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王长年智斗倭寇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王长年智斗倭寇 王长年智斗倭寇明代反侵略传说。见明朱国祯撰《涌幢小品》。写船工王长年被倭寇抓到船上,送往贼国。途中,他假意殷勤,获得信任。王乘机问同船被押人想不想回家。他们都说愿意回家,不愿去贼国。王说好,你们听我的。在船中,他让被俘的妇女劝贼酒,为媚作歌,贼个个醉酒。王持巨斧把一船贼人统统砍死,然后日夜乘风举帆回家。到达家乡海岸,官军见船中贼首和金银,便谎称是他们杀了贼,把王长年缚住,说他是倭寇,因王貌似倭寇。后来王长年讲了当地乡语,又拿出藏有的贼人舌头为证,这才获释,那些抢功的官军依法被定了罪。 ☚ 雪冤解狱 五杂俎 ☛ 王长年智斗倭寇〔明〕朱国桢 古称操舟者为“长年”①。王长年,闽人,失其名。自少有胆勇,渔海上。嘉靖己未②,倭薄会城大掠③,长年为贼得,挟入舟。舟中贼五十余人,同执者男妇十余人,财物珍奇甚众。 贼舟数百艘,同日扬帆泛海去。长年既被执,时时阳为好语媚贼④,酋长亲信之⑤; 又业已入舟,则尽解诸执者缚,不为防。长年乘间谓同执者曰:“若等思归乎?能从吾计,且与若归。”皆泣曰:“幸甚! 计安出?”长年曰:“贼舟还,将抵国,不吾备,今幸东北风利,诚能醉贼,夺其刀,尽杀之,因捩舵饱帆归⑥,此不可失也。”皆曰:“善!” 会舟夜碇海中⑦,相与定计,令诸妇女劝贼酒。贼度近家,喜甚。诸妇更为媚歌唱⑧,迭劝,贼叫跳欢喜,饮大醉,卧相枕藉⑨。妇人收其刀以出。长年手巨斧,余人执刀,尽斫五十余贼⑩,断缆发舟。旁舟贼觉,追之。我舟人持磁器杂物奋击(11),毙一酋。长年故善舟(12),追不及。日夜乘风举帆,行抵岸。长年既尽割贼级,因私剜其舌,别藏之。挟金帛,并诸男妇登岸。 将归,官军见之,尽夺其级与金。长年秃而黄须,类夷人(13),并缚诣镇将所,妄言捕得贼。零舟首虏,生口具在(14),请得上功幕府(15)。镇将大喜,将斩长年,并上功。镇将,故州人也(16)。长年急,乃作乡语,历言杀贼奔归状。镇将唶曰(17):“若言斩贼级,岂有验乎?” 长年探怀中藏舌示之。镇将验贼首,皆无舌。诸军乃大骇服。事上幕府。中丞某(18),召至军门复按(19),皆实。用长年为裨将(20),谢不欲。则赐酒,鼓吹乘马,绕示诸营三日,予金帛遣归。并遣诸男妇,而论罪官军欲夺其功者(21)。长年今尚在,老矣,益秃,贫甚,犹操渔舟。 【注释】 ①长(zhang掌)年:船工。②嘉靖己未:明世宗嘉靖38年(1559年)。③ 倭(wo窝):古代对日本的称呼。此指十四至十六世纪劫掠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和朝鲜沿海的日本海盗集团,即倭寇。薄: 迫近。会城:指福建省会福州。④ 阳为好语:表面上讲些奉承话。⑤酋长:倭寇的头目。⑥捩(lie列): 掉转。饱帆: 乘风鼓帆。⑦碇(ding定):下碇。停船时抛入水中的石块,称碇,用处如锚。⑧更为媚歌唱: 轮番演唱娇媚的小曲。⑨枕藉(jie介): 纵横相枕而卧。⑩尽斫(zhuo卓): 全部地砍杀掉。(11)磁器: 瓷器。(12)善舟: 善于操舟驶船。(13)类夷人: 相貌类似倭寇。(14)零舟二句: 残留的船,倭寇的头目,活捉的人,一一在此。(15)上功: 上报请功。幕府: 明代称地方的督抚衙门。(16)故州人:原本是同州人,即同乡。(17)唶(ze仄): 大喊。(18)中丞:明代中央监察机构都察院的副都御史,与汉代御史中丞略同,而明代常以副都御史出巡地方,称为巡抚。所以这里中丞即指巡抚。(19)军门: 总督或巡抚官署。复按:复察。(20)裨(pi皮)将: 偏将,副将。