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王文成公全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王文成公全书

王文成公全书

诗文别集。明王守仁作,守仁谥文成,故名。三十八卷,包括语录三卷,文集(收书、序、记、说、杂著等)五卷,别录(收奏疏、公移等)十卷,外集(收赋、骚、诗、书、序、墓志、祭文等)七卷,续编(收书、序、诗、赋、公移等)六卷,年谱五卷,《世德记》二卷。守仁为明代重要哲学家,其文博大深厚,多心得之言,一向被视为朱熹劲敌;诗则秀逸畅达,独抒胸臆,尽脱明诗拟古之习。有清康熙五十一年日本冈亭群玉堂刻本、光绪三十二年国学会《国粹丛书》本。

☚ 甫田集   空同集 ☛

王文成公全书

 一称《阳明全书》。诗文集。三十八卷。明王守仁撰,明钱德洪原编,明谢廷杰汇集。成书于明隆庆六年(1572年)。
 王守仁,字伯安。生于明成化八年(1472年),卒于明嘉靖四年(1528年)。余姚(今浙江余姚县)人。因曾经结庐于绍兴会稽山阳明洞侧,所以世称阳明先生。二十七岁中进士,曾任刑部主事、兵部主事。因反刘瑾被廷杖后贬往贵州龙场,刘瑾死后升任南京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等。有军事才能,曾率军与闽、桂、粤、赣等地的农民起义军作战,并立功,后总督两广兼巡抚。死后追封新建侯,谥号文成。
 《王文成公全书》共三十八卷,基本上是按文体分卷编次。首编《语录》三卷,即《传习录》,附《朱子晚年定论》,这是王守仁在世时他的门人徐爱所辑,后由钱德洪删定的。《文录》五卷,收的都是杂文。《别录》十卷,大多是奏疏公移之类的文字。《外集》七卷,所收的是诗和杂文。《续编》六卷,是《文录》没有收入进去而遗录的文章,这其中许多是王守仁去世后搜辑而成的。最后附录七卷,包括《年谱》五卷,《世德纪》二卷,也是钱德洪和王畿等人编纂成的。
 王守仁早年钻研程朱理学,旁及佛老之学。贬居龙场后,继续探讨朱熹的格物致知说,他继承发展了陆九渊的心学,创立了一套完整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由于其学说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加之到处设帐授徒,培植后进,一时门人甚多,至明中叶后形成一很大的学派,人称“王学”,并得以与“朱学”分庭抗礼。
 王守仁的著作大都见于此书,其中《传习录》和《大学问》是其哲学上的代表作,其哲学思想也散见于一些书信、杂文之中。由集中可见,王氏思想多有针对性,其反程朱之学而倡“象山之学”。以为“心即理”,事物之理、人伦之义,人心之善,皆本于心,“在物为理,处物为义,在性为善,所指而异其名,实皆吾之心也。”(《答王某》)将“心”认作是第一位的,即“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同上)进而创“致良知”之说,以为“良知即是天理”(《与马子华》),是人先天所具,“亘万古,塞宇宙,而无不同”(《答欧阳崇》),因而又“良知者,心之本体”,(《答顾东桥书》)。王氏不满于朱熹的“知先行后”之说,以为“行”是做某件事,而学问思辨如果是具体地在做,那么也就是行。进而,“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故“知行合一”。这其间的区别也是有的,如果知而不能真切笃实,那可称为“妄想”,行而不能明觉精察,则是“冥行”。另一方面,王氏又从语词上进行辨析,以为虽然有知行分离的状态存在,那是因为有“私欲”在,以致忘了知行合一的“本体”,虽然古人有时也分开来称,但那是为了“补偏救弊”,“不得已”(《传习录》)。由此可见,这里说的“知行合一”实际上是一种主观上的理想。关于如何保持和复得“良知”,阳明将其和“去人欲”并称而视,只有不断去除人的功利欲念,才能更好保持人的良知,即本性,而这又是以“心”为核心发生的,“使在我无功利之心,虽钱谷兵甲、搬柴运水、何往而非实学,何事而非天理。况子史诗文之类乎?使在我尚有功利之心,则虽日谈道德仁义,也只是功利之事,况子史诗文之类乎?”(《与陆之静》)
 在文学方面,王守仁不受风靡一时之复古主义潮流的影响,卓然独立。他的散文博大昌达,雄深雅健,晓畅俊爽,很见功力。他的《瘗旅文》是传诵不衰的名篇,文情并茂,真切感人,很能代表其散文风格。诗歌自然流畅、逸秀俊拔,别有特色。
 王守仁的作品起初是单刻刊行,明隆庆六年(1572年)谢廷杰始刻《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本,这是最早的全集本,较完备。上海商务印书馆曾在民国十八年(1929年)据以影印,中华书馆民国二十年(1931年)有铅印本。另有《阳明先生道学钞》,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刻八卷本,李贽选;《王阳明先生文钞》,清康熙年刻张问达编二十卷本;《阳明先生集要》,明施邦曜评辑,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重刻本等。诸本中以隆庆年谢本为最佳,《四库全书》著录即此本。
王文成公全书

