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护理
猩红热是由能产生红疹毒素的A组乙类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2~10岁儿童发病率最高,冬、春二季较为多见。临床特征为突发高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的皮肤脱屑。少数患儿由于变态反应而引起心肾并发症。
患儿按呼吸道隔离规则进行隔离。治疗前采送鼻咽部脓性分泌物培养溶血性链球菌。发热出疹时卧床休息。注意出疹情况,一般自颈、胸、背上部开始,以后蔓延至上肢及躯干,最后至下肢。高热时,头部、颈部或枕骨处放置冰袋,也可按医嘱服用解热药。多饮水,给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中毒症状严重或高热失水时,须补充液体,以纠正水和电解质的平衡失调,促进毒素排泄。输液不可过快,因重症者的心肌也可受累。应注意患儿的精神状态,有无胸闷等不适。对烦躁不安或有谵妄、抽搐者,应有专人护理,以保安全。溶血性链球菌主要侵入上呼吸道粘膜,故应注意口、鼻、咽的清洁。成人与较大患儿可用朵贝尔溶液或温盐水在进食前后含漱,幼儿可用生理盐水清洗。口唇涂液状石蜡,以防干裂。注意皮肤清洁,勤换衣裤。在出疹期,可用温热水清洗皮肤,暂停使用肥皂,以免刺激。有痒感者可用75%酒精涂擦皮肤。落屑脱皮时,皮肤半脱落处,可用剪刀修去,不可强行剥离,以免继发感染。还可涂油保护皮肤。
部分病例因红疹毒素使肾小球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可并发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多在猩红热起病后第3周发生,故自第二周末开始至第四周末每周检查小便一次,以便早期发现肾炎,早期治疗。患儿需卧床休息,饮食应适当控制盐分,早期勿给蛋白质过高的食物。注意小便量,观察是否发生血尿,并定时为患儿测量血压。发生中毒性心肌炎,心内膜炎等并发症时,患儿应绝对卧床休息,按病情不同予以相应的治疗与护理。
由于抗生素的疗效较好,近年来,普通型猩红热在所属地段保健医务人员的密切观察和指导下,多在家中进行治疗和护理。青霉素为治疗猩红热的特效药,患儿必须皮试阴性并已肌注一针而无过敏反应者,根据医生的诊断证明,才可在家中继续注射。
猩红热的预防: 对确诊的患儿及疑诊患者应隔离至用适当治疗7天方可解除隔离。病室用具及患儿使用的床、桌、椅等可用洗消净喷洒、擦拭,通风后再供他人使用。有密切接触史者,不须检疫,但应留检7日。出现猩红热症状时,应予隔离与治疗。如疫情严重,或已有疾病的小儿密切接触患者时,每日多次用温盐水含漱,或含服杜灭芬片或含碘喉片,或遵医嘱给予其他药物预防。集体儿童机构的保教人员,如为溶血性链球菌的带菌者,需经10天青霉素治疗,咽拭培养3次阴性后,再返回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