(21)而论罪句:对企图夺功的军官,依军法定罪。 【赏析】 本篇选自《涌幢小品》。《涌幢小品》,三十二卷,明朱国桢撰,杂记社会政治等方面的见闻,间及考证。朱国桢,字文宁,乌程(今浙江吴兴)人,万历进士,因遭魏忠贤忌恨,托病返乡。 “倭寇”是由日本西部地方破产的封建主、武士、浪人和走私商人所组成,并得到其国内封建诸侯支持的、到中国沿海进行抢掠烧杀的海盗集团。 从元末明初开始,倭寇就时常在我国沿海骚扰,明英宗以后,倭患日益严重,所到之处,焚烧房屋,抢掠人口,无恶不作,犯下了令人发指的滔天罪行,也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无比激怒和坚决反抗。 本篇写船工、普通妇女在被俘入舟的困难情况下,如何定计、杀贼、逃归的过程,歌颂他们的机智和勇敢,揭露了敌人残暴而愚蠢和官军的腐败。 这是一首胜利的颂歌。 这些内容原可以写成一出波澜壮阔的八场大戏——主角无名英雄王长年——被俘入舟、假降解缚、密谋定计、杀贼潜逃、奋战追寇、凯旋蒙冤、验舌得救、示营荣归。然而,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并不是两三个小时才能欣赏完的长长的画卷,却是只需一两分钟就能欣赏了的精美微雕。这就为我们回答了一个重要的艺术创作问题:微型小说并不是只能摄取日常生活中一件小事、一个小镜头、一个小浪花或一个侧面、一种情绪、一点感受、一点情趣、一点思索、一个哲理作为题材,它也能反映生活中大事的全景。即小体裁也能反映大题材。明代朱国桢所作的《王长年智斗倭寇》(下称《智斗》)正是一个范例。 作者在处理大题材与小体裁之间的矛盾时,既能大胆剪裁,又善于剪裁,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微雕美。 首先,分清主次,突出主要人物。这场斗争有“贼舟数百艘”,每艘以“贼五十余人”计,不下万人; 与王长年同时被执者“男妇十余人”; 中丞、镇将及官军又是若干人。作者将获胜者王长年一群作为主要描述对象,失败的对手作为次要的衬托。获胜者一方又集中笔墨描述王长年的肖像、语言、行动及心理活动,其他男妇又作为他的衬托。因而使王长年这一主要人物突出于万众之中。同时,作者紧紧抓住王长年的性格特征,按其性格特征的逻辑发展来塑造艺术形象。 其次,巧设引线,情节单线深入。很显然,《智斗》由两个故事、两个回合组成,情节的发展自然应该双线平行或双线交错。匠心独运的作者却以贼“舌”为引线串联了两个故事、两个回合,前后一线相承,自然紧凑,情节曲折回环,结构浑然一体。小说开头既未交代官军对外不敢抵御倭寇,对内肆意残害人民,中间又未交代王长年“私剜其舌,别藏之” 的原因造成了悬念,自然引渡到下一个故事。直到“长年探怀中藏舌示之”,包袱抖开,欣赏者才恍然大悟,拍案称奇: 倭寇其所以胆敢入境掳掠,都因官军腐败无能。这是一场斗争的两个方面,贼舌体现了这两个方面的内在联系。因此,两个故事还是一个故事,两个回合实属一场斗争。引线之巧,就巧在明线中有暗线,表面单线,实质双线,省略了很多文字。 再次,有实有虚,处处虚实相间。诸如,从数百艘贼船“薄会城”,官军纷纷逃窜,倭寇杀人放火,奸淫掳掠,鸡犬不宁,一片惨状,到妇人收刀,舟中杀贼,海上奋战等实写处,留下了让欣赏者填补的场面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等空缺。实中有虚,虚中见实,既符合精美的需要,又符合接受美学的要求。 《王长年智斗倭寇》古称操舟者为“长年”。王长年,闽人,失其名。自少有胆勇,渔海上。嘉靖己未,倭薄会城①大掠,长年为贼得,挟入舟。舟中贼五十余人,同执者男妇十余人,财物珍奇甚众。 贼舟数百艘,同日扬帆泛海去。