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王禹偁·村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王禹偁·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这首诗写的是商州山村秋天的黄昏景色,然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婉转地表达了作者贬官商州后有家难归的惆怅心情。作者曾经自称:“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以此诗观之,可知并非溢美之辞。

诗的前面三联描写的都是山村黄昏时的秋景,只是角度不同,透视的镜头也不一样。第一组景色选取的是黄菊盛开、清香扑鼻的山间小径,诗人骑在马上悠然自得地观赏着山村的秋景。耳边唯有马啼声声,伴随着诗人悠远的情思。第二组景色转向山径两边的山峦,以山峦中经秋风回旋而发出的声音响应着寂寞的马蹄声,而“晚籁”又含在山壑里,全由山峦而出。诗人以“晚籁”的“有声”与屹立在斜阳中的数峰的“无语”相对,更突出了晚山的可爱,秋景的迷人。第三组景色把视野转向山径边的草木,红白相间,色彩悦目,正是一派秋季收获的景象。以上三组景色写得都很美、很雅致、很亲切,然而诗人并不是单纯为写景而写,他在这三组精心选取的景色里倾泻了内心隐秘的情怀。试想,诗人为什么如此“野兴长”,“信马悠悠过山径”呢?主要是因为这里的景色唤起了他对家乡深远的记忆。而诗人给本来就不会说话的山峰冠之以“无语”,以突出人对山志言,山对人无语,人和峰融为一体,人和自然感情相通。这也恰恰说明了诗人面对着酷似家乡的山水时心潮澎湃,如同进入了梦幻世界;而诗人眼中的山峰也颇解人意,与诗人无语相对,一切尽在不言之中。最后,诗人面对红色的棠梨落叶和白色的荞麦花竟是如此陶醉,甚至流连忘返。其中的奥妙还是在于此情此景对诗人来说似曾相识,诗人仿佛又置身于日思夜想的家乡,所以再也不想离开。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所选择描写的三组景色实际上都染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是为这首诗的最后一联作铺垫的。诗人不愿明讲自己因遭到贬谪,壮志难酬,失望之际极想回家隐居,然而却回不去的惆怅,只是在诗的最后急转直下,由前面的美景归结到自己心中的感慨:“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解释了自己做诗时忽感惆怅的原因是这里太象家乡,从而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联想,发人深省。

从字面上看,作者的感慨至少有两点不合常情。一是村景既然这样美,能使诗人久久徘徊,赏心悦目,那么诗人为何不乐,却反要惆怅呢?二是即使这里的小桥树木太象诗人的家乡,那也应该感到惊喜而不是惆怅,为什么诗人却会产生惆怅情绪呢?然而,正因为尾联和前三联的不谐调,正因为尾联的不合常理,却反而突出了这首诗的主题。使千百万读者都触到了隐藏在迷人的秋景后面的失意情绪,体会到了蕴含在悠然自得中的无可奈何、惆怅,乃至于愤慨。而这正是诗人的高明之处。

综观全诗,明白自然,飘然俊逸,情致深婉,不露痕迹。达到了一种须经千锤百炼方能问津的平易境界,确可与杜诗、白诗媲美。


《王禹偁·村行》诗词原文-翻译-鉴赏-阅读理解答案 - 可可诗词网

《王禹偁·村行》

《王禹偁·村行》全诗阅读答案|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这首诗,是王禹偁于太宗淳化二年(991)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写的。王禹偁以妖尼道安诬陷徐铉,当以反坐论罪,反获谴于朝廷,从开封贬官到商州。他自解是:“平生诗句是山水,谪宦方知是胜游。”(《听泉》)他在“商山五百五十日”(《量移自解》)写了不少写景抒情的诗。《村行》是出色的一首。

诗一开始,在动态中写景,马穿过黄菊夹道的山径,真是马蹄有色,马蹄踏香。“信马悠悠野兴长”,马既悠然自得,人亦野兴正浓。这一句看起来是两件事,实际上是由于人有野兴,才放任马的随意而行。为什么?因为贪看景色。颔联紧接着写景:“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景是由下而上,由深而高。“万壑”,明言山壑之多。“有声”,暗写山泉淙淙。炼一“含”字,写声音全在壑里,全从壑出。“晚”字点时间,又呼出下句的“斜阳”。“籁”字是应“有声”。这一句本属平平,但对下句有衬托作用。“数峰无语立斜阳”,是全篇的精策。山峰本不能言,以“无语”称之,是透过一层写法,无理中有理。“立斜阳”,更见晚山可爱,无限好景。人对山而忘言,山对人而“无语”,真是契合无间,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这句诗,确实不只是修辞的技巧,而是有妙理在焉。本联对仗精工,音节响亮,自不待言。这一联又是大景。颈联则又从行道中所见的草木写起。“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这里色彩鲜明,有红有白,有果实,有繁花。棠梨经秋成熟,叶落而果实累累,红如胭脂,悬空而垂;荞麦秋季开花,宛如白雪一片,只是不寒而香,布满大地,预告丰收。美景如此,看来当叫人流连忘返。然而陡顿一转,不是赏心乐事,而是“何事吟余忽惆怅”,吟诗之后,悲从中来,真有点煞风景,也叫人莫测。一问之后,一答收场。“村桥原树似吾乡”。作者对景而思家了。但却不明说。辗转委婉,原来村庄里的桥,平原上的树,都像诗人家乡的风物一样。按常理上讲,看到异乡的风物宛如自己的家乡,也该是件高兴的事,然而诗人却以“惆怅”二字,引起下面的一句。全是写景写事,“惆怅”之情,渗入在景事中。作者宦游异乡,复遭贬谪,抱负难展,不如归去。但又有家归不得,所以看到景物似家乡而感叹。

这首诗,风格飘逸,淡中有味,明白自然,看起来似不费力,实在是从千锤百炼中得来。王禹偁自称“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他确实是能得白居易七律的精神,而也能继承杜甫在长安、成都两地所作的七律风貌的。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8:5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