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叉收沙僧
“木叉收沙僧”出自 《西游记》第二十二回。本片断虽然也写了短兵相接的激烈搏斗,但不是以神话的幻化手法取胜,而是以着力塑造人物的形象见长。
作者是通过八戒初战沙僧、八戒再战沙僧、八戒三战沙僧、木叉收沙僧等四个情节层次来突出悟空的急躁、八戒的憨厚、沙僧的谨慎的。
试析第一个情节层次: 八戒初战沙僧。
唐僧、悟空、八戒受阻于“鹅毛飘不起,芦花定底沉”的流沙河。河中钻出一个“妖精”,“奔上岸来,径抢唐僧。”悟空保护唐僧撤向远处,八戒举钯迎敌。在流沙河岸上,八戒同“妖精” “战经二十回合,不分胜负。”旁观的悟空“恨得咬牙切齿,擦掌摩拳,”哪能忍耐得住?于是“轮起铁棒,望那怪着头一下”,“那怪急转身,慌忙躲过,径钻入流沙河里。”这里的情节平平常常,厮杀的场面也不出奇。但读者细加品味,还是能看出作者匠心的。作者在这里采取了一支笔同时写三个人物的方法,让笔下的人物,在相互之间的矛盾纠葛中,互为衬托,从而将各自的某一性格侧面凸现出来,鲜明地展示在读者面前。沙僧的本事不很高,只能同八戒斗个平手,自然远逊于悟空。倘若悟空能耐心等待,定能伺隙乘虚,擒获沙僧。只因求胜心切,过早显示了实力,吓得沙僧溜之乎也。这是战术上的“失着”。悟空那急躁的弱点,显现出来了。沙僧敢于同八戒大打出手,见悟空却立即躲避,能打则打,打不赢就溜,这倒是一个颇有自知之明的人物形象,谨慎是他的特点。至于八戒,因被悟空过早地“插手”而致前功尽弃,气得乱蹦乱跳,大发牢骚,后来又被悟空用几句好话哄得回嗔作喜,并主动下水诱敌。可见他尽管粗率,但还是憨厚得可以。作者把三个人物紧锁在同一个情节中,让他们彼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互相映衬,加以刻画,大大节约了笔墨。这和基本技法,贯串于全片断。第二个情节层次和第三个情节层次都是作者反复强调和突出悟空、八戒、沙僧在第一个情节层次中已经显示出来的性格特征,以加深读者的印象而已。通过三个情节层次对悟空、八戒、沙僧性格特征的刻划,终于推出了一个奇特的矛盾:悟空加八戒的实力显然要大大超过沙僧,但就是对沙僧无可奈何,而抓不住沙僧就不能令其设法送唐僧过流沙河。强者在弱者的面前,一筹莫展!
有些读者可能会在作者推出的“以弱困强”的矛盾面前感到困惑:既然如此,凭着悟空和八戒腾云驾雾的本领,为什么不能背起唐僧,驾起云雾,瞬间飞越流沙河,而偏要与“妖精”纠缠不清呢?为此,聪明的作者专门在第二个情节层次中,巧妙地插叙了一段八戒与悟空的对话,借悟空之口指点八戒:“遣太山轻如芥子,携凡夫难脱红尘”,唐僧的凡胎肉骨是不能被背着腾云驾雾的,何况唐僧注定应“穷历异邦”,久经劫难,才能取得真经,既无捷径可循,又不能由他人代替。读者读了这段“指点”文章,自然就释疑了。这段插叙,绝非闲笔,而是根据读者的心理特意设计的,其目的是使读者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作者所讲的故事上,堵塞了一切可能使读者的思绪旁逸斜出而产生的“漏洞”,让实力强的一方偏偏处于束手无策的地位,逼得悟空八戒另想办法,从而促使矛盾的转化和解决。这段插叙,从整个片断甚至全书来看,都是十分重要的。
浓郁的喜剧色彩的结局,是作者令全篇增色的又一重要手段。悟空为了降伏沙僧,求援于观音菩萨。但这一回的“求援”却不是因为制服不了妖魔,而是因为自身实力太强的缘故,这种“求援”本身就带着喜剧色彩。殊不料观音的一席话,弄得悟空瞠目结舌。原来沙僧也是观音“劝化的善信,教他保护取经之辈”,倘若悟空或八戒能说出一句“是东土取经人时”,那么沙僧决不会捣乱,早就“断然归顺”了!大动干戈,搏斗三场,绞尽脑汁,一无所获的原因,竟然就因为少说了一句嘴边随时却可以吐出的话,岂非冤哉枉也!
一场让八戒数次拚命,使悟空伤透脑筋的争持,在观音菩萨的大徒弟木叉尊者一声: “悟净!悟净!取经人在此久矣,你怎么还不归顺”的高叫声中,喜剧性地结束了。读者读到这里,一定会‘哈哈哈”地笑出声来,并在笑过之后悟出一些生活哲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