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王羲之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王羲之321—379,一作303—361王羲之 东晋著名书法家。字逸少,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出身世家大族。少有美名,深为其堂伯父王敦、王导所器重。初为秘书郎,后历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职,世称王右军。因与骠骑将军王述不和,愤而辞官,定居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年五十九而卒。精于书法,少时曾受业于卫夫人,后学张芝草书与钟繇正书,能博采众长,自成一家。在汉魏书法质朴的基础上,创造妍美流便的新体;且脱出钟繇楷书中还多少保留的隶书遗迹,使楷书成为完全独立的书体。精于隶、草、正、行诸体,尤擅长于正书与行书。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时人赞其“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称之为“书圣”。其手书真迹皆已散佚,唯存唐人双钩廓填的行书《姨母》、《奉橘》、《丧乱》、《孔侍中》及草书《初月》等帖。各项墨迹之复制刻本,可见于宋以来刻印之丛帖中。唐僧怀仁集书《圣教序》内,保存其行书最多。能诗善赋,但以散文见长,代表作《兰亭集序》脍炙人口。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王右军集》。 王羲之 王羲之见“美术”类。 ☚ 许询 袁宏 ☛ 王羲之 王羲之321—379,—作303—361晋代书法家。字逸少。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人。后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出身名门。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初从卫夫人学书,后游名山见李斯、曹喜、钟繇、梁鹄等人字迹,又去洛阳见蔡邕石经,复于从弟处见张昶《华岳碑》,遂博采众长,备精诸体,增损古法,推陈出新,一变汉、魏以来的质朴书风,创立妍美流便的今体。其草书浓纤折衷,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媚劲健,千变万化,纯出自然,为历代学书者所宗尚,书迹为历代所宝。因其书法艺术上继往开来的卓越成就,被尊为“书圣”,在书法史上有极大影响。其子献之亦书法名家,世称其父子为“二王”。子玄之、凝之、徽之、操之亦善书。书迹刻本甚多,最著名者为《乐毅论》、《兰亭序》、《十七帖》等。存世摹本墨迹有《快雪时晴》、《奉橘》、《丧乱》、《孔侍中》等。著《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书论》、《笔势论》等。 ☚ 王导 戴逵 ☛ 王羲之303,一作321—361,一作379字逸少。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县)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出身世族,始任秘书郎,后历征西参军、江州刺史等职,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后称病离郡,誓不复仕。原有集十卷,已散佚,明人辑有《王右军集》二卷。 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321—379琅琊临沂(今浙江绍兴)人,徙居会稽山阴,字逸少。起家秘书郎,累迁长史,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少时学书卫夫人,后于父旷处见前代名家书帖,变初学,博众长,草书师张芝,正书学钟繇,又偏习蔡邕、梁鹄、张旭等书,精研体势,损增古法,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创妍美流便之体,使至“贵越群品,古今莫二,兼撮众法,备成一家”(庾肩吾《书品》)之境。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犹当雁行”。据传,唐太宗临终前(贞观二十三年),唯求一物随他而去,即羲之所书《兰亭集序》,殉葬入昭陵。 ☚ 卫瓘 智永 ☛ 王羲之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祖籍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临沂)。司徒王导从子。出身贵族。幼讷于言,人未奇之。长而机敏辩赡,以骨骾称。起家秘书郎,征西将军庾亮请为参军,累迁长史。