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王若虚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王若虚1174—1243金代著名文学家兼文学评论家。字从之,号慵夫、滹南遗老,蘖城(今属河北)人。幼时,天资颖悟。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年)进士,任管城、门山县令,政绩卓著。官至翰林直学士。曾出使西夏。金亡不仕。是金末最有根底的学者,对于诗文都有评论。论文主张辞达理顺,于诗反对模拟雕琢,推崇白居易、苏轼,对黄庭坚及江西诗派诸人表示不满。所著《五经辨惑》等十余种,对汉、宋儒士解经的拘泥固执、虚妄不实,进行了批评,也批评了古书、古文的字句疵病。于诗文之外,还兼长经史考据之学。有《滹南遗老集》四十五卷。 王若虚 王若虚1174—1243字从之,号慵夫,又号滹南遗老,藁城(今属河北)人。金章宗承安进士,历任管城、门山县令、翰林学士、左司谏、延州刺史、直学士等职。金亡后不仕,隐居镇阳。学识渊博,著述颇富。论诗文主张辞达理顺,反对模拟雕琢,提倡“哀乐之真发乎情性” (《诗话》上),认为“凡为文章须是典实过于浮华,平易多于奇险” (《文辨》四)。推崇白居易、苏轼,对黄庭坚和江西诗派有所批评。又工诗能文,兼长经史考证之学。诗多写个人感慨,真率自然,不假雕绘。有《滹南遗老集》。 ☚ 戴复古 李俊民 ☛ 王若虚 王若虚1174—1243字从之,号慵夫,又号滹南遗老。真定藁城(今属河北)人。幼聪颖,博学强记,诵古诗至万馀首。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登进士第,调鄜州录事,历管城、门山二县令,皆有惠政。入为国史院编修官,迁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出使西夏,还,授同知泗州军州事,留为著作佐郎。哀宗正大(1224—1232)初,迁平凉府判官,后转延州刺史,入为翰林直学士。天兴元年(1232),他不畏强暴,拒绝为崔立草功德碑。金亡不仕,东游泰山而卒,年七十。他是金末文坛领袖之一,也是有金一代的著名学者,经史考证,文学批评,无所不能。曾师舅父周昂,周是当时的著名学者和诗人,其文论和诗论多源于舅氏。在其《滹南诗话》中,主张以意为之主,字语为之役”,反对“雕琢太甚”、“经营过深”,不主奇诡,也不主藻饰,提倡“真”,说“哀乐之真发乎情性,此诗之正理也”,即诗歌应抒发真情实感。又强调作诗要“出于自得”,反对“以衣钵相传”。这种诗论与江西诗派格格不入,基于此,他力攻江西派,对江西派的“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他斥之为“特剽窃之黠者耳”。其文学理论与白居易相近,诗也宗白居易,称赞白诗“情致曲尽”,“随物赋形”,对于有人鄙视白之“俗”,他加以驳斥,因为白之“俗”正是他所倡导的平易。于宋诗,他尊苏轼。他的诗论对于金代后期诗歌的健康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其文学观点主要体现在他的《诗话》、《文辨》和论诗绝句(即评东坡、山谷四绝、评王子端四绝)中。他的诗写得平易自然,发乎情性,尤其是金亡之后的作品更为感人。金亡后,他北渡返乡,写了《还家五首》,抒发“不但人非物亦非”的亡国之痛。他的五古多议论,如《摅愤》、《感秋》、《生日自祝》等。史传所著录《慵夫集》已佚,今传《滹南遗老集》。《全金诗》录其诗四十二首。《金史》卷一二六有传。 ☚ ">完颜 辛愿 ☛ 王若虚1174—1243字从之,号慵夫、滹南遗老。藁城(今河北藁城县)人。金代文学家。承安二年进士,历管城、门山县令,官至翰林应奉转直学士。金亡不仕,隐居著述。有《滹南遗老集》四十五卷,另附《续集》一卷。 王若虚 王若虚1174—1243字从之,号慵夫,又号滹南遗老,藁城(今属河北)人。承安进士,官翰林直学士。金亡不仕。有《滹南遗老集》四十五卷。其中有《诗话》三卷。 ☚ 元好问 汪瑗 ☛ 王若虚 字从之,藁城(今河北藁城)人。