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王充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王充27—约97

王充


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出身寒门,少孤。曾游学京师洛阳,受业太学,师事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去书肆阅览,过目能诵,遂博通九流百家之言。返故里后教授生徒。任郡功曹,以数谏不合,去职。乃闭门潜思,专事著述,门窗墙壁各置刀笔,有心得即记之。后被召为从事,转治中,仍辞职还家。章帝特诏征召,以病不行。卒年约七十。以毕生精力,历时三十年,著《论衡》一书,计八十五篇(现缺《招致》篇),二十余万言。极力反对谶纬迷信,坚持批判神学目的论,奠定了我国战斗唯物主义之基础。认为气为宇宙万物之本,万物皆系自然存在,并无意志。日蚀月蚀,云雨霜露非祥瑞或灾异之征兆,与人事无关。还揭露封建统治者借“天意”以吓人民是骗局。在人的形体、精气和知三者关系上,认为“形须气而成,气须形而知”(《论死》)。人死则形神俱灭,由此得出无鬼的结论。在认识论上,肯定圣人不能先知,认为首先须由人感觉器官与外界事物相接触,才能获得知识。感性材料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并以效果检验认识的正确性。但不了解人们的认识是不断发展与提高的。在历史观方面,反对复古主义,肯定“今胜于古”、“汉盛于周”之历史进化观,但存在自然命定论。重视文章的社会作用,可驱民使之归实诚,要求文章内容与形式统一,反对雕文饰辞与言过其实。另著《养性书》、《讥俗节义》、《政务》等书,今佚。
王充

王充27—97?

东汉著名思想家、文学理论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少游洛阳太学,曾师事班彪。历任郡功曹、治中等官。后罢官家居,从事著述。同郡谢夷吾上书荐其才学,汉章帝特令公车征,病不行,卒于家。所作《论衡》三十卷,凡八十五篇(今佚《招致》一篇),二十余万言。辞浅理畅,明白自然,在东汉散文中独具特色。全书以“疾虚妄,归实诚”为主旨,尖锐批判当时谶讳神学及其它陈腐传统思想,提出万物由元气构成之“元气自然”说,对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具有重大贡献。文学理论方面,强调文学“劝善惩恶”功能, “作有益于化,化有补于正”,反对崇古抑今、“模拟因袭”、“雕文饰辞”、“言过其实”,在文学批评史上亦有重要地位。另有《政务》、《养性书》、《讥俗节义》等书,已亡佚。

☚ 梁鸿   傅毅 ☛

东明/黄帝铸鼎于荆山/黄帝升天

☚ 楚王铸剑记   东明 ☛
王充

王充

东汉哲学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人。著有《论衡》一书。他在文章中善于运用寓言典故来说明深刻的哲理。

☚ 韦连周   王符 ☛

王充27—约97

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东汉哲学家、文学批评家。曾师事班彪。历任郡功曹、治中等官,后罢职家居,从事著述。章帝特诏公车征召,因病不行。永元中卒于家。著有《讥俗》、《政务》、《养性》、《论衡》四书,今仅存《论衡》。
索引:王充,仲任。

王充

王充27—79年

字仲伍,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著有《论衡》一书。汉代哲学家、文学家。王充美学思想的核心,是美与真的统一问题。“《论衡》篇以十数,亦一言也,曰:疾虚妄”。他强调美离不开真,并要以“真美”去战胜“虚妄”。而“真”就是合乎事实,不虚妄,不隐恶。王充的这一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美学唯物论的基础。此外,在艺术上,王充主张尚用,“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在文与质的关系上,他强调要“文实副称”,“文实副称”之作,才是真美之作。

☚ 离骚序   论衡 ☛

王充

 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教育家。他幼年进学堂学习,成绩优异。20岁时被保送到京师的太学深造,从师于著名的儒学大师班彪。不过他主要的学问却是靠刻苦自学获得的。他聪颖过人,对所读书籍过目不忘,他一生的主要精力和大部分时间用于钻研学问著书立说和从事教学活动。现今传下来的只有《论衡》一书,这部书凝聚了他勤奋钻研、勇于探索的成果和心血,集中体现了一个唯物主义思想家的观点和学说。
 王充的教育思想和观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关于教育的作用。王充在人性论的问题上虽然没能完全摆脱唯心主义影响,但是他强调环境对于人性的影响。认为人性之所以有贤愚善恶不是由天意决定的,而是由自然因素影响而成,教育对人性的形成发展起着极大的作用。“习善而为善,习恶而为恶也”(《本性》)。说明即使生来为恶的人,也是能够通过教育使其弃恶从善的。“夫性恶者,心比木石,木石犹为人用,况非木石”(《论衡·率性篇》)。王充还以孔子的学生子路成才为例,说明经孔子的教育和诱导,子路改变了身上的不良习性,成为有学识善理政的人。王充的教育改变人性的主张对于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出了深刻的阐述。
 (二)关于教育的目的。“鸿儒”是王充教育的理想培养目标。“鸿儒”是能“精思著文,连结篇章”的人,他们应是能独立思考,有所创见并且学识渊博的高级知识人才,不同于只知机械记忆背诵经典学说,略知古今的一般知识分子。王充以“鸿儒”为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是他对当时刻板僵死的教育的不满,他所提倡的培养有创造性人才的主张对社会发展是有利的。
 (三)关于教育内容。书籍的知识内容和教学手段是实施教育的媒体。王充认为人性的培养形成和转化可以用礼乐教育来实现。礼乐的教授应该作为陶冶性情的重要工具。礼乐功能的发挥却是有条件的,即“礼义生于富足”,必须是在民众生活得到温饱的条件下,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关于学习方法。王充从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出发,指出人具有认识世界的能力,正是这种能力的存在使得人与动物有着本质的不同。他坚决否定“生而知之”的观点,肯定了一切知识的获得都必须经过学习过程,是从问和学之中得到的。“学之乃知,不问不识”正是如此。学习的过程被王充划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分别称作“见闻为”、“开心意”。《实知》篇中有“如无闻见,则无所状”之说,就是指要靠自己的所见所闻获得感性认识,在大脑中形成感觉和印象,这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深化提高,上升为理性认识要经过思考加工。王充还提出:“凡论事者,违实不引效验,则虽甘义繁说,众不见信。”这是说理论必须符合事实,合事实效果的则正确,否则是不正确的。他主张以实际事物证实言论行动的正确性,以实际效果检验知识的真伪。
 综上所述,王充的教育思想中所反映出的唯物主义观点,对以后历代的教育都有着积极的影响,这也是王充在中国教育史上的主要贡献。

王充 - 艺术文摘 - 可可诗词网

王充

 王充(公元27—约97),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著有《论衡》一书。他在该书中提到了文艺批评的标准问题。下文将图画与文章比较,间接地涉及到绘画艺术的视觉特征。

