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独龙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独龙族Dulongzu中国56个民族之一。人口5825人(1990)。主要聚居在中国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怒族自治县的独龙河两岸和贡山县北部的怒江两岸。独龙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与贡山怒语基本相通。独龙族无本民族文字。独龙族传统体育项目有射弩、溜索、爬山、网石、拉姆、滑草、独龙族跳高、赛跑、掰手腕和狩猎等。 独龙族dúlóngz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 独龙族dúlóngzú〈名〉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云南。 独龙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1990年人口有5,816人。居住在云南省西北部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独龙河两岸。独龙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无本民族文字。曾相信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物。主要从事农业,兼从事采集、渔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还停留在父系家族公社解体阶段,生产水平很低。以“刀耕火种”的农业为主,采集和渔猎仍占一定比重,没有商品交换,人民生活十分贫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在其主要聚居地建立了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族人民获得了民族平等的权利,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都有较大发展。 独龙族自称“独龙”、“迪麻”,史称“撬”、“俅”、“俅人”、“俅子”等。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人口5816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独龙河两岸,少数散居于贡山县北部的怒江两岸。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过去多靠刻木结绳记事、传递信息。独龙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与贡山怒语基本相通。由于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条件恶劣,交通闭塞,所以社会发展较为迟缓,生产力水平低下,解放前后仍保留着浓厚的原始公社制残余。经济以刀耕火种的粗放农业为主,采集和狩猎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主食玉米、荞麦,喜欢饮水酒、吃烤肉、喝茶、抽旱烟。服饰简单,过去多用一块或两块麻布披裹全身,日为衣,夜作被,妇女喜欢文面。住房多为木房或竹房,矮小简陋。唯一的节日是过年,多在腊月举行,过去无固定时间,节日的长短也视食物的多少而定。普遍信奉原始宗教,相信万物有灵。 独龙族自称“独龙”,汉族旧时称“俅人”、“俅子”、“曲人”, 傈傈族称“俅帕”,藏族称“洛”、“曲洛”。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独龙江畔。4,682人(1982年)。为独龙江两岸的古老居民。元时始见于记载,当时称“撬”。其地唐宋时属南诏、大理政权管辖,元明清属丽江纳西族木氏土司辖地, 清初改流后为维西纳西族康普土干总、叶枝土千总管辖,后又受察瓦隆藏族土干总、菖莆桶(今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喇嘛寺管辖。国民党统治时期设行政公署。后改为设治局。长期以来受康普土干总、察瓦隆藏族土千总及菖蒲桶喇嘛寺征派掠夺, 曾多次与怒、傈僳、藏等族人民联合进行反抗, 并与入侵的帝国主义者进行英勇斗争。1907年在贡山白哈罗事件中参加反帝斗争。1932年掀起反抗察瓦隆藏族土司的斗争,坚持达三年之久。解放前社会尚处于原始父系家族公社解体阶段。耕地大部分未固定, 土地有家族公有、几户伙有和个体私有三种占有关系。操独龙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无文字。有纯朴、独特的口头文学, 人民能歌善舞。多信仰万物有灵。实行氏族外婚制,过去男子只固定与舅方家族联姻,从而形成较固定的婚姻集团。一夫一妻制已确立,妻姐妹婚仍较普遍。女子有纹面习俗。经济以山地农业为主,耕作技术粗放。解放后与怒族联合成立了一个自治县。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改造山区, 开掘水渠, 增加水田面积。兴办学校, 已有85%适龄儿童入学。在悬岩陡壁上修筑驿道,在独龙江上架设铁索吊桥。社会面貌已发生巨大变化。 独龙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西北部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怒江流域的河谷地带。人口为7426人(2000),其中男3649人,女3777人。受教育程度:研究生8人,大学本科33人,大学专科117人,中专284人,高中256人,初中1298人,小学2946人,扫盲班103人,未上过学1676人。分布的行业:农、林、牧、渔业2165人,采掘业2人,制造业9人,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4人,建筑业3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9人,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34人,金融、保险业1人,社会服务业6人,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12人,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29人,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33人。