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王昭君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王昭君女西汉元帝时宫女,汉、匈和亲的使者。生活于西汉元帝、平帝时代。南郡秭归(今湖北兴山县城关公社宝坪村—昭君村)人。名嫱,字昭君。晋人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年轻时被选为汉元帝宫女。元帝后宫甚多,不能遍见,乃令画工模肖像按图召幸。宫人多赂画工,独她不肯,故进宫数年未见帝面。竟宁元年(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至长安朝觐,求美人为阏氏(皇后)。她自请嫁匈奴,出塞和亲。到匈奴后被尊为宁胡阏氏,生有一子。三年后呼韩邪单于去世,又依匈奴风俗,嫁前阏氏子复株累若鞮为妻,生有二女。在匈奴,她曾教当地妇女织布,并屡以珍贵礼物馈赠下属,深受人们爱戴。她的出塞,促进了汉、匈友好关系的发展,使双方约四十年左右得以和睦相处,传说中的昭君墓位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名为青冢,坟前树有“汉明妃墓”石碑。 王昭君 王昭君五幕历史剧。曹禺编剧。发表于《人民文学》1978年第11期。作者将昭君出塞和番的历史题材,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作了全新的处理。美丽绝伦的王昭君进宫三年,三丈八尺的汉宫墙和孙美人的悲惨命运,使她内心的痛苦转化为出走的坚定信念。在匈奴单于来长安求亲时,她自愿挺身去千里迢迢的塞北和亲。一曲《长相知》,抒发了汉朝和匈奴人民的愿望和感情,表现出她要为民族团结和睦大业贡献力量的决心。作品塑造了一个有胆有识、内刚外柔、敢作敢为、献身于民族团结大业的古代青年女子形象,热情歌颂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交流,真实地再现了汉代汉族和匈奴和睦相处的历史面貌。全剧艺术风格清新隽永,具有浓郁的抒情气氛。获新中国成立30周年献礼演出话剧创作一等奖。 ☚ 于无声处 西安事变 ☛ 王昭君 王昭君郭沫若历史剧《王昭君》中的人物。她是汉元帝时出身穷乡僻壤的良家女子。3岁丧父,17岁时同族借皇帝选美之机把她报呈县令。进宫后,因她拒绝向爱财贪色的画师毛延寿行贿,并谴责他的卑鄙为人,遭毛延寿的嫉恨,在画像时把她的形象丑化,使她得不到元帝的恩宠,沦为宫女。元帝要把她当作“容貌最下乘”的宫女下嫁给匈奴,母亲因此发疯而死。后元帝发现她原是天生丽质的美人,为之倾倒,要另换宫女代她下嫁匈奴,并以立即册封皇后为诱。在恐吓、利诱、收买面前,她蔑视富贵荣华,公然对抗皇旨,自愿投荒,并痛斥元帝淫欲无度,控诉封建专制制度玩弄女性的罪恶。王昭君是“出嫁不从夫”的标本,一个反抗皇权统治的叛逆女性。 ☚ 四铭 潘先生 ☛ 王昭君 王昭君民间传说中的著名美女。名嫱,字昭君,后避晋文帝司马昭讳而称明君或明妃。湖北秭归宝坪村(今属湖北兴山县)人。汉元帝时入选为宫女。匈奴单于呼韩邪入朝,请求赐汉家美女为龙庭阏氏(皇后),表示与汉永结盟好。王昭君主动请行。临行前元帝召见,见她容貌非凡,心中后悔,但已无法更改。昭君远嫁匈奴,在汉匈两族间播下了和平友好的种子,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呼韩邪死后,从胡俗,再嫁与呼韩邪前妻之长子为妻。昭君出塞和亲是历代文学、美术、戏曲、音乐反复表现的题材。据统计,名家的有关诗作不下600首,戏曲不下25出。清代《青冢志》记载昭君事迹所涉及的书达230部。在敦煌发现王昭君变文,说明昭君的传说早在民间流布。这些民间传说故事常被作为再创作的素材,如最著名的元代马致远剧作《汉宫秋》就曾受昭君变文等民间文学影响。旧时代由于作者立场不同、所处社会政治环境不同,对同一题材便有不同处理以表达各自的创作意图。以哀怨情调使昭君故事悲剧化,这是从前出现的一种重要倾向。民间传说多表现对她的怀念和爱戴。至今在其故乡及内蒙古留下许多故事和风物传说,赞美她兴利除害的精神和为实现汉匈和睦所作出的功绩。 ☚ 西施 杨贵妃 ☛ 王昭君 王昭君文学故事人物。名嫱,字昭君,后避晋文帝司马昭讳,写作明君。汉元帝宫女。因不肯贿赂画工毛延寿,画上容貌缺乏风采,未得元帝召见。后匈奴呼韩邪单于欲与汉通婚,元帝召昭君和亲,始惊其貌美,然后悔莫及,乃杀毛延寿。见《后汉书·南匈奴传》、《西京杂记》等书。历代传说很多,不尽相同。元明两代戏曲和近代地方戏曲多有演其故事,其中以元马致远《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杂剧、明陈与郊《昭君出塞》杂剧、明《和戎记》传奇和清初薛旦《昭君梦》杂剧较著名。 ☚ 西施 董永 ☛ 王昭君 王昭君晋乐府篇名。石崇作。《文选》题为《王明君辞》,《乐府诗集》载入卷二九《相和歌辞·吟叹曲》,题作《王明君》。明君本字昭君,避晋文帝司马昭讳,改昭为明。《旧唐书·音乐志》:“《明君》,汉元帝时,匈奴单于入朝,诏王嫱配之,即昭君也。及将去,入辞,光彩射人,悚动左右,天子悔焉。汉人怜其远嫁,为作此歌。晋石崇妓绿珠善舞,以此曲教之,而自制新歌。”说明汉古词已亡,石崇依旧曲作新词。歌词代昭君立言,以“我”的口吻,叙述远嫁匈奴的经历及其内心的哀怨和精神上的孤苦屈辱。所叙史实与《汉书·匈奴传》的记载相吻。诗为五言,古朴质直,后世诗人多有仿作。 ☚ 陌上桑 长歌行 ☛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一说名昭君,字嫱。晋人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世亦称明妃。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秭归县)人。汉元帝时选入后宫,待诏掖庭,数年不得见帝。竟宁元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请求和亲,昭君自请于掖庭会。临行,元帝召见大惊,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行。入匈奴,立为宁胡阏氏,死后葬匈奴。《乐府诗集》载《昭君怨》一首,旧说为王昭君作。 王昭君刘献廷 汉主曾闻杀画师,画师何足定妍媸?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 吴雯的《明妃》,着眼于“王嫱不赂画工”立言,而此诗则专就元帝怒杀画工一事立论。《西京杂记》同条记昭君被按图派嫁匈奴为阏氏,“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娴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京师画工,于是差稀。” “汉主曾闻杀画师,画师何足定妍媸(美丑)?”这一声犹如当头棒喝,直为当时画工鸣冤叫屈。宋代王安石早就别出手眼道:“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明妃曲》)但王安石的用意在于突出明妃之美,而变更画工丑化王嫱的事实,巧为之说。刘献廷则不同,他并没有改变画工阻塞明妃进身之路的事实,而只是想说:这事不能全怪画工。画工不如化工,由画工之笔墨来裁决人的美丑,本身就犯了一大错误。用今天的话说,不调查研究,不看第一手材料而由第二手材料作出结论,哪有不错的道理!所以这板子要打在汉元帝自己的屁股上才对呢,画工全是替罪羊。 “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这又是一声棒喝。诗人由此及彼,由明妃的悲剧连类而及更多宫女的悲剧。诚然,昭君出塞,使汉元帝认识到自己出了差错。然而,要是昭君不出塞呢,汉元帝岂不一辈子糊涂,如花美女最后还不是空老宫中而已,事实上,这样的情况是很普遍的:“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阿房宫赋》)从古以来就是如此。但诗人借明妃事予以点醒,却是一大发明。 “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苏轼)读者千万不要将此诗只作“明妃曲”看去。