王充 - 可可诗词网

王充

 东汉哲学家。字仲任,会稽上虞 (今属浙江) 人。据王充自述,其祖籍原在魏郡元城 (今河北大名),高祖因有战功,被封为侯爵,封地在会稽阳亭,但很快便被削去爵位,沦为平民。至于是什么原因,史籍不载,王充未说,遂成千古之谜。他的祖父迁家上虞,“以农桑为业”,“以贾贩为事”,故王充自谓出身 “孤门细族”。青年王充曾到洛阳太学就读,并拜班彪 (班固之父) 为师。王充记忆力惊人,据 《后汉书·王充传》,他 “家贫无书,常游洛阳书肆,阅所读书,一见则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太学是东汉的最高学府,班彪是当时的著名学者,这对才气横溢的王充来说,自然有了飞黄腾达的机会。但王充却未能飞黄腾达起来,只在郡上作过功曹一类的副官,大多时间是家居教书。原因非常简单: 他的思想不合时宜。当时正流行谶纬神学,连皇帝颁布的诏书,都要引用谶纬为根据。谶纬的特点就是以“天人感应” 为基本信仰,将儒家经学与宗教神学揉合起来,造出许多儒教新神话,如孔子是其母颜徵梦中与 “黑帝” 交配而生,孔子是 “前知千岁,后知万世”的通天教主,孔子定 “六经” 是为汉制法,等等。经学家好谈灾异祸福,上至朝廷,下至民间,整个社会都弥漫着妖妄的气氛。关键问题在于,人们并不以为妖妄,而是信以为真。王充并没有随波逐流,他在家居时将自己的独立思考著成 《论衡》 一书,对谶纬神学及种种流行的虚妄不实之言进行了系统的驳斥,其言论之尖锐大胆,批判精神之强烈,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故现代哲学史家多将其誉为东汉思想界的 “斗士”。

王充 - 可可诗词网

王充

王充(公元27一约100),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东汉唯物主义思想家、文学家。出身“细族孤门”,先祖因从军有功,受封于会稽郡阳亭,后失去封爵。祖父因躲避仇家,携家徙居钱塘(今杭州市)。父亲王诵亦因与钱塘豪门结怨,再徙浙江上虞定居。早年赴洛阳太学求学,从著名史学家、古文经学家班彪学习。“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汉书·王充传》)。曾担任上虞县功曹,会稽郡都尉府掾功曹,郡太守五官功曹从事(五官掾)等职,因政见不合,被废退穷居,以教书为业。

汉章帝元和三年(公元86年),年届花甲的王充应刺史董勤之召,到州里任治中(州刺史的助理)。章和二年(公元88年),王充罢州家居。经友人谢夷吾上书朝廷推荐,章帝“特诏公车征,病,不行”。晚景凄苦,“贫无供养,志不娱快”,处境艰难,唯以著书为事。

有《论衡》三十卷传世。主要阐明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历史观,对东汉前期盛行的谶纬鬼神之说予以了有力的抨击。主张文为世用,反对当时“华而不实,伪而不真”的文风,在文学批评史上有重要地位。《论衡》语言浅显通俗,接近口语,一反古奥艰深的复古风气,在汉代散文中独具特色。

王充

王充27—97?

东汉著名思想家、文学理论家。《后汉书》有传。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出身寒门。少孤。后至洛阳,游太学,观天子临辟雍,作《六儒论》,师事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书肆,过目成诵,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归乡里,教授生徒。任郡功曹,以数谏诤不合,去官。于是闭门潜思,户牖墙壁各置刀笔,专心著书。刺史董勤召为从事,转治中,后辞官还家。同郡谢夷吾上书荐其才学“虽前世孟轲、孙卿,近代扬雄、刘向、司马迁,不能过也。”章帝下令征召,因病未行。永元(89—97)中,卒于家。他以毕生精力,历时三十多年,写成巨著《论衡》,共35卷,分85篇(现缺《招致》一篇)。他的元气自然说开创了中国哲学史上朴素唯物主义新阶段,对后世影响极深。《论衡》一书所涉及的内容,亦包括他的文学主张。他注重文章的实用价值,要求文学应起到“劝善惩恶”(《佚文》)作用。其《自纪》、《定贤》、《语增》、《艺增》诸篇中,也阐述了他的赋学观点,批判了汉赋的“不切实用”、“模拟因袭”、“辞藻虚美”、“文字艰深”等缺点。这对后世文艺理论家,如挚虞、刘勰等颇有启迪。刘熙载云:“王充《论衡》独抒己见,思力绝人,虽时有激而近僻者,然不掩其卓诣”(《艺概·文概》)。善作赋,今存《果赋》一篇,仅见“冬实之杏,春熟之甘”两句。另著有《养性书》、《讥俗节义》等,已佚。

☚ 王庆   王沉 ☛

王充公元27—97

东汉著名思想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出身“细门孤族”。“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博通众流百家之言”。曾任郡功曹,治中等小官,主要从事教学和著述。学术上的主要成就在于提出朴素唯物主义的“元气自然论”,对当时盛行的“天人感应”的目的论和谶纬神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主要著作《论衡》。法律思想基本沿袭了儒家“德主刑辅”的传统观点,主张礼法结合,德刑并用。认为“礼”为治国之本,“法”是治国之末,只有礼法兼用,才能天下太平。主张“礼入于律”,即把儒家的“礼义”原则用明文规定为律,把礼义法典化。认为立法的目的在于“禁邪”、“防奸”,因而应根据事实依法定赏罚,反对“虚闻空见,求试未立,赏罚未加”。

王充27~约97

东汉哲学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 人。所撰《论衡》多借医学道理以喻社会问题。对养生保健有所研究,撰《养性》16篇,已佚。其内容尚可从《医说》等书之引用而知其一斑。

王充27—约97

东汉哲学家、无神论者。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其先世居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出身于“孤门细族”,幼年好读书,后游洛阳。曾师事史学家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汉书·王充传》)。历任县掾功曹、都尉府掾功曹、州从事、治中,皆为“吏属”性小官。晚年辞官归居乡里,从事著述。在伦理思想上,王充继承了《管子》中“仓廪实,民知礼节;衣食足,民知荣辱”的思想,提出“礼义之行在谷足”(《论衡·治期》)的命题,认为人们的善恶之行决定于岁之饥穰,批评孔子“去食存信”的道德观点。“使治国无食,民饿,弃礼义,礼义弃,信安所立?”(《问孔》)反对韩非只讲耕战、功利,不讲礼义道德的主张,指出“使礼义废,纲纪败,上下乱而阴阳谬,水旱失时,五谷不登,万民饥死,农不得耕,士不得战也”(《非韩》)。既重衣食,又重礼义。主张“以礼防情,以义割欲”(《答佞》)。在人性问题上,认为人性有善有恶,并以禀气来说明善恶的发生。“禀气有厚泊,故惟有善恶也”(《率性》)。人性可以经过习染、矫正而变化;“习善而善,习恶而恶”,“人之性善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同上),强调努力学习和加强自我修养。肯定人性和人的道德面貌不断进步,指出“古有无义之人,今有建节之士,善恶杂厕,何世无有!”批评“述事者好高古而下公,贵所闻而贱所见”(《齐世》)厚古薄今的观点。在“性”、“命”观点上,区分人性与命运的不同,“操行善恶者,性也;祸福吉凶者,命也”(《命义》)。反对“行善者福至,为恶者祸来”的道德因果报应论,但又有明显的宿命论倾向。“修身正行,不能来福,战栗戒慎,不能避祸”(《累害》),“命当贫贱,虽富贵之,犹涉祸患矣;命当富贵,虽贫贱之,犹逢福善矣”(《命禄》)。认为在道德评价上,不能以“效果”作为“定贤”的根据,主张观贤当“观其善心”。主要著作有《论衡》、《讥俗》、《节义》、《政务》、《养性》等。仅《论衡》传世,它均亡佚。王充伦理思想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王充

东汉哲学家。会稽上虞(今属浙江省)人。公元27年生,约100年(一说97年)去世。6岁开始读书识字,8岁入书馆学习。16岁赴洛阳入太学,师事班彪,博览群书。约32岁回到故乡作县和郡的小官。用毕生精力,历时30多年完成《论衡》。该书共30卷,85篇(现存84篇),约20余万字。著有《讥俗》、《节义》12篇,《养性书》16篇及《政务》等,均已佚。

