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学理论
一译“形上理论”。刘若愚说,玄学理论认为文学是宇宙原理的表现。在中国,宇宙原理一般称作“道”,它是万物唯一的本源,又是一切存在所组成的整体。(译作“形上理论”便是取“形而上者谓之道”之意)。道家的“自然之道”与儒家的“人生之道”是一致的,只是侧重点不同。
玄学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易传》,其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论述以及其他有关的解说,不仅以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作类比,而且赋予“文”这个词以种种意义:“斑纹”、“图型”、“文饰”、“文化”、“学问”“写作”和“文学”。这给评论文化、文饰或写作转为评论文学提供了可能。《乐记》也许是玄学理论的另一个源头。由于在古代中国音乐与诗歌的关系密切,它的“乐者,天地之和也”即音乐反映宇宙之和谐的观点,很容易影响诗歌的概念。两汉魏晋时阮瑀、挚虞、陆机等人,仍在宇宙哲理的框架之内讨论“文”的功用。刘勰的《文心雕龙》问世后,玄学理论臻于全盛。刘勰关于“文之为德也,大矣”、“有心之器,其无文欤”、“人文之气,肇自太极”以及“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的论述,将“文”的几种概念合并成“文学为宇宙原理的表现和文饰之言的组合”这一概念。而他所说的“道、”“圣”、“文”三者的关系,也构成了一个循环体系。尽管他的论述里有审美理论的成分,但基本上属于玄学理论。萧统、萧纲兄弟也持类似的观点。此外,老庄以直觉关注自然并与道合一的思想,也被文学批评家用来指导写作。陆机、司空图、苏东坡等人就承袭了这一思想。后来,玄学传统衍生出许多支脉,如主张以古代文学作为直觉关注对象的拟古主义 (黄庭坚首开其端,严羽倾向性较为明晰),注重情景——内在体验与外在世界——合一的谢榛、王夫之,提倡“神韵”的王士祯以及桐城派古文家 〈姚鼐从玄学理论引出了文学有阳刚、阴柔之美的审美理论)。(参见刘若愚的《中国文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