从事的职业: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21人,专业技术人员50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12人,商业、服务业人员41人,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2163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20人。独龙族在汉文史籍中曾被称作“俅人”。1949年以后,根据本民族自称“独龙”,定名为独龙族。独龙族有自己的语言,独龙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无本民族文字。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玉米、荞麦、豆类等3大类为主。人死后,绝大多数实行土葬,少数恶病死亡者实行火葬或水葬。 独龙族 独龙族独龙族人口约为6000人。聚居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流域的河谷地带。使用独龙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没有本民族文字。独龙族人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物、信鬼。 ☚ 德昂族 哈尼族 ☛ 独龙族 075 独龙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旧称俅人。人口为5816人(1990年)。主要分布在云南怒江贡山独龙族自治县独龙江流域的河谷地带。使用独龙语,无文字。为独龙江两岸的古老居民。元时始见于记载,当时称撬。长期以来先后隶属于康普土千总、察瓦隆藏族土千总及菖蒲桶喇嘛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尚处于原始父系家族公社解体阶段。实行氏族外婚制,女子有纹面习俗。多信仰万物有灵。 ☚ 塔塔尔族 鄂伦春族 ☛ 独龙族中国少数民族。聚居云南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流域河谷地带。人口4682人(1982年)。独龙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无文字。明清时称“俅”。以刀耕火种农业为主,崇拜自然神。过去男女衣着极简单,披头散发。少女“文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处于原始公社阶段,建国后,大力发展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独龙族 独龙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怒江傈傈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独龙江畔。人口为4,682人 (1982年)。为独龙江两岸的古老居民。解放前社会尚处于原始父系家族公社解体阶段。耕地大部分未固定,土地有家族公有、几户伙有和个体私有三种占有关系。操独龙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无文字。相信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物,信鬼。实行氏族外婚制,过去男子只固定与舅方家族联姻,从而形成较固定的婚姻集团。实行一夫一妻制,妻姐妹婚仍较普遍。女子有纹面习俗。经济以山地农业为主,耕作技术粗放。解放后与怒族联合成立了1个自治县。近年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较快,85%适龄儿童入学。在悬岩陡壁上修筑驿道,在独龙江上架设铁索吊桥,社会面貌已发生巨大变化。 ☚ 钦族 科米族 ☛ 独龙族du long zuDulong nationality 独龙族自称“独龙”。文献旧称“俅夷”、“俅子”、“俅人”、“曲夷”、“曲人”等。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人口5816人(1990)。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西部独龙河畔。相传其祖先很早便从怒江迁至此地,唐宋时为南诏、大理辖地,元、明、清时期隶丽江纳西族木氏土司。清中叶曾将独龙河与怒江各分两段,同受丽江木氏土知府所属的康普土千总和叶枝土千总管辖,后康普土千总把独龙河上游地区转赠给西藏喇嘛寺,通过察瓦隆藏族土千总向独龙族索贡。民国时属菖浦桶行政委员公署统辖,后改贡山设治局。由于长期受封建土司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生产、生活水平极低,到解放前夕还停留在原始父系家族公社的解体阶段。每个家族都有固定的区域,多以山岭或溪流为界,有家族公有的耕地、山林、猎场和捕鱼口。20世纪初还普遍存在同一祖先的三四代后裔及其配偶组成的原始共产制大家庭,共同占有生产资料,集体劳动,主妇按人平均分食。主要从事刀耕火种,耕作技术粗放,产量低,采集渔猎在经济生活中有相当比重。交换是通过走访以相互馈赠的原始方式进行。解放前二三十年因铁器使用增多,大量出现几户伙耕及个体家庭私耕,促使家族公社走向解体。实行氏族外婚,有固定的通婚集团,以一夫一妻制为主,但解放前仍盛行妻姊妹婚和转房制,故有一夫多妻现象。没有本民族文字,过去以木刻、结绳记事,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因生产力低下,无力战胜自然灾害,相信万物有灵,盛行自然崇拜。过去妇女还有纹面的习俗。新中国成立后,在人民政府的关怀和帮助下,修路架桥,兴修水利,开垦农田,兴办医院、学校,使独龙河地区的落后面貌不断发生变化。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