王充

070 王充27—约97

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出身“细族孤门”。幼年曾游学洛阳,师事史学家班彪。博览群书,过目不忘,却不拘泥于章法之句。曾任郡功曹、治中等官职,因宦途不得意,罢职居家,潜心著述。认为天地万物皆由 “元气”运动而生,“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抨击当时方士仙术、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等迷信思想。批判了世俗禁忌和祸福报应观念。他说:“夫天道,自然也,无为; 如谴告人,是有为,非自然也。”(《谴告篇》)强调学以求知,反对“圣人生而知之”说,认为知识既要通过感官,眼见、耳闻、口问,还要“必开心意”,即通过思维。学习过程是“目见口问——以心意议——效验有证”。对孔子、孟子某些 “上下多相违”、“前后多相伐”的自相矛盾的论点,进行了辩驳,写出了《问孔》、《刺孟》等篇。历时30余年,写成《论衡》,凡85篇。

☚ 人物   张道陵 ☛

王充

039 王充27—约97

东汉哲学家、无神论者。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出身“细门孤族”。少游洛阳太学,曾师事班彪。历任郡功曹,治中等官,后罢职家居,从事著述。自谓“虽违儒家之说,合黄老之义”。一生尽力于反对宗教神秘主义和目的论,捍卫和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哲学上主张元气自然论,认为“气”本身的运动产生了天地万物。人的生命和精神也以 “精气”作为物质基础。认为“人未死,在元气之中;既死,复归元气。”“死而精气灭”,根本没有脱离形体而独立存在的灵魂,严重地打击了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的目的论和灾异、谴告、鬼神迷信。重视感官作用,主张“须任耳目定情实”,批判了“生而知之”和圣人“前知千岁后知万世”的唯心论调。重视理性思维的作用,主张“不徒耳目,必开心意”。强调用“效验”、“证验”作为检查知识可靠性的标准。在历史观上,看到了社会治乱与经济生活的关系,批判了今不如古的复古主义,肯定历史的进步。但又有“古今不异”的思想。主张人性有善恶,强调人性可以改变。大胆写出了《问孔》、《刺孟》,揭露了孔子、孟子自相矛盾的论点,反对把佛家的经典变成教条。著作今存《论衡》。

☚ 扬雄   何晏 ☛

王充

078 王充

在人性论上,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且分三个等次,中人以上者性善,中人以下者性恶,善恶混者为中人,只有中人之性可以通过“养”来变动。但同时认为“人之性,善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对人性的改变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他看来,人的“性”与 “命”是自然生成的,“性自有善恶,命自有吉凶”,人有“贵贱祸福之命”,国有“盛衰治乱之数”,提出“祸福之至,不在善恶”的思想,以命定论说明一切吉凶祸福、富贵贫贱都是由偶然的巧合造成的,操行的善恶通过主观努力可以求得,而祸福吉凶贵贱是由命决定的。认为治国之道,在于 “养德”和 “养力”,以 “五常之德”来治家治国。在道德与物质的关系问题上发挥了管仲的思想,明确肯定“让生于有余,争起于不足”。在义与利关系上,认为两者是统一的,“行仁义得安吉之利”。其伦理思想在我国伦理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桓谭   班昭 ☛

王充

038 王充

东汉时期唯物主义思想家。他在批判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和谶纬迷信的斗争中,提出了自己的论证逻辑的思想。他首先指出:“论莫定于有证。”论就是论题,证包括论据和论证,“引证定论”揭示了论证的本质。论证的作用就是“论是非”、“辨然否”、“非而曲者为负、是而直者为胜”之后,王充又提出了论证的方法,一是“引事物以致言行”,即引事实作为论据。他认为用观察和实验得到的事实作效验是可信的。二是根据事物的因果联系进行推理。“揆端推类,原始见终”,由小论大,以明察冥,“按兆察迹,推原事类”。王充很重视推理的认识作用,王充认为人人有推理能力。他说:“妇人之知尚能推类以见方来,况圣人君子,才高智明者乎!”王充又把论证分为“正真是”和“疾虚妄”两种。“正真是”是从正面证明真理;“疾虚妄”就是从反面反驳谬误。他比较多地讨论了反驳各种谬误,他把谬误分为虚、妄、增、伪四种。他在反驳谬误时,特别重视“不能皆是”、“前后相伐”的自相矛盾错误的揭露。王充的自觉运用各种逻辑论证和反驳的方法,是对中国逻辑史的一大贡献。

☚ 桓谭   王符 ☛

王充

045 王充

东汉教育家。他重视教育,认为教育可改变人性,“其善者固自善矣,其恶者故可教告率勉使之为善。”(《论衡·率性篇》)他注重胎教,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主张教育应该是多层次、多规格的,教学内容不应受五经的局限。他反对记诵章句,主张贵通,强调治学的批判精神,要善于问难。特别强调应根据教育对象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即“韦弦之教”:“西门豹急,佩韦(有韧性的皮带)以自缓;董安于缓,带弦(弓弦)以自促。急之与缓,俱失中和,然而韦弦附身,成为完具之人。”(《论衡·率性篇》)

☚ 董仲舒   嵇康 ☛
王充

王充公元27~公元97Wang Chong

字仲任,东汉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中国古代哲学家、科学家。有著作《论衡》传于后世。《论衡》是王充用毕生精力写成的一部富有战斗精神的哲学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他继承和发展了先秦以来的唯物主义思想,运用当时的自然科学成就,对唯心主义神学进行了无情的批判。《论衡》的内容极为丰富,可称是中古时期我国的一部百科全书。在力学方面,王充对物体的运动进行了仔细的观察,指出了人的视觉在观察运动的快慢时会造成的错觉的原因。实际上阐明了视差角对于观察物体运动快慢的影响。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王充也作了考察。得出结论:在一定外力的作用下,越重的物体,开始运动或运动状态发生变化越难。他还写到一个大力士虽然能举千钧重物,能扭断牛角和拉直铜钩,但若要他举起自己的身体,却不能做到。说明了内力不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这一原理。在声学方面,王充指出人发声是喉舌鼓动空气所产生的,同样人吹萧笙发声也是使空气振动而产生的。还指出声音的传播需要媒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就象水波的传播一样。王充对自然界中雨露霜雪的成因及其与温度的关系也进行了研究,得出了较为科学的解释,特别是他指出雨是天上降下来的,但实际上乃是地面上水汽蒸发所致,说明他对自然现象观察和研究是十分细致和相当深入的。关于摩擦起电的现象,王充在《论衡》中也有记载,他还用气来解释电和磁的吸引现象,以及有关雷电成因的探索和论述,为我国自然科学史写下了极其光辉的一页。

☚ 阿基米德   托勒密 ☛

王充

王充27—100Wangchong

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字仲任,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少年游洛阳入太学,师事班彪,精通诸子百家。任过一些属官。仕途不得志,回家教授和著述。主要观点认为天地派生气,气化生万物和人,提出了天地本原论。又认为天地是无意识的自然物,派生气也是自然的过程,即天道自然论,千方百计地批判天人感应说。同时批判了有鬼论和当时的世俗迷信,成为当时批判哲学家的代表。在历史观上,他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与儒家颂古相反,极力宣传汉朝,认为汉高于周。认识论方面,他反对圣人“生而知之”的先验论,提倡耳目闻见和必开心意,考察思考,否定盲目崇拜圣贤,故有《问孔》、《刺孟》两篇。王充极力辨析当时流行的观点,僵化的观念,提出一些石破天惊的见解,表达了清醒的理性,发展了辩证法思想。王充提出“知为力”的观点,并进行了详细的论证,比英国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要早1500多年。著作有《论衡》、《讥俗》、《政务》、《养性》四书,今仅存《论衡》一书,全书85篇,对后代影响很大。历代对此书议论颇多,评价各异,恰如《四库全书总目》所说:历代对《论衡》“攻之者众,而好之者终不绝”。

