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王清任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王清任1768—1831

清医学家。一名全任,字勋臣,河北玉田人。武庠生出身,曾捐过千总。一生行医,好研究,重实验,不拘泥旧说,敢向封建礼教挑战,曾去刑场验视尸体器官结构,并去坟场观察小儿残尸。他精心查阅历代关于脏腑的著作,“访验四十二年”,把脏腑“绘成全图”,写成《医林改错》。该书总结治疗气虚、血瘀的临床经验,提出补气活血、逐瘀活血两个治疗原则,创立与修改验方三十三个;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人体血管、肺脏、肝胆、胰脏、肠系膜等提出了大致符合现代解剖学的认识;提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纠正了医学上的传统错误看法;还批评了古书中天花源于胎毒的说法,指出天花是一种流行性传染病,并记述了治疗天花的新方法。其研究成果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也有误认心脏无血、动脉是气管等错误之处。

王清任

王清任和他的“脑髓说” 杨鑫辉 大众心理学1984年3期

王清任1768~1831

清代著名医家。字勋臣。河北玉田人。在北京居住数十年,曾到过滦州、奉天等地。十分强调医生了解人体脏腑的重要性,认为“著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主张著书立说必亲治其证,反对脱离实际和徒取虚名。敢于对古典医籍关于人体脏腑的记述提出质疑,亲身到义冢和刑场去观察尸体内脏,虚心向别人请教,并以动物解剖相比较。后绘成人体内脏图形,连同自己的医学论述,写成《医林改错》一书。其中改正了古书记述人体脏腑的一些错误,提出不少新的看法,并化裁出一些重在补气行气、活血化瘀的方剂,对后世医家有一定影响。但在解剖学方面,书中也存在一些谬误。

王清任(1768~1831)

清代著名医学家,字勋臣,河北玉田县人。在北京行医数十年,注重实践,对活血化瘀疗法贡献较大。他有革新精神,不满足于当时医书所载的内脏解剖图形,而下定决心改正之。1797年,清任二十九岁,到滦州的稻地镇去。当地流行一种疹痢性小儿传染病,死亡率极高,穷苦之家多用芦席裹起来埋掉,但埋的不深,意思是让狗吃掉。认为这样,以后再生孩子就不会死了。这样,被狗吃剩的死儿,就暴露出了内部脏器,清任不怕脏臭,天天去进行细致地观察,连续看了十天,共三十多个死者的体形,互相参补,得出了古医籍中所绘脏腑图形与真实情况不符合的结论。但对横膈的观察因多已残破,无法了解。1829年,北京安定门一家姓恒的请清任看病,清任谈到了留心四十年没能观察到横膈,深以为憾。正遇到江宁布政司恒敬在座,说他曾镇守哈密,领兵在喀什噶尔打过仗,所见被杀尸体最多,对于横膈很清楚。清任喜出望外,虚心请教。恒敬详细地告诉了他。于是,经历了四十二年,清任始绘成了内脏全图,完成了他的《医林改错》。从而纠正了古人关于脏腑解剖记述上的一些错误,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为中医在解剖学方面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王清任

中医学家。河北省玉田县人。1768年生。1830年编著《医林改错》。全书共两卷,一卷论述脏腑解剖和3首活血化瘀方剂的应用,二卷论述半身不遂、瘫痿等证治。全书共收载了王氏自制或改制古方而成的32首活血化瘀方剂及临床使用的经验。1831年去世。

王清任

077 王清任1768—1831

清代医学家。又名全任,字勋臣,河北省玉田人。少年习武,约20岁起学医,行医于北京、河北、辽宁等地。他认识到人体解剖知识对医学的重要性,认为“业医诊病,当先明脏腑”,对古代医书中有关人体脏器的描述产生怀疑。30岁时,他毅然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不避污秽,多次到义冢,细致观察病死小儿尸体30余具。曾3次去刑场检视尸体脏器结构。为了验明横膈膜,还解剖动物,加以参证。先后历时42年,终于绘成人体脏腑图,著《医林改错》一书。纠正了前人的一些关于人体脏器认识的错误。书中详细描述了左右颈动脉、下腔静脉、肠系膜上下动脉、髂总动脉等主要血管,发现了横膈膜、幽门括约肌、胰脏、胆总管等脏器的结构,尤其对横膈膜论述确切无误,正确地区分了胸腔与腹腔。他在生理学和病理学方面也有新的科学见解。他肯定了人的记忆功能由大脑主宰,指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认为耳、眼、鼻、舌的功能都与大脑有关。由于受当时社会情况及观察条件的限制,他对人体脏器的论述也难免有错误之处,但他的解剖实践实为具有突破性的尝试。梁启超说他:“诚中国医界极大胆之革命论者。”