诗虽只就王昭君事而发,其意蕴却远远超出事件的本身,读者不防举一隅而反三隅,对生活中类似情事加以反思。常有这样的事:某单位某部门长期冷落的人才,一旦为外单位所发现并延聘时,便立刻引起本部门领导的重视,慰留或追惜。但这以前他干什么去了呢?“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就超越其字面意义和时代,针砭了“墙里开花墙外香”这样一种社会弊病。 美女 美女娇(娇姝;娇妩;娇娘;娇淑;娇娇;姣娥;烟娇) 姣姬 姝(姝好;姝丽;玉姝;妍姝;艳姝;明姝) 娃(姬娃) 媛(媛女) 娥(娥娙;媌娥;灵娥;玉娥;琼娥;巫娥;丽娥) 姹(姹女) 佳侠 佳丽 佳口 佳人 佼人 佚女 玉女 玉仙 天仙 妖人 妖玩 妖姬 细娘 粲者 美姬 妙姬 曼姬 艳姬 媌娙 玉京人 ☚ 美人 年轻美丽的女子 ☛ 王昭君 王昭君西汉元帝时宫女。名嫱,字昭君,亦称明君,明妃。南郡秭归(今湖北秭归县)人。传说她美丽非凡,但因入宫后不肯贿赂画工而遭画工忌恨,丑化其画像,使她入宫数年未能得见圣上而受宠幸。当时匈奴首领呼韩邪欲与汉结好,请求和亲。公元前33年呼韩邪再次入朝求亲时,汉元帝答应了他的请求,并在宫中招选和亲之人,王昭君遂自请远嫁,被元帝收为义女,据传临行前元帝召见她时方知其貌若天仙,悔恨莫及,将画工罪杀。汉元帝为这次和亲下令改年号为“竟宁”。昭君入匈奴后,被立为宁胡阏氏(即皇后),呼韩邪死后,又按汉成帝敕令,依匈奴之俗嫁给新继位的复株累单于为阏氏。昭君自请远嫁,既使自己摆脱了宫廷的樊笼,又促进了匈汉两族人民的团结友好关系,这一壮举证明了她是一个胆识过人有思想抱负的女子,受到两族人民世世代代的敬仰。她曾在匈奴作过一首怀乡琴曲《怨旷思惟歌》,即后人所称的《昭君怨》,死后葬于匈奴,人们为纪念她修建了许多昭君墓,其中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郊大黑河畔的“青冢”最为有名。据传塞外草白,唯此墓上芳草青青,故名“青冢”。昭君出塞是我国民族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匈汉两族为此保持了长达60余年的和睦友好关系,其故事也在民间广为流传,被人们以各种艺术形式加以颂扬,著名的有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元代马致远的《汉宫秋》以及现代曹禺的话剧《王昭君》等。王昭君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 吕后 班昭 ☛ 王昭君生卒年不详西汉时期出塞和亲,曾为汉匈两族和睦友好相处做出过重要贡献的女性。南郡秭归(今湖北兴山县宝坪村)人。名嫱,字昭君。少时被选入汉宫为待诏。公元前33年(竟宁元年),匈奴呼韩邪单于来长安觐见汉帝,愿婿于汉,永结友好。昭君自请出嫁匈奴,元帝准之,择吉日为呼韩邪成婚,两族结亲。入匈奴后,昭君被封为宁胡阏氏(即皇后)。她尊重匈奴族风俗习惯,住穹庐,衣皮裘,食牛羊肉,饮饹浆,同呼韩邪及匈奴族人民和睦相处,并把汉朝农耕技术和科学文化传给匈奴人民。呼韩邪死后,汉成帝珍惜汉匈族之间友谊,敕令昭君“从胡俗”,又嫁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在昭君出塞的六十年间,汉匈两族间出现了“边城晏闭,牛羊布野”,汉匈人之间交易频繁的和平繁荣景象,促进了两族人民的共同进步。昭君出塞播下的汉匈两族人民友好的种子,影响深远。她已成为汉蒙两族人民团结友好的象征。千百年来许多文学艺术作品都描写称颂她的崇高品德。蒙古族人民为纪念她,在呼和浩特市南九公里大黑河南修了昭君墓,史称“青冢”。她的家乡至今尚存昭君寨、昭君井、妃台山、梳妆台、珍珠潭和望月楼等遗迹,以表达人民对她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王昭君西汉和亲宫女,名嫱,湖北人。竟宁元年(前33),与匈奴呼韩邪单于和亲,被称为“宁胡阏氏”。后又按其习俗,续嫁乌珠留若駮单于。 王昭君西汉南郡秭归(今属湖北)人。名嫱,字昭君。晋因避司马昭讳,改称为明君或明妃。元帝时被选入宫。