☚ 王符   仲长统 ☛

王充

王充27—约97WangChong

东汉思想家,文学批评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出身孤门细族,自幼聪慧,曾受学于著名学者班彪,博闻强记。学成后做过地方小官,因与上司不合而受黜。晚年弃官家居,以著述为务。所著除《论衡》外,还有《政务》、《讥俗》、《养性》等书,已失传。
《论衡》今存85篇。此书以“疾虚妄”、“显实诚”为宗旨,列举大量事实,批驳当时盛行的谶纬迷信,提出了很多朴素的唯物观点,甚至对儒家的圣人孔子加以问难,在思想史上有重要地位。书中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文学主张,作者认为文章要有补于世,其内容要真实无伪,重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重视独创,反对贵古贱今和因袭模仿,提倡文章的语言浅显易懂,接近口语。但为了强调作品的真实,否定了虚构夸张等艺术手段,忽视了文学的审美价值。此书语言浅显通俗,为了阐明观点,常常上下古今,反复征引,详加论证,甚至不避繁冗,读之滔滔汨汨,酣畅淋漓,但也未免“反复诘难,颇伤辞费”(《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近人刘盼遂著有《论衡集解》,可资参考。

☚ 班固   张衡 ☛
王充

王充27—约97

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东汉思想家,文学批评家。自幼好学,到京师后受业太学,师事班彪。任过郡功曹、扬州治中等小官,因与上司不合而受黜。晚年弃官家居,以著述为务。所著除 《论衡》外,还有 《政务》、《讥俗》、《养性》等书,已失传。《论衡》现存八十五篇。该书列举了大量事实,批驳了当时盛行的谶纬迷信,提出了很多朴素的唯物观点,甚至对儒家的圣人孔子加以问难,在思想史上有重要地位。书中还提出一些有价值的文学主张,认为文章要有补于世,其内容要真实无伪,重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重视独创,反对贵古贱今和因袭模仿,提倡文章的语言浅显易懂,接近口语。

☚ 扬雄   张衡 ☛
王充

王充Wangchong

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出生“细族孤门”。自幼好学,青年时到京师太学读书,受业于名儒大师班彪。曾任郡功曹、治中等官。由于不肯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弃官回乡。一生大部分时间“屏居教授”,从事教授和著述。撰写著作很多,但保留下来的只有《论衡》一书,现存30卷84篇(原85篇,缺《招致》篇)。这部著作继承了前代思想家的唯物主义传统,在《自然》篇中认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论证了由于“气”本身的运动而产生万物, 不存在有意志的创造者。自然界中的 “灾异”,也是“气”变化的结果,与人事无关。人的生命和精神也以“精气”作为物质基础,在《论死》篇中说“死而精气灭”, 根本不存在有脱离形体而独立存在的灵魂,打击了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论和灾异、谴告、鬼神等迷信。在认识论上,他承认感官经验是知识的来源,批判了“生而知之”和“圣人前知千岁后知万世”的唯心论调,同时还强调理性思维的必要,认为还要用“效验”、“证验”作为检查知识可靠性的标准,形成了:“目见口问”——“以心意议”——“效验有证”的认识公式,这是他唯物主义教学论的哲学基础。他的天地万物本源于“气”的思想和唯物主义认识论深深地影响了教育主张。在学前教育上主要反映在胎教理论上。《论衡》80余篇中, 《气寿》、《初禀》、《本性》、《命义》等篇都阐述了有关胎教的问题。他认为人能生子,是夫妻合气的结果,这个“气”便是生命的物质基础,它和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一样, 都是物质的元素所构成的。因此,母亲怀胎,必须注意饮食和情绪,否则气将不足,便要影响胎儿的发育。比如他在《气寿》篇中指出,母亲悲伤和忧虑,将会影响到所怀胎儿的健康,会“气薄而不能成也”,即使孩子出世也“易感伤”。胎儿的状况,由胎儿在母腹中禀受元气的厚与薄而决定。这便从哲学的角度论证了胎教的问题。此外,在他的著作中还提到了有关孕妇食物的禁忌问题。他认为人性有三种:正性,是禀受五常之性;随性,是随父母之性;遭性,是“遭得恶物象之故也”,他认为兔子是恶物,因此,“妊娠食兔,子生缺唇”,兔肉便成孕妇禁食之物。这自然无任何科学根据, 但在当时能提出孕妇食物的禁忌问题, 是有价值的。

☚ 贾谊   戴德 ☛

王充

王充27—约97Wangchong

中国东汉时期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心理学思想家。字仲任。王充心理学思想主要有:(1)形神观。认为人和其他万物一样,都是自然界的气自然而然产生的; 而人的心理则也并非神秘莫测, 它乃是形体的产物, 并随着形体的腐朽而消亡。(2)心物观。认为形体产生心理不是直接的,还必须有气作为中介。(3)认识心理学思想。
❶感知:肯定人的感知器官必须与外界相接触才能产生感知, 重视感知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并明确地指出了感知与活动的关系。
❷思维:认为感知有很大的局限性,必须用“心”来“思谋”, 以便“案兆察迹,推原事类”,还主张把感知与思维结合起来。
❸注意: 强调注意的集中性,指出一个人不能同时做两件事,看两样东西,思考两个问题。(4)关于情欲问题的见解。关于情,他看到了情感与需要的关系,肯定“凡人之有喜怒也,有求得与不得,得则喜,不得则怒。”(《祭意》)也看到情感具有巨大的作用。关于欲,认为人的生理欲望是与生俱来的,而人的社会欲望不论其善或恶都非与生俱来,都是后天习染的结果。总的说来,认为情欲是坏的,恶的。(5)在智能心理思想方面,把智与能看作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认为二者都是在“才”的基础上形成的,反对先知,也反对生知,认为无论什么人,都必须通过后天学习,才能获得知识,发展智能。(6)在人性方面,肯定了环境与教育在转变人的善或恶之性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王充的著述颇多,但流传下来的仅有《论衡》三十卷。其中《论死》、《本性》、《率性》、《实知》、《知定》、《说明》、《别通》诸篇的心理学思想相当丰富。

☚ 董仲舒   范缜 ☛
王充

王充公元27—约97Wangchong

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出身细族孤门。早年曾在太学受业,师事班彪,因家贫无书,常在洛阳书肆中博览百家之言,聪颖过人,所读过目能诵。曾作过州郡吏,但不久以数谏不合,去职。返故里后居家教授学生,潜心著作。汉章帝曾特诏公车召,以病未行。王充以道家自然之说立论,对自然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认为万物由元气构成,“元气未分,混沌为一。及其分离,轻者为天,浊者为地”。(《论衡·谈天篇》)他反对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以为“天道,自然也,无为;如谴告人,是有为,非自然也”(《论衡·谴告篇》)他以唯物主义自然观为基础,提出无神论思想,否定了人死为鬼的说法,认为精神依存于形体,“形须气而成,气须形而知,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所以,人死不能为鬼,以为“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死而精气灭。能为精气者血脉也,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论衡·论死》)他从无神论出发,反对厚葬,提倡薄葬。在认识论上,他否定了圣人具有先知先觉的能力,认为一切知识都是首先通过感官与外界事物接触而得到的。在历史观方面,王充反对是古非今的复古主义,肯定“今胜于古”,“汉盛于周”。但在对社会问题或历史人物评述时,又往往归之于命,陷入唯心主义的宿命论。王充以毕生精力,历时30年,著《论衡》一书。计85篇,20余万字,集中了他的哲学思想。另著《养性书》、《讥俗节义》、《政务》等书,今佚。

