɡ wù shēnɡ tài xué] bioecology 生物转盘 [shēnɡ wù zhuàn pán] bio-disk 水污染 [shuǐ wū rǎn] water pollution 停留时间 [tínɡ liú shí jiān] retention period 微生物 [wēi shēnɡ wù] microorganism 卫生工程 [wèi shēnɡ ɡōnɡ chénɡ] sanitary engineering 污泥膨胀 [wū ní pénɡ zhànɡ] sludge bulking 污泥消化 [wū ní xiāo huà] sludge digestion 污染环境 [wū rǎn huán jìnɡ] pollute the environment 污染空气 [wū rǎn kònɡ qì] pollute the air 污染物质 [wū rǎn wù zhì] pollutant 污水 [wū shuǐ] sewage 污水处理场 [wū shuǐ chǔ lǐ chǎnɡ] sewage treatment plant 无液气压计 [wú yè qì yā jì] aneroid barometer 吸收器 [xī shōu qì] absorber 稀释 [xī shì] dilution 洗涤器 [xǐ dí qì] scrubber 下水道 [xià shuǐ dào] sewer 消除污染 [xiāo chú wū rǎn] eliminate pollution 消除烟尘 [xiāo chú yān chén] eliminate soot 消毒 [xiāo dú] disinfection 消烟除尘 [xiāo yān chú chén] eliminate smoke and reduce dust 悬浮固体 [xuán fú ɡù tǐ] suspended solids 悬游物 [xuán yóu wù] suspended solids 烟囱 [yān cōnɡ] chimney (stack) 烟道气 [yān dào qì] flue /stack gas 烟雾 [yān wù] smog 氧化塘 [yǎnɡ huà tánɡ] oxidation pond 噪声 [zào shēnɡ] noise 噪音污染 [zào yīn wū rǎn] noise pollution 真空过滤 [zhēn kōnɡ ɡuò lǜ] vacuum filtration 蒸发 [zhēnɡ fā] evaporation 中和 [zhōnɡ hé] neutralization; counteraction 综合利用 [zōnɡ hé lì yònɡ] multiple-purpose use;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 环境保护 重工业 ☛ 000001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