既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尝苦求为宣城郡,不许。乃迁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人称“王右军”。因与扬州刺史王述不洽,辞官定居会稽山阴。会稽有佳山水,当时名士多居之,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王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兰亭,为《兰亭集序》以申己志,时人比之石崇《金谷诗序》。 ☚ 许询 孙绰 ☛ 王羲之 东晋著名书法家、散文家,人称“书圣”。字逸少,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住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又称“王右军”。原有集,已佚。后人辑有《王右军集》。 王羲之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东晋著名书法家、文学家。出身世家大族。历任秘书郎、征西将军、江西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职,人称“王右军”。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王羲之聚谢安等40余人于山阴兰亭修楔赋诗,集诗一卷。王羲之为之作序,盛行于世。其书法,初学卫夫人(铄),后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并博采众长,精研体势,推陈出新,一变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成为妍美流变的书体,为后世所崇尚,推为“书圣”。其书集前代之大成,以真、行、草、隶最为著名。其文名则为书名所掩。书迹刻本甚多,真迹无存。 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东晋辞赋家、著名书法家。《晋书》有传。字逸少。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初为秘书郎,后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时殷浩与桓温不和,他以国家安危为重调解之;东土饥荒,他辄开仓赈贷。后去官游乐山水,弋钓为娱,写下著名的散文《兰亭集序》。今存《用笔赋》1篇,历叙书法用笔之妙。原有集,《隋书·经籍志》载目9卷,注云梁10卷,录1卷,已佚。明人张溥辑有《王右军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 王韶之 王凝之 ☛ 王羲之【同义】总目录 王羲之山阴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公元303年生,361年去世(一说307年生,365年去世;或321年生,379年去世)。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后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曾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传说王羲之7岁学书,12岁时见父亲的枕头中藏有《笔论》,“窃而读之”。他初入卫夫人之门,后遍习前代诸家法书,广收博取,备精诸体,直至晚年开创了一种“姿媚流美”的书法体式。其行草书表现出雄逸流便的境界。晋书中称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具有继往开来的巨大贡献。被后世誉为“书圣”。王羲之传世墨迹很多,但大部分是响拓勾摹本,书体面貌也不一致。其中摹本以神龙本《兰亭序》最为著名。因其书法著名,故其文常为人所忽视。今存散文27篇,以《兰亭集序》最著名。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位名士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聚会,赋诗抒怀,后汇集成册。王为之作序。今存《兰亭诗》包括21位名士的37首诗作。《兰亭序》也是王羲之行书最杰出的代表作。此帖28行,324字,通篇20个“之”字无一雷同。《姨母帖》、《初月帖》收入在《万岁通天帖》卷中,此2帖为硬黄纸本,纵26.2cm,横53.8cm,是根据王方庆家藏先祖王氏一门墨迹勾摹,传真度极高。此外,还有《寒切帖》、《平安、何如、奉橘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孔侍中帖》等,大都为流传有绪的勾填本或临摹本。流传刻帖有《集王书圣金刚经》、《集王书圣教序》、《十七帖》、《黄庭经》、《乐毅论》等。 王羲之 367 王羲之321—379,一作303—361字逸少。东晋书法家。