☚ 王昭君   张衡 ☛

王充

王充公元27—100年前后Wangchong

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出身于“孤门细族”,年轻时游京师,受业太学,拜班彪为师,博览群书而不拘于章句。曾做过郡功曹、扬州治中等从属小吏。后罢官居家,教授生徒,专事著述,历30年写出《论衡》一书,共85篇。作为一位唯物主义哲学家,他的理论重心在于建立与神学目的论相对立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他有丰富的伦理思想。他的“元气自然论”认为,天地是由“气”构成的,“气”的运动产生万物,根本没有天的意志的存在,这从根本上否定了东汉时期的道德神化,否定了道德来源于“天意”,“仁义制度”、“王道三纲”就是“天命”的神学观点。在物质生活条件与礼义道德的关系上,他明确提出:“礼起于有余,争起于不足,谷足食多,礼义之心生”。(《论衡·治期篇》)肯定了人们生活的物质利益对道德状况的直接影响。在人性论上,他根据其“元气”说的自然观,认为“人之善恶,共一元气。气有多少,故性有贤愚”(《论衡·率性篇》)。这种“禀气有厚泊,故性有善恶”的命定论,使他的人性论思想未能超出“性三品说”的范围。但他认为“人之性,善可变恶,恶可变为善”,又说:“在于教,不独在性”。(同上)他肯定人性可以在后天环境和道德教育的影响下而发生改变,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展才性,改变人性,培养德操。在教育的过程和方法方面,他提出要“切磋琢磨”、“教导以学”、“渐渍所德”、“锻炼成器”,更坚持“疾虚妄、重实事”的精神,还必须“日见之”、“日为之”,即通过经常的见习和练习,才可达于熟练。在“义”与“命”即道德操行与吉凶祸福的关系上,王充驳斥了“命”随“义”而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观点,认为吉凶祸福都是禀气命定的,与道德操行没有关系,也不会由于后天作为而改变。这显然是宿命论的观点。但他由“义”与“命”时常相悖的现象进而反对以门第财富作为判断人们道德操行的标准,提出“处尊居显未必贤,位卑在下未必愚”(《逢遇》),却有一定的合理成份,这也同时反映了王充愤懑时弊、不满豪强的鸿志高节。

☚ 扬雄   诸葛亮 ☛
王充

王充27~约97

东汉思想家、文学批评家,中国杰出的唯物论者,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出身“细族孤门”,自小聪明好学,8岁入书馆,曾以班彪为师。由于家贫无书,常到洛阳书肆读书,勤学强记,过目成诵。曾经任过县掾功曹、都尉府功曹、太守列功曹、州从事等地位不高的官,还担任过扬州治中,后来罢官,专意著述。和帝永元中,病逝家中。
王充的著作今仅存《论衡》一书。针对当时愚妄与迷信的时代风气,提出了神灭论。认为世界由物质性的“气”组成;灵魂不能离开肉体而存在;天不是有意志的神,并不能主宰社会万物。这给当时的唯心主义神学以有力打击。王充还提出了一系列的文学观点,认为文章内容必须真实,反对虚妄;文章应该实用,而且做到内容与形式统一;注重独创,反对因袭,语言要通俗晓畅。在中国文学史上,他是第一个比较全面提出上述观点的文学批评家,对后代文学创作有深远的影响。

☚ 马融   王粲 ☛

王充

东汉文学理论家。强调文学“劝善惩恶”的社会作用,主张文为世用。“作有益于化,化有补于正”,即推行教化,匡正社会。反对千篇一律,模拟因袭。主张口语化。所著《论衡》也是重要的文艺理论著作。参见“哲学”、“美学”中的“王充”。


王充27—约97

中国东汉教育思想家。既肯定人性有善有恶,又肯定人性善可变恶,恶亦可变善,重要的是“在于教,不独在性”。只要有适当教育,天下无不可教之性,无不可教之人。强调“人有知学,则有力矣”,也重视实践和练习,认为必须“日见之,日为之”方能达到熟练程度。并提出以“效验”、“证验”为检查知识可靠性的标准,反对把儒家经典变成教条。主张博览群书,反对厚古薄今。参见“哲学”中的“王充”。


王充27—约97

东汉哲学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出身“细门孤族”,少年时受业太学,师事班彪。中年曾任史属小官,晚年罢职家居,著述为终。主张元气自然论,认为气是万物之始基,“天地,含气之自然也”。万物均由天地运行施气而生成,“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并认为天无上,地无下,天地阴阳,不生不死。以元气论批驳谶纬、灾变遣告、天降祥瑞、天人感应之说。又以元气自然之说论证人之生死变化,认为人之死如火之灭,火不可复燃,人死亦不可复而为鬼。借以批驳因果报应之说。认为形须气而成,气须形而知,天下无独燃之火,因而亦无独立于形体之神。人之智慧,本于五常之气;人欲有知,“须任耳目定情实”。又认为,人的认识“不徒耳目,必开心意”,以类推形式洞见事物之原委。认识到经济对于道德状况的作用。对社会历史作进化解释。认为社会治乱“在时不在政”,有宿命论倾向。以操行善恶和福祸凶吉对人之“性”与“命”作解释,认为人性有善恶,但可以随教化而改变。著作有《论衡》,流传广泛,注本颇多。参见“伦理学”、“美学”、“文学”、“教育”、“物理”中的“王充”。


王充

主张“真美”,反对“虚美”。认为美的本质就是真,只有“实事、实诚”才美。美感也应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在艺术创作上强调社会政治功用,“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艺术上过于强调理性,轻视情感的作用,且往往把艺术的真实等同于生活的真实,以后者否定前者。参见“哲学”中的“王充”。


王充

著有《论衡》。创立了以“气”为基础的“元气自然论”,记载了有关力学、热学、声学、磁学等方面较丰富的物理知识,参见“哲学”中的“王充”。


王充

东汉哲学家。对道德本质作朴素唯物主义解释,“夫饥寒并至而能无为非者寡,然则温饱并至而能不为善者希。”“让生于有余,争起于不足。谷足食多,礼义之心生。”“礼义之行,在谷足也。”(《论衡·治期篇》)主张元气人性论,未超出性三品说范围。命定论色彩很浓。参见“哲学”中的“王充”。

王充

王充27—97

东汉思想家、文学批评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出身于细族孤门。6岁学习,8岁入书馆,后至洛阳就读于太学,师从著名学者班彪,博通众流百家。曾做过几任地方小官。因政治主张与上司不合而受贬黜。后罢官回乡,专意著述。晚年,汉章帝下诏公车征召,王充不就。和帝永元中,病逝于家中。王充是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其著作今存《论衡》84篇。《论衡》中深刻地批判了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谶纬迷信思想和正统儒学,其中许多篇章论述了文章的写作的问题,对后世文学批判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其主要观点是强调真,主张真善美的统一。但也有过分强调文章的教化作用,忽视文学的艺术特点,否定虚构、夸张等艺术手法的弱点,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其著作还有《政务》、《讥俗节义》、《养性书》等,但均已失传。

