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王明君辞并序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王明君辞并序》

王明君辞并序

王明君者,本是王昭君,以触文帝讳改焉。匈奴盛,请婚于汉,元帝以后宫良家子昭君配焉。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尔也。其造新曲,多哀怨之声,故叙之于纸云尔。

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

辞诀未及终,前驱已抗旌。

仆御涕流离,辕马悲且鸣。

哀郁伤五内,泣泪湿朱缨。

行行日已远,遂造匈奴城。

延我于穹庐,加我阏氏名。

殊类非所安,虽贵非所荣。

父子见凌辱,对之惭且惊。

杀身良不易,默默以苟生。

苟生亦何聊,积思常愤盈。

愿假飞鸿翼,乘之以遐征。

飞鸿不我顾,伫立以屏营。

昔为匣中玉,今为粪上英。

朝华不足欢,甘与秋草并。

传语后世人,远嫁难为情!

石崇的人格虽不足称道,但据《晋书》本传载,他为人“好学不倦”,有一定的文学才能。这首《王明君辞》即其名作之一。 “王明君”,即昭君。石崇是晋人,避晋文帝司马昭讳,所以称“明君”。《王昭君辞》在《乐府诗集》中属于《相和歌辞·吟叹曲》一类。这种歌辞,本来是汉代的旧曲,据说西汉元帝时,王昭君远嫁匈奴呼韩邪单于,汉人怜其远嫁,作了《王昭君》歌。但现存的歌辞,却以石崇此首为最早。从石崇所作的序言来看,这个故事已在民间流传,与原来的史实不很一致。例如: “匈奴盛,请婚于汉”一语,就不合事实。因为汉元帝时匈奴正值内乱,五单于争立,呼韩邪单于势弱,入朝于汉,想依仗汉朝的威力以自保,所以向汉朝求婚。在《汉书》中记昭君嫁呼韩邪单于的事本甚简略。后来东晋葛洪作《西京杂记》,写了画工毛延寿求赂不成,故意把昭君画得不美,以致元帝依图允婚,见了昭君本人又后悔受骗等情节,这些皆出于传说。但这种情节,在石崇此诗中还未提到。说明此诗的内容较之后来人的传说,还多少近于史实。昭君的故事在后来流传很广,经常在各种文学形式中出现。后人笔下的昭君,大抵以石崇此诗和《西京杂记》中故事为蓝本,而益加附会。如杜甫《咏怀古迹》中“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欧阳修的《明妃曲和王介甫作》中“推手为琵却手琶,胡人共听亦咨嗟”诸句,显然是受石崇的影响。因为把昭君和琵琶联系起来,始于石崇。至于欧阳修《再和明妃曲》中“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王安石《明妃曲》中“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则显然依据的是《西京杂记》。元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虽然基本情节还是根据石崇的诗和《西京杂记》,却更突出了汉朝的无能和匈奴的强大。这正好和昭君故事的实际状况相反。这不能说是歪曲历史,而是昭君故事在民间流传既久,马致远的剧本,只是取材于民间故事而非历史事实。在剧本中突出匈奴强大,恐怕和南北朝以及宋以后汉族政权的衰弱有一定关系。

石崇这首诗,据《乐府诗集》说是“晋乐所奏”。据说,此诗原是石崇根据昭君故事所谱的新曲,曾叫绿珠演唱过。这乐曲大约是到东晋时才被乐官采入于帝王所用的乐曲之列。诗的内容,全是假托昭君本人的口吻,正如石崇所说, “多哀怨之声”。 “哀怨”这是历来诗人咏昭君作品的共同基调。这很可以看出石崇之作对后人的巨大影响。

石崇这首诗,基本上还保存着汉乐府的叙事手法和质朴的风格,与后人的纯属抒情之作不同。这首诗共分三大段,从“我本汉家子”到“遂造匈奴城”十句,是第一段,写昭君远嫁匈奴时情景。她要辞别故乡,而来迎者却忽促起程,因此内心悲苦,连仆御也为之涕零,辕马也为之悲鸣。这一段尽管是虚写,淡淡几笔,已把哀伤的情调笼罩了全篇。从“延我于穹庐”到“默默以苟生”八句,是写到达匈奴后的感受。这一段所叙的事情,实际上概括了较长一段时间。因为昭君嫁呼韩邪单于后,经过了一段时间,呼韩邪单于才死去。呼韩邪单于死后,昭君又成为呼韩邪单于子复株累若鞮单于妻。这种风俗在汉族看来,自然是不习惯的。所以后来就有人增加了昭君“吞药而死”的情节。石崇此诗还没有作这样的改动,但他也觉得不该提倡,所以用“父子见凌辱,对之惭且惊;杀身良不易,默默以苟生”来概括。这一段确实写得很简括,在石崇看来,作“阏氏”的贵宠及“父子见凌辱”的情节,实在无可渲染,而点到此事只是用“杀身良不易”一语,显然对昭君有所不满。从“苟生亦何聊”至“远嫁难为情”是第三段。这一段当是本诗的主要部分。这一部分已经由叙事转入抒情,刻画昭君内心的痛苦。她觉得在匈奴忍辱生活,已痛苦得不堪忍受,所以急于离开那里。 “愿假飞鸿翼”,这只是一种幻想。但诗中却把这种幻想写得十分认真。似乎“飞鸿不我顾”,还引起了她的失望。这显然是夸张,但夸张得合乎昭君当时的处境和心情,因此显得更真实。接下去“昔为匣中玉”二句,更突出她这种心情,所以最后归结为“传语后世人,远嫁难为情”,戛然而止,十分有力。