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居会稽山阴 (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王书法有“临池学书,池水尽墨”说。初师卫铄(卫夫人),后改变初学,草书取法张芝,正楷得力于钟繇,而能博采众长,备精诸体,而增损古法,一变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创立妍美流便的新体。论者称其笔势为“飘若游云,矫若惊龙”,右军尤擅正楷、行书,字势雄劲多变化,在中国书法艺术上具有继往开来的卓越成就,为历代学书者所崇尚,影响之大,为中国书坛之冠。获有“书圣”之誉。所书《兰亭序》 (有专条)、《乐毅论》、《十七帖》(有专条)等最著,但真迹已无存。书迹刻本甚多,尚有《快雪时晴》、《奉桔》、《孔侍中》、《丧乱》等为存世摹本。另据记载,羲之善画,师其叔王廙,唐张彦远说他画有“杂兽”、“临镜自写真”等图。其画名为书名所掩,故不为人知。 ☚ 卫协 王献之 ☛ 王羲之 王羲之321—379Wangxizhi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人。出身世家大族,东晋宰相王导之侄。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又称“王右军”。羲之少有美名,7岁始学书法。曾从师于女书法家卫铄,稍长,“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晋书·王羲之传》)他博采众书法家之长,自成一家,一改汉魏以来质朴的古风,成为妍美流便的新体。王羲之精于隶、草、正、行诸体,尤擅长于正楷、行书。他的字“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同上)世人称王羲之为“书圣”。其代表作有《兰亭序》、《黄庭经》。但今存俱为后人摹本。羲之又以散文见长,代表作《兰亭集序》为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 王羲之 ☚ 竹林七贤 陶渊明 ☛ 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东晋最著名的书法家,被誉为“书圣”。字逸少,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 人,后迁山阴(今浙江绍兴)。王正之孙,王导从子,王旷之子。幼年语言迟钝,不善讲话,后来精于辞令,有辩才。少年从卫夫人(铄)学书,不到三年,笔力沉实,摇曳生姿,卫夫人赞叹说: “这孩子的书法,将来一定比我有名呵!”后来从他父亲那里见到前代名家法帖,改变初学,博采众长,草书学张芝,楷书学钟繇。又游览名山大川,看到了李斯、蔡邕、梁鸿、张昶等人的书迹,精研体势,改变汉魏古朴的书风,开创妍美流便的书体,遂臻神妙。羊欣称赞说: “古今莫二。”(《采古人能书人名》)梁武帝《古今书人优劣评》说: “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唐太宗酷爱王羲之书法,亲为《晋书》撰写《王羲之传论》,赞扬他的书法: “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原指篆书于素帛,后泛称书法),尽善尽美,其为王逸少乎。”王羲之初为秘书郎、参军、长史,又为宁远将军、江州刺史,至右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又称王会稽。他为官清廉,关心人民疾苦,会稽发生饥荒时,他一面开仓赈济,一面向朝廷抗争,替百姓说话,并提出解决办法。《晋书》中有他给谢安写的书信,说: “所谓通识,政当随事经藏,乃有远耳。愿君每与士之下者同,则尽善矣。食无二味,居不重席,此复何有?而古人以为美谈。济否所由,实积小以致高大。君其存之。”又相传蕺山老妇人持竹扇卖20钱,王羲之给她的扇子各写五个字,让他卖100钱,人争买之。足见其高尚的品德。王羲之传世的书迹,小楷有《黄庭经》、《乐毅论》、《曹娥碑》。行书有《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快雪时晴帖》(《三希堂法帖》之一)、《丧乱帖》、《孔侍帖》、《奉橘帖》、《姨母帖》、唐僧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草书有《十七帖》,被誉为 “书中之龙”,“草书圭臬”。总之,王羲之书法超神入化,秀雅绝俗,同字同旁同画,绝不雷同,就连他签名的66个“羲之”,也极尽变化之妙(见邓散木《续书谱图解》) 。 晋·王羲之《乐毅论》 ☚ 卫夫人 王献之 ☛ 王羲之321—379,一作303—361,又作307—365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曾任右军将军,故世称“王右军”。早年书法师从卫夫人,后博览前贤法书,遂改初学,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精研体势,一改汉、魏朴质书风,创造妍美流便的今体。与钟繇并称“钟王”。