☚ 班固   张衡 ☛

论衡/论衡/论衡集解/论衡注释

☚ 叔皮集   论衡 ☛

王充

王充27—97

东汉著名思想家、文学批评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王充继承和发展了老子天道自然无为的学说,吸收先秦时代关于天地之气的朴素唯物思想,建立了他的以“气”为核心、以“无为”为原则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他的散文美学思想,融合了儒道两家的许多基本观点,注重文学的实用价值,认为“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自纪篇》),要求文学能起“劝善惩恶”、“匡济薄俗”的作用,反对“徒弄笔墨,为美丽之观”。这与后代散文家关于文贵致用的观点的形成,有一定关系。而对文学自身审美属性有所忽视,是其理论上的缺陷。不过,他也强调文学内容和形式、情与辞的统一,要求“外内表里,自相副称”(《超奇篇》),反对“雕文饰辞”、“言过其实”,提出了“疾虚妄,归实诚”的主张,以及“精诚由中”,其文感人的观点。他对真和善的强调,是针对当时虚妄、模拟和复古的文风而发的。他批判了“贵古贱今”的文学观,提出了衡量作家作品新的价值尺度:“才有浅深,无有古今;文有真伪,无有故新。”(《案书篇》)王充的这些思想,深刻而富有创见。刘熙载云:“王充《论衡》独抒己见,思力绝人,虽时有激而近僻者,然不掩其卓诣。”(《艺概·文概》)是很中肯的。

☚ 扬雄   班固 ☛

王充

王充27——约97

字仲任。东汉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早年受业于太学,从师班彪。家贫无书,常游于洛阳书摊,一见则能诵忆,博览百家之书。历任郡功曹、治中等官,后罢官家居,教授生徒,专意著述。王充的文学成就表现在文学批评方面。他的著作《论衡》是中国思想史上一部重要著作。其中也论述了文学问题。针对当时文章写作方面存在的内容虚妄荒诞、追求词藻华靡等倾向,王充强调“真”是“美”的基础,主张文章的内容必须真实,文学创作应劝善惩恶、有补世用,认为文章的内容和形式必须统一,反对徒有华丽之观而无切实内容的作品。王充十分注重独创精神,反对模拟因袭,批判了贵古贱今的文学观:“文有真伪,无有故新。才有浅深,无有古今”。这种文学观对后代的文艺理论家颇有启发。《论衡》是一部很好的政论体散文,深切著明,极富感染和说服力。刘熙载评其“独抒己见,思力绝人,虽时有激而近僻者,然不掩其卓诣”(《艺概》)。

☚ 班彪   班固 ☛

勤著《论衡》

☚ 愁作《宾戏》   勤著《论衡》 ☛

王充27~约97年wáng chōng

《本草纲目》序例第1卷引据古今经史百家书目(10)。人名。东汉哲学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曾师事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历任郡功曹、治中等官。一生尽力于反对宗教神秘主义和目的论,捍卫和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存在机械的命定论,认为个人的贵贱寿夭,国家的治乱安危,都受“时数”的支配。著有《论衡》。

王充

王充27-约96

东汉哲学家。字仲任。会稽上虞 (今属浙江) 人。出身卑微,幼好读书,曾师事史学家班彪。尝游洛阳旧书市,过目就能忆诵。博通众家之言,不守章句。曾任县掾功曹、州从事、治中等小官。因仕途不得意,退居闭门潜思,专心著述。自称“违儒家之说,合黄老之意”,认为“元气”是宇宙的本体,天地是元气的产物,“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对当时盛行的“灾异谴告”、“天降符瑞”、“天人感应”等谶纬神学、鬼神迷信等进行了猛烈挟击。在生死问题上,认为人生在元气中,死复归元气,“犹火之灭也”,“不能复为鬼明矣”。否定“生而知之”,认为知识得自见闻接触,成于思维。著有《论衡》,其中《问孔》《刺孟》等,指出孔孟言论“上下多相违”、“前后多相伐”。当时被认为异端,实是著名的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者。

☚ 习惯   王夫之 ☛
王充

王充

王充 (27—约97),中国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字仲任。会稽士虞 (今浙江省上虞县) 人,自幼好学,记忆过人。青年时到京师太学读书,受业于儒学大师斑彪。曾任过小官因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弃官回乡,居家教授,勤奋著述。王充的教育思想有:
❶教育主要是为国家培养既能 “知大圣之事”,又能 “晓细民” 之情的有用之才,“能精思著文。连结篇章者为鸿儒”,以鸿儒为理想,培养的目标。
❷十分注重教育对人的影响作用,提出凡是人只要经过教育,总能够 “反性治性”,“尽材成德”,他说: “人之学问,知能成就,就骨象玉石切磋琢磨也”。
❸认为人的性情、气质,也应该用礼和乐的教育来培养,礼和乐是教育必定之内容。
❹他肯定一切知识都来自后天的学习,否定了所谓 “生而知之” 的说法: “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知”。此外,他还在学习方法上,反对盲从,反对迷信书本,主张批判地学习。他认为教学过程中要依靠耳闻、眼见、口问、手做,直接接触客观事物,在此基础上,再开动脑筋,进行理性思考。在教学效果上,他注重 “效验”,强调以实际效果来检查知识的真伪。他还主张学以致用,主张学习要重视实践和练习。王充针对当时君权神授和经学神学化的正经思想展开斗争,他的这种批判精神和多年的教育实践,发展了唯物主义的教育理论。王充的一生著述很多,先后写有《讥俗节义》、《改务》、《养性》、《论衡》。但仅存有 《论衡》 一书。

☚ 汜胜之   张衡 ☛

王充

王充

王充 (27—约100),字仲任,会稽郡上虞 (今浙江上虞) 人。先祖居魏郡元城 (今河北大名),曾祖父王勇因军功受封于会稽阳亭,仅一年即被削去封爵,降为庶民,落户于会稽。祖、父辈以 “农桑为业”、“贾贩为事”。(《论衡·自纪》)其家族世代豪侠任气,伯父王蒙、父王诵 “勇势凌人,未复与豪家丁伯等法怨,举家徒处上虞”。王充6岁始读书,8岁进学馆,15岁左右赴洛阳入太学,做过著名学者班彪的学生。他为学不守章句,“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汉书·王充传》)中年在会稽做过下级官吏,因政见不合辞归乡里,59岁时应扬州刺吏董勤征召做过两年官吏,一生大部分时间以教书著述为业。晚年 “贫无一亩庇身,贱无斗石之秩”。(《论衡·自纪》)著作有 《讥俗节义》、《政务》、《论衡》 和 《养性》。现存 《论衡》 八十四篇,其余都已佚失。
王充生活于东汉光武帝至和帝时期(光武帝刘秀于公元25年即位,和帝刘肇于公元105年卒)。他出生那年,赤眉起义军刚被镇压下去,而他死后,才又揭开了东汉后期农民起义的序幕。因此,王充生活的时期,农民革命斗争处于低潮,东汉政权相对稳定。这时,在东汉王朝扶持下,豪族地主势力日益膨胀,最有权势的豪族形成累世不败的世族。王充出身 “细族孤门”,本人政治地位很低,在当时是受到鄙视的,连从事著述也遭到非难。这种处境使他产生了深沉的压抑感,发出不平的抗争。豪门贵族非难他,甚至嘲讽他是没有根基而突然出现的 “变”、“异”、“妖”、“怪”。
他生活的时代是迷信盛行的时代。他举起 “疾虚妄” 的旗帜奋力抗争。揭露经学和谶纬的虚妄,对儒家经书与诸子著作的关系提出一个非常大胆而新颖的看法:“书亦为本,经亦为末。” (《论衡·书解》)这里的 “书” 指诸子之书,“经” 即儒家的经书。王充认为诸子的著作中有真理,经书中也有谬误。这种看法不但否认了“独尊儒术” 的根据,也否定了经书为本、诸子为末的看法。他不但怀疑儒家的经书,也怀疑孔、孟。他承认有圣贤,但不承认圣贤所讲的都是真理。但须强调的是,王充是一个博通百家、独立思考、自有取舍标准的学者。他是汉代的无神论者,《论衡》 一书最突出的贡献是对神学迷信的批评。全书多数篇章都是批评神学迷信的。他认为天是没有意志的自然物体,不能有意识的创造万物和人类,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有自身的规律,鬼神观念是神学和迷信的基石。他反对神学迷信的理论武器是元气自然论。该理论强调了事物的客观性和规律性,但不能说明精神的本质,只好把精神现象归结为某种特殊物质,认为人的精神来源于 “精气” 或 “阳气”,他把善观恶念加于某种气,认为有所谓 “善气”、“恶气”、“仁之气”、“五常之气” 决定着人们的命运,从而陷入了命定论。在反对神学迷信和解释自然与社会现象的过程中,王充所运用的认识方法,其主要内容有:
❶ “任耳目以定情实”,运用耳目感官去了解事情的原委真相;
❷“引物事以验其行”,用实际事物检验言论的是非,用办事的效果检验行为的得失;
❸“揆端推类,原始见终,从闾巷论庙堂,由昭昭察冥冥”。主要是运用类比推论的逻辑方法,要求遵守矛盾律,不能上下相违,前后相伐;
❹ “贵其知识”,(《论衡·别通》)立论要以确切的科学知识为依据;
❺ “不学不成,不问不知”,通过学习、问疑获得新的认识;
❻ “事有不可知”,当实据不足,不能作判断时,不要强不知以为知;
❼注意分析 “虚妄” 的现象产生的根源。这些认识方法贯穿着一个基本精神,这就是实事求是。但他认识方法薄弱方面是理论概括不足。

