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王宪章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王宪章1876—1951祖籍云南,生于黑龙江泰来。 王宪章
王宪章王宪章 黄恭石 *革命人物志第9集第33页 王宪章王宪章 宋景祁 中国图书馆名人录第6页 王宪章王宪章 乐德卿主编 上海市工界人物志第29页 王宪章
王宪章 王宪章1865~1936wang xianzhang字斌卿。礼泉县城关镇南杨寨村人。清末民初礼泉县教育界先驱。幼聪慧,年十八,即补博士弟子员,肄业于三原宏道书院。研习刻苦,与于右任同科。因家境贫寒,在村旁设一简陋学馆,接纳贫家子弟入学。他潜心授课,谆谆执教,贫寒生可少缴或免缴学费。宣统二年(1910)以副贡赴山西省任职,辛亥革命后回归故乡。宣统三年(1911),同王授金、梁海峰等创办健行小学。1912年,被推为醴泉县议会议长,将参与县禁烟所得千余金全部用于兴建学校。1914年,任县劝学所所长。他不辞劳苦,到处奔走劝学,全县增设学校百余所。1924年,募洋800元作为健行小学经费,使学校成为具有相当规模、设备比较健全的完全小学。在学校经费宽裕时,及时建议改办高、初级两等学制。1927年,共产党人秋步月任健行小学校长,此校成为醴泉革命活动的秘密联络点。王宪章精通医术,在政事、教育之余,济世救人。1924年,土匪武装党毓琨部驻扰醴泉,民不聊生,他多方帮助受害者。受害人偿还受助之银,他全部捐助学校。对无力偿还者,早已悉焚其券,不留执据。1933年续修《礼泉县志》稿,分任纂修。1936年夏,虽已年过古稀,犹筹措资金以期恢复健行小学。他带头捐地150余亩,经费千余金,并亲自监修校舍,监制教具。终因劳累过度,校舍尚未建成便与世长辞,时年72岁。 ☚ 王洁 王郡 ☛ 王宪章1887—1914武昌起义和反袁斗争中革命党首领之一。原名应贤,俗称十首领。贵州兴义鲁沟(今属安龙)人。苗族。性烈,体魁梧。少年就读于兴义府新建中学,后到贵阳新军营当兵,继进警察学堂。初任巡长。因辱骂长官被革职。赴武昌参加新军,任什长。宣统三年(1911),参加革命团体武汉文学社,为副社长,副指挥。武昌起义时,为革命军团长,后升标统(旅长),在汉阳与清军血战40余日。1912年,文学社合并于孙中山的同盟会。任鄂军第二师师长。1913年,任江苏江北讨袁军总司令。在南京与黄兴、李烈钧抵抗袁军。曾赴日本避难,回国后,在上海组织铁血团。身任团长来往于日本和上海之间。1914年,被诱俘,12月19日,被袁世凯部冯国璋杀害。其家乡父老为他立碑于安龙城郊,以示纪念。 王宪章1885—1914近代贵州遵义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入湖北新军,结识张廷辅、王文锦等,共组将校团, 被推为团长。宣统三年(1911)将校团并入文学社,任副社长。同年八月(10月)光复汉阳,任总指挥兼标统。十月(11月)汉阳失陷后,随协司令宋锡全移军岳州,被黎元洪以临阵脱逃罪电请湖南都督谭延闿拘禁长沙狱。不久获释,任湖北军政府参议,次年任第二师师长。1913年“二次革命”时至南京任第四师师长,与冯国璋作战失利,流亡日本。1914年奉孙中山命返上海,图谋再举,事泄被捕,被冯国璋杀害于南京。 王宪章 王宪章原名应贤,贵州兴义(今安龙县)人,1885年生。早年入兴义府新办中党及贵阳警察学堂学习。曾任贵州警察部队巡长。后在武昌新军中任职。1911年加入文学社,并任该社副社长。同年8月湖北革命军成立,王任革命军副指挥。武昌起义时,率军光复汉阳,并任汉阳革命军司令部团长。汉阳军政分府总指挥兼标统。后任湖北都督府参议。1912年4月代理革命军第二师师长,不入该师被黎元洪解散,王改任军务司副司长。同年夏加入中国同盟会。1913年任江苏江北讨袁军总司令,进行讨袁斗争。后任讨贼军第四师师长。南京陷落后,逃往日本。1914年奉孙中山之命回上海组织 “铁血团”,再度讨袁。同年12月被捕遇害。 ☚ 王洪钧 王奕棋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