其书诸体精备,正书形密势巧,行书逸媚劲健,变化多端,草书浓纤折衷。在中国书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其书迹为历代所珍视,有“书圣”之誉。所书《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真迹今已不存。传世摹本有《快雪时晴帖》、《兰亭序》、《奉桔帖》,刻本有《十七帖》。唐僧怀仁集王字《圣教序》收其行书最多。 王羲之见“艺术”中的“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官至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善文章,所作《兰亭集序》,论述他与谢安等41位名士宴集山阴兰亭盛况,即事抒情,文笔清新疏朗,情韵绵邈,为人传颂。原有集十卷,已佚。明人辑有《王右军集》。参见“艺术”中的“王羲之”。 王羲之 王羲之321—379,又说303—361,又一说307—365晋书法家。字逸少。王旷子,王导侄。晋琅邪临沂(今属山东省)人。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大王”。羲之早岁从卫夫人学书画,后博览前代名家,遂改初学,采择众长,备精诸体,并吸收当时民间的书法,加以发展提高,终于创造了本家面貌。王派书风,点画清圆,笔力雄健,结构严谨而疏爽,风度超逸,墨采飞动,纯出自然,于我国书法艺术史上具有继往开来之功。影响之大,书家之中无与匹敌者,因有“书圣”之称。754年,鉴真和尚赴日,就带着他的墨迹。当时王羲之的名字已被日本人所熟知,称其为“师手”。他又擅长绘画,有“临境自写真”的美传。羲之存世书迹较多,法贴中《兰亭序》、《乐毅论》、《十七帖》、《丧乱》、《奉桔》、《孔侍中》、《行欀》、《快雪时睛》、《远宦》等帖尤脍炙人口。 王羲之法贴 ☚ 钟繇 王献之 ☛ 王右军集/王右军集选 ☚ 刘越石集选 王右军集 ☛ 王羲之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东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幼讷于言,及长辩赡。以骨鲠见称。初为秘书郎,迁江州刺史。后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晚年不仕。善书,能博采众长,自成一体。后世许多大家都受到他的影响,被尊为“书圣”。文名为书名所掩,所作书信和杂帖,或慷慨言国家大事,或娓娓述生平之趣、友朋往来,写得不同流俗。其中尤以《兰亭集序》传诵久远,文章在叙述名士宴集兰亭的同时,描绘了山水之秀美,抒发了对死生的感慨。全文一气呵成,文笔清新俊美。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王右军集》。 ☚ 孙绰 袁宏 ☛ 兰亭雅集 ☚ 为文患才多 兰亭雅集 ☛ 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321-379;307-365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玡 (今山东临沂) 人。出身贵族。起家秘书郎,为征西将军庚亮参军,累迁长史。进宁远将军,江州刺史,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后辞官,定居会稽山阴 (今绍兴)。少时从叔父王廙学书,又从卫夫人学书,后在父王旷处见前代名家书法帖,遂改变初学,精心研究前代诸名家墨迹,诸体皆精,草、隶、正、行均善。特别得力于东汉张芝(草书)、三国时魏钟繇 (正书) 的书法,博采众长,自成一家。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创妍美流便之体,遂致神妙。他的楷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媚劲健,草书浓纤得度,屈伸变化,纯出自然。他的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被后人尊为“书圣”。其书迹历代珍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影响极大。《兰亭序》是他的代表作,其它如《十七帖》、《丧乱帖》、《孔侍中帖》、《奉橘帖》、《姨母帖》、《初月帖》、《快雪时晴帖》等,多属后人摹本,散见于《淳化阁法帖》及宋以来诸集帖中。又有唐僧怀仁集王羲之字成《圣教序》传于世。石刻有《乐毅论》、《黄庭经》。 ☚ 王安石 互动 ☛ 王羲之 王羲之王羲之 (307—365),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 (今属山东) 人。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 “王右军”。出身名门望族,12岁由父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能有所悟。