☚ 西塞罗   王符 ☛
王充

王充公元27—约97

东汉著名思想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出身细族孤门。青年时期家贫无书,故游学洛阳,常到书肆“阅所卖书”。曾任州县官吏,因同权贵发生矛盾被迫去职。后居家教授,发奋著述。据《论衡·自纪篇》记载,他一生著有四部书,但至今尚行于世的仅有《论衡》一书。该书85篇,20余万字。他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批判充满唯心主义色彩的各种先验观念。公开指斥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是妄虚之说。大胆疑古,对历代诸家学说予以评论,肯定长处,批评不足。坚持进步的历史观,反对尊古卑今,提出 “汉盛于周”的观点,强调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性。同时,他认为人同自然万物一样,由物质的“元气”组成,人死以后,神形俱销,并不存在人体以外的所谓灵魂。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能提出这些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看法,是难能可贵的。

☚ 汉光武帝   班超 ☛

王充

王充27—约97

东汉哲学家。字仲任。会稽上虞 (今属浙江) 人。出身 “细门孤族”,少时受业太学。中年曾任县、州的“吏属”小官,晚年罢职家居著述。批判儒家学派,发展了道家的“元气”学说和“天道自然无为”的学说。认为“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物质元素。“天地,含气之自然也。” (《论衡·谈天》)认为人、物之生,是元气的凝结,死灭则复归元气,是一个自然发生过程。“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 《自然》) 批判当时流行的“灾异谴告”、“天降符瑞”等“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将直接的感觉经验作为认识的首要途径,主张“须任耳目定情实(《实知》),但又不受其局限,“不徒耳目,必开心意”(《薄葬》)。提出 “方物比类”的比较方法和“揆端推类,原始要终”( 《知实》),寻找事物因果联系的原则。提出 “效验”的范畴,作为检验认识的标准。“凡论事者,违实,不引效验,则虽甘义繁说,众不见信。”(《实知》)反对崇古非今,认为下世“饮井食粟”较之上世“饮血茹毛”,汉代较之周代,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有命定论的倾向,把安危兴衰、吉凶祸福、贫富贵贱等社会问题归于“天时”,“气”、“命”。王充的思想对后世唯物主义者有很大影响。著作有《论衡》。

☚ 董仲舒   葛洪 ☛

王充

王充

王充 (27—约97),中国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字仲任。会稽士虞 (今浙江省上虞县)人,自幼好学,记忆过人。青年时到京师太学读书,受业于儒学大师班彪。曾任过小官因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弃官回乡,居家教授,勤奋著述。王充的教育思想有:
(1)教育主要是为国家培养既能 “知大圣之事”,又能 “晓细民”之情的有用之才,“能精思著文。连结篇章者为鸿儒”,以鸿儒为理想,培养的目标。(2)十分注重教育对人的影响作用,提出凡是人只要经过教育,总能够 “反性治性”,“尽材成德”,他说: “人之学问,知能成就,就骨象玉石切磋琢磨也”。(3)认为人的性情、气质,也应该用礼和乐的教育来培养,礼和乐是教育必定之内容。(4)他肯定一切知识都来自后天的学习,否定了所谓 “生而知之”的说法: “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知”。此外,他还在学习方法上,反对盲从,反对迷信书本,主张批判地学习。他认为教学过程中要依靠耳闻、眼见、口问、手做,直接接触客观事物,在此基础上,再开动脑筋,进行理性思考。在教学效果上,他注重 “效验”,强调以实际效果来检查知识的真伪。他还主张学以致用,主张学习要重视实践和练习。王充针对当时君权神授和经学神学化的正经思想展开斗争,他的这种批判精神和多年的教育实践,发展了唯物主义的教育理论。王充的一生著述很多,先后写有 《讥俗节义》、《改务》、《养性》、《论衡》。但仅存有 《论衡》一书。

☚ 汜胜之   张衡 ☛

王充

王充27~约97

东汉哲学家、文学理论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出身“细族孤门”,后游洛阳太学,师事班彪。曾任县郡功曹、治中等职,后罢职家居,闭门著书。同郡友人上书举荐他,章帝特派公车征召,因病未行。所著今存《论衡》85篇。书中以唯物主义观点批判了“天人感应”及谶纬迷信。在文学观点方面,注重文章的教育功能和实用价值;重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反对模拟,强调独创;提倡语言浅显通俗,书面语与口语相统一。后人评《论衡》“独抒己见,思力绝人”,文章充实,有针对性,语言浅近易懂,逆当时“华而不实,伪而不真”的文风而别树一帜。

☚ 扬雄   班固 ☛

王充27~about97Wang Chong

philosopher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Works: Doubting the Ancient,Authoritative Expositions,etc.