☚ 吴瑭   吴尚先 ☛
王清任

王清任1768~1831Wangqingren

我国清代医学家。又名全任,字勋臣,生于直隶 (今河北省)玉田县鸦洪桥河东村。20岁左右就开始学医,开设药铺“知堂”。他主要活动于滦州(今河北省唐山市)、奉天(今沈阳)等地。他在行医过程中,十分重视人体解剖和器官的功能,认为了解人体脏腑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对医疗非常重要,提出“业医诊病当先明脏腑”,“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他发现古书关于人体的记载存在许多矛盾和错误,他认为这都是由于缺少解剖实践所致。为了弄清人体内部结构,他冲破封建纲常礼教的枷锁和各种顽固势力的阻挠,常到疫病暴死者的乱葬墓地和刑场解剖死尸,观察内脏的位置和结构。他还注意把小儿尸体与成人尸体、人的内脏与动物的内脏进行对照比较。他经过40多年的观察,绘制了 “亲见改正脏腑图”25幅,引古人脏腑图12幅,连同自己的医学见解,写成《医林改错》一书,于道光5年(1825年)刊行。该书订正了前人的一些错误,对人体脏器有了不少新的认识。他指出肺外并无透窍,亦无行气的二十四孔,正确地区分了胸腔与腹腔及各自所含器官。他根据实际观察,详细描述了颈动脉、主动脉、肱动脉和肾动脉,并发现了幽门括约肌和胆总管等,且明确提出“灵机记性不在心而在脑”。虽然书中的看法还有一些错误,但他敢于冲破前人旧说的革新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医学思想是难能可贵的。

☚ 李时珍   吴其浚 ☛
王清任

王清任1768—1831

清著名医学家。直隶玉田(今河北省玉田)人。字勋臣。曾为武庠生,后捐资得千总衔。20岁左右开始学医,后在北京城内行医,开设知一堂药铺。精通医术,名噪京师。他认为古人有关脏腑的论述及所绘之图,自相矛盾,因此力图更正脏腑旧论。30岁时,他亲自到滦州稻地镇 (今河北唐山一带)观察疫死小儿尸体30余具。此后又在辽阳、北京等地观察刑余犯人尸体的内脏器官。为弄清“膈膜”一物,他又于道光九年(1829)走访了曾镇守哈密的领兵恒敬。王清任先后历42年,终将所了解到的人体内脏绘成图形,连同其他有关论述,一并写成《医林改错》(1830) 2卷。该书纠正了前人关于脏腑的某些错误论述,也确有一些新的发现。如关于主要动静脉的位置、形态和分布等。他认为,人的灵机记性不在心而在脑,耳、目、鼻、舌等的功能,都与脑有关。他还否定了前人所谓天花系胎毒所致的说法。但限于当时的条件,他的记述也有一些错误。后世对其《医林改错》毁誉参半,对其脏腑解剖之说遵行者少,而对其气血理论崇信者多。他认为血瘀与气虚密切相关,“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他依据气有虚实,血有亏瘀的理论,结合临床经验,总结60多种气虚症,50多种血瘀症。在治疗方面主张补气与活血逐瘀相结合,创立了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等10余首方剂,至今仍为临床上所常用。

☚ 陈修园   吴其濬 ☛
王清任

王清任1768—1831Wangqingren

中国清代医学家。字勋臣,又名金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他不顾封建礼教的束缚和世俗的偏见, 对一百多个因瘟疫而死的小儿尸体和刑事犯的尸体进行了解剖研究, 在解剖和气血理论上提出了独到见解。他在心理学方面的最大贡献是进一步发展了 “脑髓说”。
王清任以人体内脏和心血管的解剖为依据, 否定了心脏具有所谓“生灵机,贮记忆”的心理机能,他还以大脑及其相关的五官、肢体的解剖为依据,并通过对于病人的观察, 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心理活动的 “脑髓说”。第一,提出了“灵机记忆在脑而不在心”的观点;第二,指出了脑髓生长与智力发展的联系;第三,论述了脑的病理生理与心理障碍;第四,根据对中风病人口眼歪斜症状的观察,提出了大脑两半球支配四肢活动的设想,即左半球管制右半边身体,右半球管制左半边身体。在王清任之前,明代的李时珍、金正希,清代的汪庵、刘智等均从不同角度论述过大脑的功能,但王清任是通过自己的解剖和临床实践而得出来的结论,从而更加具体而丰富。这些结论都反映在《医林改错》一书中。