早岁从卫夫人(铄) 学书,后博览前代名家法书,遂改变初学,博采众长,“兼撮众法、自成一家”,达到 “贵越群品,古今莫二” 的高度。草书多取法张芝,真书得力于钟繇,增损古法,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创造妍美流便的合体。与钟繇并称 “锺王”。评者谓其草书浓纤折衷,真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媚劲健,千变万化,而体势自然。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具有继往开来的巨大贡献,对日本书法界也颇有影响。有 “书圣” 之美称,所书 《兰亭序》 尤脍灸人口,被称为天下行书第一。相传唐太宗李世民酷爱其书法,求得后,竟以殉葬。故其书法墨迹已荡然无存。传世唐代摹本今有各家所临 《兰亭序》 及 《快雪时晴帖》、《奉橘帖》、《孔侍中贴》、《丧乱帖》、《上虞帖》 等,刻本有 《乐毅论》、《十七帖》以及唐僧怀仁集王书的 《圣教序》 等。其书法艺术揭开了中国书法发展史上新的一页,树立真、行、草书的典范,后代学术者莫不宗法。 ☚ 蔡邕 顾恺之 ☛ 王羲之 王羲之王羲之(307—365),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 (今属山东)人。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出身名门望族,12岁由父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能有所悟。早岁从卫夫人(铄)学书,后博览前代名家法书,遂改变初学。博采众长,“兼撮众法、自成一家”,达到“贵越群品,古今其二”的高度。草书多取法张芝,真书得力于钟繇,增损古法,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创造妍美流便的合体。与钟繇并称“锺王”。评者谓其草书浓纤折中,真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媚劲健,千变万化,而体势自然。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具有继往开来的巨大贡献,对日本书法界也颇有影响。有“书圣”之美称,所书《兰亭序》尤脍炙人口,被称为天下行书第一。相传唐太宗李世民酷爱其书法,求得后,竟以殉葬。故其书法墨迹已荡然无存。传世唐代摹本今有各家所临《兰亭序》及《快雪时晴帖》、《奉橘帖》、《孔侍中贴》、《丧乱帖》、《上虞帖》等,刻本有《乐毅论》、《十七帖》以及唐僧怀仁集王书的《圣教序》等。其书法艺术揭开了中国书法发展史上新的一页,树立真、行、草书的典范,后代学术者莫不宗法。 ☚ 蔡邕 顾恺之 ☛ 王羲之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人,徙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又称王会稽。因王述所扼,辞官为文,誓不复出,与东土诸名士优游自适以终。早岁从卫夫人学书,后博览名家法书,遂改初学,博采众长,精研体势。草书多取法张芝,真书得力于钟繇,又遍习蔡邕、梁鸿、张昶等书,增损古法,一变汉魏质朴书风,创造了妍美流便的今体,与钟书并称“钟王”。梁武帝《古今书人优劣评》云:“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其草书秾纤折衷,真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媚劲健,千变万化,而体势自然。对中国书法艺术具有继往开来的巨大贡献,对日本书法也有深远影响。有“书圣”之称。唐太宗酷爱其书法,求得后,竟以殉葬。故其书法墨迹已荡然无存,传世多为摹本。如《兰亭序》、《丧乱帖》、《孔侍中帖》、《奉橘帖》、《十七帖》、《快雪时晴帖》、《乐毅论》等,又有唐僧怀仁集王字而成的《圣教序》传世。书论有《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笔势论》、《用笔论》、《记白云先生书诀》等。 王羲之 王羲之321—379一说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人。旷之子,导之侄。初为秘书郎,历任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早年从卫夫人学书,后博览前代名家法书,遂改变初学,采择众长,备精诸体。一变汉魏以来波挑用笔,独创圆转流利之风格,论者谓其草书浓纤折衷,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媚劲健,千变万化,纯出自然,于我国书法史有继往开来之功。因有“书圣”之称,其书为世所重。传世法帖《兰亭序》、《乐毅论》、《十七帖》、《丧乱》、《奉桔》、《孔侍中》、《行穰》、《快雪时晴》、《远宦》等最脍炙人口。真迹无存,传世者均为临摹本。其子献之,书法成就亦大,父子合称“二王”。 