王充27—约97

东汉思想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出身“细族孤门”。年青时受业太学,师事班彪,勤奋好学,博通九流百家之言。历任郡功曹、州治中等职,因与权贵不合,几次辞官,生活穷困,一生潦倒,大部分时间以教书著述为业。为学不守章句,敢于否定经学的独尊地位。认为经书中有谬误,诸子著作中也包含着真理,率先对经书为本,诸子为末的传统观念提出异议。反对美化儒家圣贤,主张学问之道贵在“得实”,强调“尚有不晓解之问,追难孔子何伤于义;诚有传圣业之知,伐孔子之说何逆于理”,以“问孔”、“刺孟”的求索态度,对孔孟的言论进行质疑。赞同儒家的养德、用贤和礼义思想,以及“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观念。吸取道家的“天道自然”学说,但摒弃其“避世离俗,清身洁行”,而不“忧世济民于难”的人生哲学。对法家狭隘的功利主义和墨家的“天志”、“明鬼”等也都各有辨正。以宣传无神论,否定谶纬迷信为其学术宗旨,评论的对象涉及儒、道、名、法、墨、阴阳六家,评论的著作包括《五经》、《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吕氏春秋》、《淮南子》、《春秋繁露》、《白虎通》和纬书、《史记》、《列士传》、《说苑》等多种。吸取盖天说、浑天说以宇宙为体、宣夜说以宇宙为气的两种宇宙学说,认为元气是构成天地的物质实体,坚信天为体则与地同,与金石同;天为气则与云烟同,都是无意志的自然。万物和人类产生于天地之间,是天地施气的结果;而这种产生过程,是一种纯粹的自然现象,故称“天之行也,施气自然也;施气则物自生,非故施气以成物也”,以“自然”、“自生”排除天的目的论。指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有自身的规律,“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能随行应人”,所谓的符命、祥瑞,不过是与社会事件的偶然巧合,“文王当兴,赤雀适来,鱼跃鸟飞,武王偶见,非天使雀至白鱼来也。”谴告说是仿照人事编造的,它的流行,在于“末世衰微,上下相非,灾异时至,则造谴告之言矣。”以“人,物也;物,亦物也。虽贵为王侯,性不异于物”的命题,认定君主同常人一样,并无神异之处,“君权神授”的说教,属于虚构。依据前人的“烛火喻形神”,阐述精神对物质的依赖关系,抨击有鬼论。指出,“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也没有脱离形体而独存的精神现象;人死,血脉竭,精气灭,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重申生命只是气的一种暂时状态,生命结束后生命所特有的知觉也随之消失。把畏惧和存想看作是鬼神观念产生的根源之一。揭露因迷信鬼神而风靡的厚葬习俗,使人们“破家尽业,以充死棺;杀人以殉葬,以快生意”,以及重卜筮、多禁忌等危害。列举事实说明神仙方术、相宅、风水、择日、雩祭等的不验,宣称辟谷不食违反生理常识,阴阳之气不能饱人,何能令人不死;草木无欲而寿命短于人,可见寡欲不能永生,认为“有血脉之类,无有不生,生无不死。”主张学而知之,否认生而知之,重视感性经验,反复讲述“须任耳目以定情实”,又重视“心意”,即思维的作用,批评墨家“不以心而原物,苟信闻见”的片面性。提出“效验”为检验知识可靠性的标准,针对当时流传雷为天怒的迷信,用五种事实和实验,证明雷鸣电闪是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由“太阳之激气”与云雨一类阴气“分争激射”而引起,以“正月阳动,故正月始雷;五月阳盛,故五月雷迅;秋冬阳衰,故秋冬雷潜”的雷电发生的季节性,驳斥所谓“夏秋之雷为天大怒,正月之雷为天小怒”的无稽之谈。针对所谓土龙致雨的迷信,通过实地观察说明雨不是天上固有的,而是由地气上蒸,遇冷“冻凝”而成。先是“云气发于丘山”,而后“初出为云,云繁为雨”,科学地解释了降雨的机制,指明云、雾、露、霜、雨、雪等,只是气中的水在不同气温条件下的不同表现形式。针对潮汐现象是鬼神驱使而生的迷信,第一次把潮汐涨落与月亮盈亏相联系,说明“潮之兴也,与月盛衰、大小、满损不齐同”,并注意到河道“殆小浅狭,水激沸起”是涌潮产生的一个原因。针对伪书俗文的泛滥,用十四个历史问题,三十个经学问题,六个法律问题,非难今文经学家,证明治经的儒生解说失实,谬误多出,经不起历史的检验。以“汉高于周”的历史进化论,力辨“好信师而事古”的风气,以汉代的国土远大于三代,汉代的文化远高于三代,汉代的农业远胜于三代,指出崇古非今言论是美化古代的落后状况,菲薄后世的社会文明。观察到社会经济生活对国家治乱的影响,以“谷足食多”为“平安之基”。认为人性有善有恶,善恶虽同人的先天素质(气禀)有关,但主要决定于温饱饥寒,赞同管子“仓廩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见解,强调人的物质状况对道德水准的制约作用,摒弃“天人感应”和先验的道德观。抨击福善祸淫的神学说教,认为国家的治乱安危在于年成的丰欠,个人的贵贱寿夭在于命运的安排,其间没有“鬼助神辅”,也同人的操行无关,如“春夏囚死,秋冬旺相,非能为之也;日朝出而暮入,非求之也”,夸大“期”、“时”、“数”、“命”等必然因素在人类生活中的支配作用,引导人不信鬼神,“幽居俟时”,等待“幸偶”的降临。肯定“知类”、“推类”的作用,重视人所具有的“能推类以见方来”、“温故而知新”的能力,宣称学问家所以能预知祸福是靠“推类”,一般人预测未来也是靠“推类”,不善作“推类”的人,就像“目盲耳聋鼻癕”一样,无法“知一通二,达左见右”。必将陷入“蔽惑暗昧”。提出“推类”所应遵守的原则: 类概念上不同种类的事物,不能作异类比附,互为说明;类比中的前提与结论之间不能“首尾相违”,自相矛盾;论对双方不能“失之所对”,转移论题;语言文字不能模棱两可,含糊不清,发展了古代逻辑理论。其著作在《后汉书·本传》仅记载《论衡》和《养性书》。《论衡·自纪》则说有《讥俗》、《政务》、《论衡》、《养性》等4书。流传至今的有《论衡》84篇。另著有《周易王氏义》,已佚。明归有光《诸子汇函》、清王仁俊《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都有其著作的辑本。由于王充在经学衰微、无神论和黄老思想重新复苏的环境中,以“气”一元论批评谶纬神学,兼融诸子百家,公开评论儒学的是非,把理论创造和对现实的怀疑相结合,故被统治思想视为异端,长期遭受歧视,直到清乾隆还称其“怨天尤人,诬及圣贤”,《四库全书》把他列入“杂家”。但进步的思想家却继承他的学术传说,东汉的蔡邕、三朗就是《论衡》的最早传播者,西晋谢尧卿以王充“一代英伟,汉兴以来,未有充比。”(《北堂书钞》卷一百引《抱朴子》)明末王夫之一再称道其思想“得理”。清熊伯龙《无何集》本名即为《论衡精选》。近代章炳麟更以其为汉代一人,“汉得一人焉,足以振耻。”(《检论·学变》)

王充27—97

东汉杰出哲学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出身“细族孤门”。少游洛阳太学,曾师事大儒班彪。历任州县小官,后罢职家居,从事著述。一生在反宗教神秘主义和目的论斗争中有所贡献。著作今存《论衡》。

王充27—约99

东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出身细族孤门。年轻时受业太学,师事班彪,常在洛阳书店中读书,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历任郡功曹、州从事及治中, 自免还家,教授生徒,潜心著述,著《论衡》八十五篇,二十余万言。又著《养性书》十六篇。反对当时猖獗流行的谶纬迷信思想及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认为天没有意志和目的,天地不过是物质实体,天地运行散发出“气”, 阴阳两“气”相合,万物生成。灾异不过是自然现象,并非天的“谴告”。所谓“谴告之言”只是衰乱时代的产物,是以人道来比拟天道制造出来的。反对鬼神迷信,指出精神依存于形体,人死决不会变鬼。批评生而知之的观点,认为耳目闻见是形成知识的基础,亦应依靠间接的经验,因而强调学和问的意义。在历史观上,虽然反对今不如古的观点,却受宿命论的束缚,把国家的治乱安危说成受“时数”的支配,甚至提出“命禄”、“骨相”决定人的贵贱寿夭等说法。

王充

王充27—约97

东汉哲学家、思想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幼年即好读书,8岁出入书馆,后到京师洛阳。一生主要是学习、教授和著述。主张“唯实事,重效验”。心理学思想主要有: (1) 主张“形存神存、形朽神亡”的形神观和“如无闻见则无所状”的心物观。(2) 描述了感知规律,验证了太阳错觉。(3) 重视思维的作用,主张把“心意论”和“耳目论”结合起来。(4) 论述了情感和智力等问题,论述了情感的两极性和感染性,以及情感对认知的促进作用,认为“情可知”,主张“礼情相应”。主要著作有《论衡》。

☚ 桓谭   刘劭 ☛
0000152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7:3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