金末文学家。承安二年(1197)进士,调为鄜州(今陕西富县)录事,历任管城、门山二县令。任满后被荐为国史院编修官,又迁为应奉翰林文字。后若虚奉命出使夏国,归来授为同知泗州(今江苏盱眙北)军州事。正大初年,《宣宗实录》修成,迁他为平凉府判官。不久,召为左司谏,后转为延州(今陕西延安)刺史,又入朝为直学士。天兴元年(1232),哀宗出奔归德。二年春,崔立兵变,令王若虚为崔立写功德碑文,若虚推委不肯写,终未写成。金朝灭亡后,他居镇阳(今河北正定),东游泰山,后病死,终年七十七岁。所著文章号称《慵夫集》若干卷,《滹南遗老》若干卷传于世。 王若虚王若虚(1174—1243),金代文学家。字从之,号慵夫,藁城(今属河北省)人。入元自称滹南遗老。为人滑稽多智,而能雅重自持,谋事详审。早年勉力求学,以其舅周昂和古文家刘中为师。金章宗承安二年(公元1197年)进士,官鄜州录事,历管城、门山县令,皆有善政。入为国史院编修官,迁应奉翰林文字,又奉使西夏,还授同知泗州军州事,留为著作佐郎。金哀宗正大年间,在史院主持史事,修《宣宗实录》;书成,迁平凉府判官;不久召为左司谏,后转延州刺史,入为直学士。金亡,北归,北归镇阳,隐居著述。其论诗反对模拟雕琢,推崇白居易、苏轼,对黄庭坚及江西诗派诸人表示不满。著有《滹南遗老集》。 王若虚1174—1243字从之,号慵夫,滹南遗老,蒿城(今属河北)人。章宗承安二年进士。曾任管城、门山二县令,累官至翰林应奉转直学士。金亡不仕,隐居著述。著有《滹南遗老集》。诗论有《滹南诗话》、《文辨》。 王若虚 王若虚1174—1243金代重要学者、文学家。《金史》有传。字从之,号慵夫,金亡后自称滹南遗老。真定槀城(在今河北)人。章宗承安二年(1197)登经义进士。调鄜州录事,历管城、门山二县令。荐入为国史院编修官,迁应奉翰林文学。奉使夏国,还授同知泗州军州事,留为著作佐郎。哀宗正大(1224—1231)年间,迁平凉府判官。召为左司谏,后转延州刺史,入为直学士。金亡,微服北归镇阳,与刘郁东游泰山,卒于黄岘峰之萃美亭。若虚经、史、文学皆独步一时,在金代学术上占重要地位。其所著《慵夫集》元时已佚,所存唯《滹南遗老集》45卷。其中凡《五经辨惑》2卷,《论语辨惑》5卷,《孟子辨惑》1卷,《史记辨惑》11卷,《诸史辨惑》2卷,《新唐书辨惑》3卷,《君事实辨》2卷,《臣事实辨》3卷,《议论辨惑》1卷,《著述辨惑》1卷,《杂辨》1卷,《谬误杂辨》1卷,《文辨》4卷,《诗话》3卷,杂文及诗5卷。其于汉儒附会之词及史实多有订正,于论文论诗亦有独到见解。思想和文学观近赵秉文,主要反对形式主义文风,主张写真去伪,“文章自得方为贵”(《论山谷诗绝句》),反对雕琢和追求时尚。其创作与理论相一致,不尚劖削锻炼之格。现存《揖翠轩赋》、《瑞竹赋》两篇。都是流畅平易的散文体赋,以论为主,纵横开阖,有韩愈、苏轼之遗风。所著《文辨》中有对《上林》、《二京》、《海赋》、《哀江南》等赋之驳正文字。虽时有发明,但也有过分求实板刻之病。著有《滹南遗老集》45卷、续编诗1卷。 ☚ 王松蔚 王闿运 ☛ 王若虚 108 王若虚1174—1243金代文学家。字从之,号慵夫,入元自称滹南遗老。真定藁城 (今河北藁城)人。承安二年(1197)经义进士,官至翰林应奉转直学士。金亡不仕。博学而有创见,精于经、史、文学,独步一时,为当时文坛领袖。论文主张辞达理顺,浑然天成,强调文章应有生活内容。论诗主旨在于“真”,在于“自得”。推崇白居易和苏轼,反对江西诗派“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的作诗方法。其诗自然清新,曲尽情致,多是个人感慨。著有《滹南遗老集》、《滹南诗话》。 ☚ 萧观音 元好问 ☛ 王若虚 王若虚1174—1243Wang Ruoxu金代文学家。字从之,号慵夫,滹南遗老。藁城(今河北藁城)人。金章宗承安二年进士,官至翰林直学士。金亡不仕,隐居乡里。 ☚ 王庭筠 元好问 ☛ 王若虚1174—1243金文学家。字从之,号慵夫,又号滹南遗老,真定藁城(今属河北)人。承安进士,官至翰林直学士。金亡不仕,隐居著述。工诗文,为当时文坛领袖。诗多感伤时事之作,直抒胸臆,自然晓畅。论诗反对雕琢模拟,推崇杜甫、白居易、苏轼,抨击江西诗派。