王羲之 晋 王羲之十七帖 ☚ 王凝之 王徽之 ☛ 王羲之303~361Wang Xizhifamous calligrapher and man of letters of the Eastern Jin Dynasty.Works:Preface to Collection of Orchid Pavilion,etc. 王羲之321—379东晋琅邪临沂 (今属山东)人,著名书画家,字逸少,大臣王导从子。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早年从卫夫人学书,后多见前代名家书法,博采众长,一变汉貌朴质的书风,独创妍美流便的今体,其行草为古今之冠,故有“书圣”之称,其书法刻本甚多,以《乐毅论》、《兰亭序》、《十七帖》等为著。存世摹书墨迹有《快余时晴》、《奉桔》、《丧乱》等。其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名家,父子齐名,世称二王。 王羲之321—379,一作303—361东晋杰出书法家。字逸少。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早年从卫夫人学书,后多见前代名家法书,博采众长,备精诸体。最得力于张芝、钟繇,而能增损古法,一变汉、魏朴质的书风,独创妍美流便的今体。其行、草为古今之冠。评者以为草书浓纤折衷,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媚劲健,而千变万化,纯出自然。其书迹为历代所宝。影响之大,在书家之中,罕能和他比拟, 故有“书圣”之称。其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名家,父子齐名,世称“二王”。法书刻本甚多,以 《乐毅论》、《兰亭序》、《十七帖》等为著,存世摹书墨迹有《快雪时晴》、《奉桔》、《丧乱》、《孔侍中》等帖。 王羲之321—379,一作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著名侨姓士族。起家秘书郎。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力阻殷浩北伐,在给谢安的书信中力陈时弊。七岁学书,初师卫夫人(铄)笔法,后采李斯、蔡邕、张昶、钟繇等各家之长,隶、草、真、行俱佳。一变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创妍美流便之新体。后人评断其书“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为历代学书者所崇尚,冠以“书圣”美称。性喜鹅,据传,曾书《道德经》换取某道士之鹅。代表作有《兰亭序》等。真迹尽佚。现存《万岁通天帖》保留了一点他书法的规模。其妻及诸子均善书,尤以第七子献之成就为大。 王羲之王羲之像 ( 二王帖所載) (東晉·大興四年——太元四年 321~379) (有異說)會稽山陰人。字逸少,司徒導從子,曠子。拜右軍將軍,任會稽内史,世稱王右軍。少以骨鯁稱,及長辯瞻。協和貴族之見,三度中止無謂北伐。江南饑饉,盡心賬恤,奏請朝廷减免賦役,誠為行善之良吏。羲之才華橫溢,重在書法,每自謂:“吾書比鍾張 (鍾繇、張芝),鍾當抗行,或謂過之:張草猶當雁行,張精熟過人,臨池學書,池水盡墨。若吾耽之若此,未必謝之。……惟鍾張故為絶倫,其余為是小佳,不足在意。去此 二賢,僕書次之。” 自信之心畢見。唐太宗酷愛其書,潜心搜集,譽為 “書聖”。書名冠絕古今。致仕後,盡山水之游,弋釣自娱,修服食,采藥石,安閑道士生涯。世傅逸話殊多: 性愛鵝,為山陰道士寫 (道德經)畢,籠鵝以歸; 少時,郗鑒使人求婿於王導,導令遍觀子弟。歸謂鑒曰: “王氏諸少俱佳。然聞信至,咸自矜式,惟一人東床坦腹卧,食胡麻餅,獨若不聞。” 鑒曰:“此佳婿也。”訪之,乃羲之也,以女妻之。妻生七子,為玄之、凝之、涣之、肅之、徽之、操之、獻之。 羲之傅稱書作有: 〈樂毅論〉、〈黄庭經〉、〈東方朔畫贊〉、〈告誓文〉、〈墓田丙舍帖〉、〈宣示表〉、〈蘭亭序〉、〈孝女曹娥碑〉、〈興福寺斷碑〉、(集字)、〈集字聖教序〉、(集字)、〈遺教經〉、〈十七帖〉、〈洛神賦〉、〈千字文〉以及尺牘許多。輯入《淳化閣帖》之尺牘有數十帖,復加其它,凡一百二十帖許。主要如次: 〈逸民帖〉、〈姨母帖〉、〈奄至帖〉、〈袁生帖〉、〈王略帖〉、〈快雪時晴帖〉、〈寒切帖〉、〈官奴帖〉、〈邛竹杖帖〉、〈近得書帖〉、〈月半哀悼帖〉、〈孔侍中帖〉、〈行穰帖〉、〈鶻等帖〉、〈胡母帖〉、〈此事帖〉、〈司州帖〉、〈兒女帖〉、〈思想帖〉、〈秋月帖〉、〈秋中帖〉 〈省别帖〉、〈蜀都帖〉、〈初月帖〉、〈清晏帖〉、〈成都帖〉、〈凝雪凝寒帖〉、〈瞻近漢時帖〉、〈霜寒帖〉、〈喪亂帖〉、〈太常帖〉、〈郗司馬帖〉、〈長風帖〉、〈適欲遺書帖〉、〈都邑帖〉、〈日月帖〉、〈豹奴帖〉、〈服食帖〉、〈奉橘帖〉、〈來禽堂帖〉、〈游目帖〉、〈藥草帖〉、〈七十帖〉、〈麥秋帖〉、〈得丹陽書帖〉、〈清和帖〉、〈數有帖〉、〈小大佳帖〉、〈極寒帖〉、〈懸量帖〉、〈夜來腹痛帖〉、〈鼓酒帖〉、〈鯉魚帖〉、〈遲汝帖〉、〈裹鮓帖〉。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