这首诗的风格比较质朴,几乎很少用典,也不追求对仗工整,比起隋薛道衡那首仿作来,在辞藻、对仗等方面,似乎都不如薛诗工整。然而历来的读者似乎都爱读此首,而很少注意薛作。这是因为此诗虽不重雕绘,而自然平易,令人感到真实。薛诗则处处注意对仗工整,反而显得板滞。尤其诗的末段,薛作一味追求文采,却对昭君的心情较少细致刻画。因此感人程度就远不如石崇之作。这也是石诗所以长期被人注意的原因。


古代爱情诗词《》王明君辞并序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王明君辞并序

 王明君者,本为王昭君,以触文帝讳,故改之。匈奴盛,请婚於汉,元帝诏以后宫良家子明君配焉。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尔也。其造新曲多哀怨之声,故叙之于纸云尔。
 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辞诀未及终,前驱已抗旌。
 仆御涕流离,辕马为悲鸣。哀郁伤五内,泣泪沾珠缨。
 行行日已远,遂造匈奴城。延我於穹庐,加我阏氏名。
 殊类非所安,虽贵非所荣。父子见凌辱,对之惭且惊。
 杀身良不易,默默以苟生。苟生亦何聊,积思常愤盈。
 愿假飞鸿翼,弃之以遐征。飞鸿不我顾,伫立以屏营。
 昔为匣中玉,今为粪上英。朝华不足欢,甘与秋草并。
 传语后世人,远嫁难为情。

 《王明君辞》又名《明君曲》。《古今乐录》说,石崇有妓绿珠善舞,崇以《明君曲》教之。昭君出塞的故事广为流传,成为文学、音乐、绘画、雕塑的传统创作题材。石崇《王明君辞》即是描写昭君故事的较有名的作品。
 这首诗以昭君的口吻,先叙述离汉之时的哀伤,后抒写远嫁匈奴之后的悲愤。“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开头二句,点出昭君将出塞匈奴。叙述的语调初看平缓,但稍加体会,就会感觉到抒情女主人公胸中情绪的波澜。汉家子将要远往千里之外的大漠,极自然地会产生背井离乡,一去不返的哀伤。第一句中的“本”字,朴素而巧妙地传达出这种情绪。以 下“辞诀”六句,选取典型的离别场面,具体描写昭君离汉时的痛苦。“辞诀未及终,前驱已抗旌。”这是写离别之速。还未曾和送行的人们说完辞别的话,前边的队伍已举起了出发的旗子。“前驱抗旌”的细节,写出了昭君出塞之际依恋故国的感情。在此生离死别之际,愁肠百结,别语万千,自然是永远解不开,说不完的,然而时间毕竟要无情地迫使人们别离。这二句诗,和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中的“方留恋处,兰舟催发”的佳句,颇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能把别离人们难舍难分的感情,真切动人的表现出来。“仆御”二句,笔墨稍宕开,通过写仆御的涕流、辕马的悲鸣,进一步渲染、烘托离别的悲伤场面。“哀郁”二句,笔墨收拢,由外物的烘托转向抒情女主人公本身的刻画,五内,指人的五脏。莫大的悲哀竟至损伤五脏,涕泪涟涟,沾湿了衣饰上的珠缨。一个美丽的弱女子,将远嫁异族,此去紫塞荒漠,归雁无期……此情此景,真令无数后人为之一掬同情之泪!
 “行行日已远”以下,写昭君入胡以后的漫长痛苦。再不见宫阙巍峨,有的是顶顶穹庐。虽然贵为阏氏(相当于汉朝的皇后),但与异族同处,总有不安之感;尽管富贵加身,但并不感到荣耀。作为汉族女子,顺匈奴风俗,先后为呼韩邪父子之妻,这更使昭君惭愧、惊恐。她想到了死,但死又谈何容易;于是,只得默默苟且偷生,对故国的深深思念使她悲愤填膺。以上一段,是昭君自述在异国的不幸遭遇。“愿假飞鸿翼,弃之以遐征。”这二句是身处窘境中的昭君的遐想。她多么想借助于飞鸿的翅膀,远飞归汉。但是,“飞鸿不我顾,伫立以屏营。”这二句象征着昭君归汉愿望的不能实现。以下“昔为”四句,是昭君的悲叹。《文选》五臣刘良注曰:“玉、英皆喻明君。”恐非是。匣中玉和粪上英均为昭君自喻。昔日在汉宫之中,好比匣中之玉;如今身处胡地,恰似粪上之花。这两个奇特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昭君的今昔天壤之比,同时也传达出她赞美故国的高尚感情。“朝华”二句,又用朝花和秋草两个比喻,表现了自己的所憎所爱。朝花虽美艳可爱,但朝开暮落,故不值得高兴。这句暗指自己“虽贵非所荣”的处境。秋草区区虽不为人所重,但它们互相依并,所以使人向往。这二句,写出了昭君鄙视富贵,追求真正婚姻生活的高尚品格。最后二句,点明全诗的意旨,代表着作者对昭君出塞的看法。
 这首诗主要是以现实主义的写作方法表现昭君的哀苦。诗的前面叙写昭君离汉之际难分难舍的场面,非常真实动人。后面写昭君在胡地的不幸及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处境,亦真实可信。值得赞许的地方,作者还用新奇的想象和比喻来深刻展现昭君的内心世界。如“愿假飞鸿翼”四句,把昭君的希望以及其破灭写得十分生动和形象。以下连用“匣中玉”、“粪上英”、“朝华”、“秋草”等四个比喻,写出了昭君的慨叹、爱憎和理想,丰富了昭君的内心世界。想象和比喻,成为本篇最精彩的部分。此外,这首诗语言质朴中见出华采,于此可见作者吸取了民歌的营养,并加以雅化。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2:4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