竟宁元年(前33),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请婿于汉,遂奉旨适呼韩邪,封为“宁胡阏氏”。生男名伊屠智牙师,后为右日逐王。建始二年(前31),呼韩邪死,从匈奴俗,继为复株絫若鞮单于阏氏。生二女,为须卜居次、当于居次。对加强西汉与南匈奴间友好关系,使呼韩邪后裔始终亲汉作出一定贡献。昭君出塞的故事成为后来诗词、戏曲、小说、说唱等的流行题材。 王昭君 156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后人亦称明君或明妃。西汉时南郡秭归(今湖北兴山县)人。元帝时被选入宫为待诏。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单于呼韩邪求和亲,昭君应诏入匈奴,立为“宁胡阏氏”。呼韩邪死,从其俗为继位单于的阏氏。历代传说、戏曲、小说多以昭君出塞为题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大黑河南岸有昭君墓,俗称“青冢”,墓前有董必武《谒昭君墓》诗碑曰:“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词客各摅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 中国民族历史人物 松赞干布 ☛ 王昭君 164 王昭君新编历史剧,曹禺作,发表于《人民文学》1978年第11期。王昭君是我国汉代的一个历史人物。作者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这个古老的题材给予了全新的处理。他一洗昭君脸上的泪水和悲怨,创造出一个美丽绝伦、有胆有识、内刚外柔、敢作敢为的王昭君,热情地歌颂了我国各民族的团结,谱写出一首民族团结的颂歌。戏剧一开始,就紧紧围绕着王昭君留汉当美人还是出塞做单于阏氏这个中心,组织了一系列色彩缤纷的戏剧冲突,生动地展现出王昭君思想性格的成长过程。出塞之后,她随胡俗,广结龙庭上下,取得了单于的信任和爱情;在遭受温敦诬陷破坏、致使单于生疑、和亲大局处于危险的关头,她抑制住自己蒙受不白之冤的痛苦,以国家利益为重,用“水清石自见”的坦荡胸怀,重新赢得了单于的信任,稳定了汉匈和好的大局,为民族和睦做出了重大贡献。《王昭君》最重要的艺术特色在于它充满着诗情画意,被称为 “诗剧”。 ☚ 丹心谱 现代歌剧 ☛ 王昭君 王昭君Wangzhaojun西汉元帝时宫女,汉、匈和亲的使者。名嫱,字昭君。晋时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又称明妃。南郡秭归(今湖北秭归)人。汉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廷为宫人。因不肯贿赂画工,故入宫数年未见帝面。时汉匈之间大规模的战争已经停止,双方损失惨重。匈奴元气大伤,分裂为五部,互相攻杀,其中一部的首领为呼韩邪单于,投降汉朝,南徙于长城一带。竟宁元年(公元前33)正月,呼韩邪单于至长安朝觐汉元帝,并请为汉氏之婿,王昭君自请嫁匈奴,出塞和亲。临别,元帝方知其美貌非凡。王昭君随呼韩邪单于出塞入匈奴,被尊为宁胡阏氏,生有一子名伊屠智牙师。建始二年(公元前31),呼韩邪单于死,其长子复株累若鞮即位,欲娶王昭君为妻,昭君上书求归汉,汉成帝命她从匈奴风俗,遂嫁复株累若鞮为妻,生有二女,名须卜居次和当于居次。王昭君在匈奴期间教当地妇女织布,并屡以珍贵礼物馈赠下属。她的出塞促进了汉、匈之间友好关系的发展,40多年间双方未曾发生战争。昭君卒于匈奴,墓称青冢,在今内蒙呼和浩特市南郊。 ☚ 霍去病 王充 ☛ 王昭君文学故事人物。名嫱,字昭君。后避晋文帝司马昭讳,改作明君。汉元帝宫女。因拒绝贿赂画工毛延寿,被画得很丑,始终未得元帝召见。当匈奴呼韩邪单于请与汉皇室通婚,元帝便点了她(一说她自请外嫁)。召见时,始见容光动人,然元帝后悔莫及。后世各种文学作品颇多反映,尤以元明杂剧、传奇为著。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西汉南郡秭归(今属湖北)人。晋避司马昭讳,称明妃或明君。元帝时入宫。时匈奴呼韩邪单于请求和亲,她自请远嫁匈奴。