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王叔和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王叔和 王叔和晋时高平人,曾官太医令。精通医学,著有《脉经》、《脉诀》,编次张仲景《伤寒论》。见《晋书》三十四卷。 ☚ 太医院院判 东垣勿听子 ☛ 王叔和 王叔和魏晋间医学家。名熙,高平人。曾任太医令。精研医学,重视诊脉,收辑前代诊脉文献,结合自己的体会,编成《脉经》十卷,是现存最早的脉学专书。又辑集散佚的汉张仲景《伤寒卒(杂)病论》,并加以整理,使这些医学文献得以保存。例第六十一回: “……祖传三辈习学医术,每日攻习王叔和,东垣勿听子,《药性赋》、《黄帝素问》、《难经》、《活人书》、《丹溪纂要》、《丹溪心法》、《诘古老脉诀》、《加减十三方》、《千金奇效方》、《寿域神方》、《海上方》,无书不读,无书不看。” ☚ 归脾汤 东垣勿听子 ☛ 王叔和公元3世纪西晋时期著名医家。名熙。高平(今山西高平,一说山东济宁)人。曾任太医令,对脉学有较深刻的研究,集录其前代文献中有关脉学的内容结合个人的体会,编成《脉经》10卷,列述24种脉象的意义,使古代脉学系统化。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脉学专著,对国外也有一定的影响。他还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加以整理,对于保存古代医学文献、促进医学发展有一定贡献。 王叔和见王熙条。 王叔和 028 王叔和3世纪魏晋医学家。名熙,高平(山东金乡西)人。东汉名医张仲景弟子,曾任太医令。他精通经史,深晓医理。曾编辑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他对诊切法研究颇深,搜集历代医家脉法资料,博采诸家脉学内容,结合自己临症经验,著成《脉经》10卷。总结了二世纪前的脉学知识,充实了新的内容。他将脉象分为24种,加以详细论述,并把脉象、病证、治疗统一起来,使脉学理论与方法系统化。《脉经》曾被历代作为医学教本,并流传国外。 ☚ 皇甫谧 葛洪 ☛ 王叔和 王叔和3世纪魏晋时期医学家。名熙。高平(一说今山东济宁、邹县,一说今山西高平)人。曾任太医令。王叔和性情沉静,博通经方,知晓养生之术,尤以精于切诊为其特长。王氏认为“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在心易了,指下难明”。意思是指诊脉的机理高深难测,脉象的具体形态不易分辨,即使是心里明白了,但到诊脉时还是有不易辨清的地方。据此,王氏广泛搜集前贤的有关脉论,经整理编撰成《脉经》十卷。该书集晋以前脉学之大成,将各散在的脉学理论和方法收集成册,是现存第一部脉学专著。它的特点是首次把脉象归纳,确定为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共24种,具体描述了各种脉象,使医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王叔和重视各种病症,对伤寒热病(急性发热性疾病)、内科杂病及妇儿病症均结合脉象进行论述,并指出治疗方法。该书经宋臣校定,流传于世,对后世脉学发展有积极地推动作用。该书所保存的晋以前的许多古医籍内容,由于大多原书已佚,更有较大的文献学价值。王叔和还编次了《张仲景方论》36卷,在当时流传甚广,经宋臣校正后,遂定型成为《伤寒论》10卷和《金匮要略方论》3卷。此二书至今仍流传于世。尽管后世对王叔和编次张仲景方书褒贬不一,但王氏对中医学术的发展所做的贡献,是值得后人称道的。王叔和还撰有 《张仲景评病要方》 1卷,《论病》 6卷,均佚。 ☚ 董奉 皇甫谧 ☛ 王叔和 王叔和魏晋间医学家,名熙。高平(今山东金乡县,一说山东济宁) 人。晋代战乱,客寓襄阳。其性沉静,精通经史,酷好医学。穷研方脉,深究病源,兼晓养生之道。曾任晋太医令。他深感脉学重要而又难以掌握,谓“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在心易了,指下难明。谓浮为沉,则方治永乖; 以缓为迟,则危殆立至”。于是考复前世医书,采摭群论。总结《内经》、《难经》 以及扁鹊、华佗、仲景等论述脉学的内容,融个人临床实践,著成《脉经》十卷。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盛传于世。其中最大特点是论述了寸、关、尺三部定位脉诊; 确立浮、沉、洪、数等24种脉象名称及指感标准,均为后世医家所宗。