王文成公全书

别集名。明代王守仁谥“文成”撰。38卷。其著作于隆庆时由谢廷杰合刊为全书,收入《四库》,又《四部丛刊》初编即据隆庆本印行。在其《外集》中载赋骚,如《太白楼赋》、《吊屈平赋》、《九华山赋》等,气势劲健,情思深婉。余卷为语录、文录、别录、续编、附录,皆书序、杂著、年谱之属。另吕何均重编《王阳明全集》(1935年上海大东书局)中《王阳明诗集》卷一亦载赋骚计7首。《四库提要》称其“为文博大昌达,诗亦秀逸有致,不独事功可称,其文章自是传世也”。

☚ 王文忠公集   艺文类聚 ☛

王文成公全书

书名。明王守仁著。38卷,无序。隆庆二年(1568)郭朝宾刊印。著者是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曾任刑部主事、右佥都御史、左都御史总督两广兼巡抚,为明代大儒。本书辑著者生平所作文章。分语录、文录、别录(奏疏、公移)、外集(诗、传)等类。“奏疏”内有乞宥言官去权奸以章圣德疏、疏通盐法疏、恤重刑以实军伍疏、开豁军前用过钱粮疏、留用官员疏、举能抚治疏等多目;“公移”内有兵符节制、宽恤禁约、释放投首牌、颁行社学教条、禁革轻委职官等多目。该书是研究王守仁法律思想的主要史料。

王文成公全书

诗文集。明王守仁(1472—1529)撰。三十八卷。守仁有《王阳明尺牍》已著录。此集于隆庆六年(1572)辑成,为较完备本。约七十七万字。卷首有谢廷杰、徐阶、徐爱等新旧序六篇。收文五百余篇,公移四百余篇, 诗赋四百余篇。年谱五卷。其中前三卷《传习录》,为作者在世时其门人徐爱所辑,其后二十八卷为其死后弟子钱德洪辑。作者发展了陆九渊学说,用以对抗程朱学派。提出“致良知”学说,在论儿童教育中,反对“鞭挞绳缚,虐待拘囚”,主张“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以达到“自然日长日化”。其学说以反教条、反传统姿态出现,明中期以后称为“王学”,影响很大,还流传至日本。有隆庆六年本,民国二十四年(1935)倪锡恩详注的埽叶山房石印本,台北正中书局一九五五年重编本等。

王文成公全书

亦称《阳明全书》。明代王守仁的著作汇集。明隆庆六年(1572),浙江巡抚谢廷杰刊刻,共38卷。1—3卷为《传习录》,包括语录和信札,附《朱子晚年定论》,由门人徐爱、薛侃、南大吉、钱德洪等相继辑成;4—31卷为《文录》、《别录》、《外集》和《续编》,包括奏疏、诗文、信札等,由门人钱德洪所辑;32—38卷为《附录》,包括《年谱》和《世德记》,由钱德洪、王畿等纂集。王守仁的著作大多收入此书,因而是研究王氏思想的主要资料。其中,《传习录》和《大学问》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他的伦理思想。

王文成公全书

即《阳明全书》。

王文成公全书

《王文成公全书》

38卷。《四部丛刊》本。附明钱德洪著《年谱》。又有《四部备要》本。

☚ 王文成全书   文章集 ☛

《王文成公全书》wang wen cheng gong quan shu

Complete Book of Wang Wencheng→王守仁(Wang Shouren)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4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