入匈奴后,称宁胡阏氏(yan zhi)。呼韩邪死,从匈奴俗,又先后成为呼韩邪单于前妻子及孙两代单于阏氏。对汉与匈奴的和好关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南郡秭归(今湖北秭归)人。汉元帝时被选入宫。因不肯贿赂宫内画工,入宫数年,不得见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请求和亲,遂自请嫁匈奴。入匈奴后,被称为宁胡阏氏。呼韩邪死,从胡俗改嫁复株累单于(呼韩邪大阏氏长子)。在匈奴,致力于汉朝与匈奴的和睦事业,并影响其子女及周围的人全力维护与汉朝的友好关系。死后葬于匈奴。其事迹被传颂为“昭君出塞”。 王昭君 王昭君西汉时期著名宫女和匈奴皇后。名嫱,因避司马昭之讳,曾改字明君,又称明妃。南郡秭归 (今湖北秭归)人。汉元帝时被选入宫。竟宁元年(前33),匈奴族首领呼韩邪单于入朝请求和亲,她向朝廷奏请自嫁匈奴。嫁入匈奴后,被称为宁胡阀氏 (皇后之意)。呼韩邪单于死后,其前阏氏子代立,汉成帝命她依照胡俗,做了后单于的阏氏。在她的积极影响下,其子女及臣属都努力维护同汉室的睦邻友好关系,互通有无,经常往来。从而使以往的两方相战局面得到较长时期的安定。史书记载她自嫁匈奴以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对汉室同匈奴的和好起到了一定作用。此后,民间屡将她的事迹写成诗歌唱词,编成剧本小说,予以歌颂。 ☚ 编户制度 王莽改制 ☛ 王昭君Wang Zhaojunlady-inwaiting at the Western Han court who volunteered to marry the chief of Xiongnu in 33 BC and helped to strengthen the Han Dynasty’s friendly ties with countries of the Western Regions 王昭君西汉宫女、匈奴呼韩邪单于妻。南郡秭归(今属湖北)人。名嫱,字昭君。晋代,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或明妃。汉元帝时(前49—前33年在位)以“良家子”被选入宫。史称其“丰容靓饰”。竟宁元年(前33),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请婿于汉,其因“入宫数岁,未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后汉书·南匈奴列传》),奉旨适呼韩邪。入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与呼韩邪单于生1子名伊屠知牙师,后为日逐王。建始二年(前31),呼韩邪死,遵汉成帝敕令,从匈奴俗,继为新立复株累若鞮单于阏氏,生2女,长为须卜居次,次为当于居次。对加强西汉与匈奴间友好关系,使呼韩邪后裔始终亲汉作出一定贡献。其出塞故事成为后来诗词、戏曲、小说、说唱等流行题材。 王昭君西汉元帝宫女。名嫱,昭君为其字,南郡秭归(今湖北秭归)人,元帝时被选入宫。竟宁元年(前33),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亲。她以入宫数岁,不得见帝,遂自请嫁与匈奴。临别,元帝方知其貌美。入匈奴后,被立为宁胡阏氏。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复为单于阏氏。 王昭君见 王嬙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西汉南郡秭归(属湖北)人。元帝时选为掖庭宫女。匈奴呼韩邪单于在竟宁元年(前33)朝见,请和亲,她自愿嫁往。后封宁胡阏氏。生一男二女。成帝时呼韩邪死,她奉帝命从胡俗,嫁于呼韩邪之子复株累单于,进一步巩固发展了汉朝同匈奴的友好关系。晋朝避司马昭讳,改称其明君或明妃。她的事迹在后世民间广为流传,成为各种文艺作品的著名题材。(参考图200)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