此书收集保存了晋以前有关诊脉的方法,脉象所反映的病理变化及脉诊的临床意义等资料,成为后世中医脉诊发展的重要基础。《脉经》 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10世纪以前此书传入阿拉伯,17世纪,被译成多种文字在欧洲流传。王叔和曾重新编次汉代名医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 中的 “伤寒” 部分,使之得以刊行伟世。颇有功于后学。金代成无己说: “仲景《伤寒注》得显用于世,而不堕于地者,叔和之力也。” 亦有医家责叔和将仲景原书窜乱。叔和另撰有《张仲景评病要方》一卷,《论病》六卷。均佚。 ☚ 管辂 陈训 ☛ 王叔和约170—255魏晋期间医学家。名熙,高平人。曾任太医令。博学多闻,广辑前代诊脉文献,结合自己的体会,撰成《脉经》十卷。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脉学专著。又辑集散佚的张仲景《伤寒卒(杂)病论》,并加以整理。主张早期疗法,提倡预防医学。 王叔和wáng shū hé《本草纲目》序例第1卷引据古今医家节目(2)。人名。西晋著名医学家。名熙。高阳(今属山西)人。一说山东兖州人。曾任太医令。性度沉静,尤好著述,博通经方,洞识修养之道。精意切诊,集前代有关文献,使古代脉学系统化。著有《脉经》,整理了《伤寒杂病论》。 王叔和 王叔和201—280魏晋期间著名医学家、医书编纂家。名熙,高平(今微山)人。自幼勤奋好学,并特别刻苦钻研医学。32岁时任魏国太医令。期间,阅读了大量的历代著名的医典和医书,吸收了扁鹊、华佗、张仲景等古代著名医学家的脉诊理论学说,总结和发展了西晋以前的脉学经验,将脉的生理、病理变化类列为脉象24种,使脉学正式成为中医诊断疾病的一门科学,对我国临床诊断学之发展作出很大贡献。著有《脉经》10卷98篇,并编写了《脉诀》、《脉赋》、《脉诀机要》和《小儿脉诀》等书。《脉经》不仅推动了我国医学的发展,而且在隋唐以后传到日本、朝鲜和欧洲,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也起了重要作用。此外,还整理和编纂了张仲景的医著《伤寒论》和《金匮要略》2书。一千多年来,这两部书一直在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是我国医学的经典著作。 ☚ 王庆河 王洛白 ☛ 王叔和wángshūhé西晋著名医学家。生活于3 世纪。名熙。高平(今山西高平, 一说山东兖州人)人。曾任太医令, 精研脉学。集前代有关论脉文献,结合自己临证体会, 编成《脉经》, 总结为24 种脉象, 使古代脉学系统化,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另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加以整理, 在保存这部古代医籍上有所贡献。 王叔和 王叔和 王叔和王叔和(三世纪),魏晋间医学家。名熙,高平(今山东邹县西南,一说今山东济宁)人。性度沉静,精通经史,穷研方脉,尝任太医令。王叔和对诊切之术有较深的研究,他鉴于前人撰集方书,其有关脉学部份或混杂相涉,烦而难了,于是考覈遗文,摭拾群论。采集前代医家医著如张仲景、华佗及《内经》、《四时经》等论述脉学的内容,编撰成《脉经》十卷,该书集晋以前脉学之大成,其中论述寸、关、尺三部定位脉诊和浮、芤、洪、滑、数、促等24种脉象等内容,均为后世医家所继承和发扬。王叔和洞识摄养之道,深晓疗病之源,曾编次张仲景方论三十六卷,在当时很为流行,皇甫谧曾指出王叔和“撰次仲景选论甚精,指事施用”。此书在晋唐间传授不一,至宋代遂定型成《伤寒论》十卷和《金匮要略方论》三卷。后世对于王叔和编次张仲景方,毁誉不一,褒之者指王叔和为仲景功臣,贬之者则责其将仲景原书窜乱。另撰有《张仲景评病要方》一卷、《论病》六卷,均佚。王叔和对中国医学发展的贡献,是应当充分肯定的。 ☚ 董奉 皇甫谧 ☛ 王叔和Wang Shuhemedical scientist of the Wei Kingdom and the Western Jin Dynasty 王叔和201—280西晋杰出医学家。名熙。东平(今属山东)人,一说山西高平人。官太医令。曾整理编次张机的《伤寒杂病论》,使其得以保存流传。又广为搜集前代医家脉学著作,结合自己经验,编成《脉经》,总结为二十四种脉象,使古代脉学系统化。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