论文主张辞达理顺。作《五经辨惑》,指出汉宋儒者解经之谬误及史书、文籍语句中的疵病,颇有见地。有《滹南遗老集》四十五卷和《滹南诗话》。 王若虚 王若虚1174—1243金文学家。字从之,号慵夫,入元后自称滹南遗老。真定藁城(今河北藁城)人。早年尽力于学,以其舅周昂和古文家刘中为师。章宗承安二年(1197)举经义进士。历任管城、门山县令,皆有善政。入朝为国史院编修官,迁应奉翰林文字,官至翰林直学士。金亡北归,隐居乡里。王若虚是金代重要学者,精于经、史,对汉、宋儒者解经的谬误颇有批评,也对史书及古文中的字句疵病,多有订正。论诗不满江西诗派,推崇白居易、苏轼。在文学和生活的关系上,主张写“真”去“伪”,反映客观现实,反对不求是而求奇。论文讲究文章辞达理顺,注重内容。其诗多感慨时事,作品直抒胸臆,风格晓畅自然,其创作实践和理论能保持一致。有《滹南遗老集》45卷,《续集》1卷,《滹南诗话》3卷。 ☚ 王庭筠 元好问 ☛ 滹南遗老集/滹南遗老集/滹南遗老集/滹南遗老集补遗 ☚ 滏水集补遗 滹南遗老集 ☛ 王若虚 王若虚1174—1243字从之,号慵夫,又号滹南遗老,藁城(今属河北)人。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经义进士,官至翰林应奉转直学士。金亡不仕。王若虚博学而有创风,为当时文坛领袖,著有《滹南遗老集》。王若虚论文继承其舅父周昂(德卿)的观点,强调“以意为之主,字语为之役”,正确处理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反对本末倒置。他说:“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论诗》)要求作品要有独创性和真性情。他还提出“定体则无,大体须有”(《文辨》)的主张。“定体”是指束缚人们手脚的一成不变的法则,“大体”指“辞达理顺”,即文字流畅,充分表达思想内容的基本要求。同他论诗的主旨在于“真”、“自得”一样,对那种“雕琢太甚,经营太深”的文风也深表反对。 ☚ 李 宋濂 ☛ 王若虚 王若虚1174——1243字从之,号慵夫,入元自称滹南遗老。真定藁城(今河北藁城)人。章宗承安二年(1197)擢经义进士,历任管城、门山县令。入为国史院编修官,迁应奉翰林文字,又奉使西夏,还授同知泗州军州事,留为著作佐郎,哀宗正大间修《宣宗实录》,书成,迁平凉府判官,不久召为左司谏,后转延州刺史,入为直学士。金亡北归,隐居乡里以终。王若虚精于经、史、文学,独步一时。论文主张“文章唯求真是而已”(《文辨》)“文章以意为之主,字语为之役”(《诗话》下) “浑然天成”(《诗话》中),认为“凡文章须是典实过于浮华平易多于奇险,始为知本末”(《文辨》)。他的散文创作也以其理论为旨归,不事雕琢,唯求理当。亦能诗,以白居易为法。著有《滹南遗老集》、《滹南诗话》等。 ☚ 杨云翼 李俊民 ☛ 义不写颂碑 ☚ 泪洒子陵台 义不写颂碑 ☛ 王若虚1174~1243Wang Ruoxuman of letters of the Jin Dynasty. Works: Poem of Passing by Oldtime Garden Again,A Collection of the Survived Old Man of Hunan,Remarks on Poetry of Hunan,etc. 王若虚1174—1243金文学家。字从之,号慵夫、滹南遗老。槁城 (今属河北)人。承安进士。历任国史编修官、著作佐郎, 迁翰林直学士。金亡不仕,与刘郁游泰山,终老黄岘峰。博学而有创见,为当时文坛领袖。其诗亦清率自然,多抒写个人感慨。有《滹南遗老集》四十五卷、《慵夫集》若干卷。 王若虚1174—1243字从之,号慵夫。金文学家。稾城(今属河北)人,承安二年(1197)经义进士。金亡不仕,归乡后自称滹南遗老。所著《慵夫集》早佚,今有《滹南遗老集》四十五卷行世。集中多品评经、史,臧否人物。宗苏轼而间或批评韩愈,尊杜甫而对黄庭坚等多所訾议。诗文朴实自然。清四库馆臣谓“金元之间学有根底者,实无出其右”。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