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猫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猫论māolùn〈名〉指邓小平同志20世纪60年代初期提出的“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理论,是调整国民经济时关于发展生产、以生产力标准代替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标准的一种形象说法。 猫论 猫论māolùn人们称邓小平的“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论。1962年,在讨论包产到户问题时,邓小平明确地表示支持,认为哪种生产形式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当时他引用了这一民间谚语。因通俗易懂,明白晓畅,被说成有名的“猫论”。 相关链接 “文化大革命”中,该“猫论”成了“四人帮”批判邓小平的罪状之一。 ☚ 猫儿腻 毛带 ☛ 猫论 “猫论”“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 (《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323页)这一形象而富于哲理的比喻,本来只是四川的一句民间谚语,却成了邓小平生产力标准理论的最初形式。在1961年召开的一次党的会议上,邓小平把 “猫论” 作为在农业政策中要贯彻的一个口号公开提了出来,主要是针对 “大跃进” 和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中出现的 “浮夸风” 而提出来的。1962年夏天,他又公开承认我们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商品。他指出,农村,我们也可以允许小商品生产。邓小平讲 “猫论” 的时候是具体的,有针对性的。他认为: “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生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 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 (《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323页)他声明,这只是初步意见,可能不算数,中央准备在8月会议上研究一下。“猫论” 虽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邓小平生产力标准理论,但是 “猫论”揭示了对社会主义农业发展选择的生产组织形式,不能就生产关系的公有化程度来比较其优势; 而要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作为检验我们政策是否正确,工作好坏的标准; 猫的颜色只是一种外在的非本质的东西,它并不能决定猫的本质,决定猫本质的只能是能否抓老鼠和抓老鼠的多少。这正是邓小平生产力标准理论的初衷。 ☚ 生产力是检验一切工作的标准 经济建设中心论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