☚ 戴震   艾伟 ☛

王清任(1768—1831)wángqīngrèn

清代著名医学家。字勋臣。河北玉田县人。在北京行医数十年,注重实践, 有革新精神。强调医生了解人体脏腑的重要性, 主张著书立说要亲治其证, 敢于对古代医籍的某些论述提出质疑,亲自到义冢和刑场等地观察尸体内脏, 前后历12 年, 写成《医林改错》一书。纠正古人关于脏腑记述的一些错误, 并提出一些新见解, 创立了一些有实用价值的方剂。

王清任

王清任

王清任

王清任(1768~1831年),清代医学家。字勋臣,河北省玉田人。曾为武庠生,纳粟得千总御,性磊落,精岐黄术,名噪京师。他廿岁左右接触医学,后在北京城内行医,开设药铺名“知一堂”。主要活动于滦州 (今河北唐山一带)、奉天(今沈阳)等地。他强调“业医诊病,当先明脏腑”对古书关于脏腑的记述持怀疑态度,故力图亲见人体脏腑。三十岁时,滦州稻地镇得有机会亲自观察疫死小儿尸体三十余具; 后又三次去刑场,观察刑余犯人尸体,并用动物解剖,加以参证。为弄清“膈膜”一物,还走访曾镇守哈密的领兵恒某。先后历42年,终将所了解到的人体内脏绘成图形,连同其它有关论述,一并写成《医林改错》一书。王清任通过自己的观察,确有一些新的发现,如关于主要动静脉的位置、形状和分布,包括左右颈动脉、主动脉、肠系膜上下动脉、左右髂总动脉、左右肾动脉、锁骨下动脉、下腔静脉等等。但限于条件,他的记述也有些错误,如认为“卫总管”(动脉)含气,心无血等等。王清任在医学理论和临床方面的特点是强调和重视气血,关于“血瘀”,则认为与气虚密切相关,所谓“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他依据气有虚实,血有亏瘀的理论,结合临证经验,总结出60种气虚症,50种血瘀症。在治疗方面主张补气与活血逐瘀相结合。自创了许多补气、逐瘀方。补气方中,多重用黄芪,配以活血之药。并根据瘀血的部位创制了通窍活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等逐瘀方剂。他倡用的补气活血逐瘀的原则,为后世医家沿用和化裁,确有疗效。王清任的独创精神,还表现在其它方面,如对脑的功能的论述,主张灵机记性不在心而在脑,认为耳、目、鼻、舌等的功能,都与脑有关,并援引了李时珍、金正希、汪庵等关于脑的论述。他还否定了前人所倡之天花系胎毒所致,“胎在子宫,分经轮养”等说法。王清任是我国医学史上一位具有实践和独创精神的医家。由于历史条件和个人知识上的限制,他的论述和实践都不免有片面和误谬之处。因之,历来对他的评价不尽一致,可称毁誉不同。例如,梁启超认为王清任“诚中国医界极大胆之革命论者”,而近人程祖培等则认为“《医林改错》,越改越错”。

☚ 章楠   林佩琴 ☛

王清任1768~1831Wang Qingren

medical scientist of the Qing Dynasty

王清任1768—1831

清著名医学家。字勋臣,河北玉田人。在北京行医数十年,注重实践,有革新精神。亲自观察尸体脏腑构造和部位,与古书记载不尽相同,积累三十多年资料,于道光十年著成《医林改错》。附脏腑构造二十四图,纠正了古人关于脏腑记述的一些错误,但片面从脏腑形态曲解了中医理论。在治疗上,擅长应用“化瘀”法,颇多创见。

王清任

王清任1768—1831

清代医学家。字勋臣,又名金任。河北玉田人。在心理学方面的贡献是发展了中国古代主脑说的传统,继方以智、刘智之后明确提出了脑髓说。其主要内容有: (1) 提出“灵机记性在脑”的命题。(2) 批判主心说的错误。(3) 考察脊髓和脑的结构。(4) 肯定脑与各器官的关系。(5) 预测神经通路的存在。(6) 研究脑髓发育与智力发展的关系。(7) 察觉到脑与某些病理变化、心理障碍的关系。(8) 提出左右两边脑功能“交互”的设想。(9) 用脑的活动解释不眠和做梦的原因。(10) 把人的死亡与脑的活动联系在一起。主要著作有《医林改错》。

☚ 戴震   郑复光 ☛
0000155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7:5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