长年既被执,时时阳为好语媚贼,酋长亲信之;又业已入舟,则尽解诸执者缚,不为防。长年乘间谓同执者曰:“若等思归乎?能从吾计,且与若归。”皆泣曰:“幸甚!计安出?”长年曰:“贼舟还,将抵国,不吾备,今幸东北风利,诚能醉贼,夺其刀,尽杀之,因捩②舵饱帆③归,此不可失也。”皆曰:“善!” 会舟夜碇海中,相与定计,令诸妇女劝贼酒。贼度近家,喜甚。诸妇更为媚歌唱,迭劝,贼叫跳欢喜,饮大醉,卧相枕藉。妇人收其刀以出。长年手巨斧,余人执刀,尽斫五十余贼,断缆发舟。旁舟贼觉,追之。我舟人持磁器杂物奋击,毙一酋。长年故善舟④,追不及。日夜乘风举帆,行抵岸。长年既尽割贼级,因私剜其舌,别藏之。挟金帛,并诸男妇登岸。 将归,官军见之,尽夺其级与金。长年秃而黄须,类夷人,并缚诣镇将所,妄言捕得贼。零舟首虏,生口具在⑤,请得上功幕府。镇将大喜,将斩长年,并上功。镇将,故州人⑥也。长年急,乃作乡语,历言杀贼奔归状。镇将唶⑦曰:“若言斩贼级,岂有验乎?”长年探怀中藏舌示之。镇将验贼首,皆无舌。诸军乃大骇服。事上幕府。中丞某,召至军门复按,皆实。用长年为裨将,谢不欲。则赐酒,鼓吹乘马,绕示诸营三日,予金帛遣归。并遣诸男妇。而论罪官军欲夺其功者。长年今尚在,老矣,益秃,贫甚,犹操渔舟。 (《涌幢小品》) 注释①会城——指福建省会福州。②捩(lie)——掉转。③饱帆——乘风鼓帆。④善舟——善于操舟驶船。⑤“零舟”二句——残留的船,贼寇的头,活捉的人,——在此。⑥故州人——原本是同州人,即同乡。⑦唶(ze)——大喊。 赏析十几个手无寸铁的俘虏,杀死五十多个骠悍骁勇的倭寇,并摆脱贼船的追击,顺利回国,此绝非一勇之夫所能为.而需要非凡的胆略和智慧。而这一切都是由一个船工策划和领导进行的,这就更让人叹服不已。 王长年过人的智慧主要表现在他对事情的发展具有预见性。首先,他预料到海盗在行将抵达本土时会放松对被掳者的戒备。因此,他在被执之后就时常奉承倭寇,取得倭寇头目的信任,麻痹了敌人,为日后的行动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他团结难友,暗中定下醉贼、夺刀、杀敌的计策,戮力一心,终趁海盗未备之机将其全部杀死,返回了祖国。 其次,王长年预料到官军冒功请赏的卑劣行径,并事先想好了对策。他在“尽割贼级”的同时,又“私剜其舌”且“别藏之”,以便作为后来辩诬的凭证。果不其然,举帆归来之后官军不仅夺走其战利品(金帛和倭寇首级),而且把他当作倭寇上功请赏。对此,王长年毫不惊慌,而是成竹在胸,镇定自若。他没有于被缚之时立即为自己辩解(否则官军会杀人灭口以夺其功),而是到了镇将那里,才说明自己并非倭寇,“历言杀贼奔归状”,并且拿出凭证,终于使镇将信服,自己得以死里逃生。当此之时,“诸军乃大骇服”,读者也不禁为王长年惊人的预见性拍案叫绝,激赏不已。值得一提的是,本文对明代官军腐败无能、以民为寇、冒功领赏的描写并非虚构,可能有其史实依据,因为其它一些野史笔记或小说对此也有所揭露和反映,如冯梦龙《古今小说》之卷十八《杨八老越国奇逢》。 王长年是一个已失其名的船工,作者为这样的小人物作传,说明他别具慧眼,注意到了平常人物身上不寻常的光彩。作品不仅突出表现了王长年的机智、勇敢和胆略,而且歌颂了他不求功名、安贫乐道的品质。王长年对裨将一职辞而不受与官军的冒功请赏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让人油然而生敬意。文章最后写道:“长年今尚在,老矣,益秃,贫甚,犹操渔舟”。客观而平静的叙述中包含着作者深长的喟叹和难以言说的感情。是同情?是不满?是钦佩?……,似乎都是,似乎又都不是,真可谓余味无穷,耐人寻味。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