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狂犬病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狂犬病kuángquǎnbìng

急性传染病,由狂犬病毒引起。症状是恶心、流涎、怕水、全身抽搐、精神失常等,多很快死亡。也说恐水病。

狂犬病kuáng quǎn bìng

急性传染病,病原体是狂犬病毒,常见于狗,人也能传染。也称恐水病。1886—1890年,洪士提反翻译的《万国药方》(卷二)中,有关狂犬病有几个名称,如“狂犬疯”、“犬咬疯”、“疯狗噬毒”、“怕水疯”等。“狂犬病”这词的出现较晚,如1904年王景禧《日游笔记》:“校内附属病室未及往观,至狂犬病治疗室,即犬啮伤病也。凡被伤者,治疗一不如法,便致不救。”1931年《英汉对照百科名汇》:“Rabies,狂犬病。”

狂犬病

病名。狂犬病又名恐水症,系被疯狗等咬伤,疯毒入血攻心,致人发狂,引动肝风所致,俗称疯狗病。其临床表现为极度兴奋,恐惧异常,恐水,怕风,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预后凶险,病死率几为百分之百,罕见有抢救成活者。治疗获效的关键是及时合理注射狂犬病疫苗和抗毒血清。参见狂犬啮人条。

狂犬病

狂犬病

狂犬病毒引起的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人主要通过病兽咬伤受染(病犬、病猫、病狼)。病人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但因其唾液中也含有少量病毒,也应隔离。人受染后是否发病与咬伤部位(头、颈、手部,发病较多)、伤势(大而深的创伤发病较多)及局部情况等有关。症状表现:潜伏期10天至1年以上。一般为20—90天。初期,主要表现为局部感觉异常,伤口附近麻木,四肢有蚁走感等。全身症状有低热、乏力、头痛、烦躁等。进入兴奋期,最典型的症状为恐水,饮水、闻流水声,甚至谈到饮水都可诱发严重的咽肌痉挛,渴极而惧饮,饮亦无法下咽。其他如风、声等亦可引起咽肌痉挛。此期神志大多清晰。转入麻痹期,患者痉挛停止发作,出现肢体瘫痪,常因呼吸和循环衰竭而迅速死亡。整个病程平均4日,超过10日者极少见。预防措施:捕杀野犬,家犬登记和接种疫苗等。发现狂犬、狂猫立即击毙。人被可疑狂犬病动物和野兽咬伤后,伤口应及时用20%肥皂水或0.1%新洁而灭(或其他季胺类药物)彻底清洁。因肥皂水可中和季胺类,两者不可合用。冲洗后,伤口涂以75%酒精或2%—3%碘酒。在咬人动物未能排除狂犬病之前或咬人动物已无法观察时,病人应注射狂犬病疫苗。除被咬伤外,凡被可疑狂犬病动物吮舔过皮肤、粘膜,被抓伤等也应接种疫苗。

☚ 流行性乙型脑炎   钩端螺旋体病 ☛

狂犬病rabies

俗称恐水症,疯狗病。一种由狂犬病毒引起的急性接触传染性人兽共患病。以神经兴奋和意识障碍,继之由局部或全身麻痹而死亡为特征。人和各种家畜对狂犬病都有易感性,尤以犬科动物(犬、狐和狼等)常成为人畜狂犬病的传染源和病源的贮存宿主。人畜多由患病动物咬伤后感染。在北美洲的西印度群岛和中南美洲各地发现蝙蝠(食虫蝙蝠、吸血蝙蝠和食果蝙蝠)的唾液腺带狂犬病病毒,并可通过咬伤或气溶胶传染给人和动物。有些动物可长期通过唾液腺排毒,成为人畜传染源。呈世界性分布。免疫接种是主要预防措施。特别应注意家犬的免疫接种和消灭野犬。野生动物散布药饵口服免疫。病人除对症治疗外,可注射免疫血清。

狂犬病

由弹状病毒科狂犬病病毒引起的疾病,又称疯狗病。潜伏期2~8周。患此病的犬类最多,约占病畜的90%。感染方式有咬伤和非咬伤2种、非感染性有呼吸道、消化道和胎盘3种方式。本病无特效药物,被患病动物咬伤后应尽快接种疫苗,患病家畜应尽早捕杀。

狂犬病

狂犬病kuangquanbing

又称恐水病。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人多因被病犬等咬伤、抓伤或舌舐而感染。狂犬病病毒为核糖核酸型的弹状病毒。对热、乙醚和紫外线敏感,在日光照射和干燥状态下迅速死亡。人患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为病犬,其次为病猫和病狼等。狂犬病毒主要通过病犬咬伤、抓伤人体皮肤和粘膜或病犬唾液污染原有伤口而侵入人体。人被病犬咬伤后,如未进行预防接种,发病率为15~60%。本病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但以农村为多。全年均可发病,潜伏期10日至1年以上,多为20~90日。临床主要表现为兴奋狂燥、恐水怕风、咽肌痉挛、全身瘫痪。人发病后一般在3~6日内死于循环或呼吸衰竭。病死率近100%。本病发病后病情严重,治疗效果不佳。故凡被可疑动物咬伤者要及时处理伤口,杀灭感染伤口的病毒是最有效的防治措施之一。被咬伤口可用拔火罐排毒,并用大量20%肥皂水冲洗,还要严密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及咬人动物的情况,一旦确认是被狂犬或其它病畜咬伤、抓伤,应立即接种狂犬病疫苗。预防狂犬病首先要管理传染源,消灭野犬,严格管理家犬,有可能要对家犬进行预防接种。狂犬、狂猫应立即灭杀,处死后焚毁或深埋。其次,在狂犬病的发病地区,禁止玩狗、猫等动物。如不慎被狗、猫或病畜咬伤,应及早进行预防接种。

☚ 流行性出血热   黑热病 ☛
狂犬病

狂犬病kuangquanbing

狂犬病毒引起的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人主要通过病兽咬伤受染 (病犬、病猫、病狼)。病人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但因其唾液中也含有少量病毒,也应隔离。人受染后是否发病与咬伤部位 (头、颈、手部,发病较多)、伤势 (大而深的创伤发病较多)及局部情况等有关。症状表现:潜伏期10天至1年以上。一般为20~90天。初期,主要表现为局部感觉异常,伤口附近麻木,四肢有蚁走感等。全身症状有低热、乏力、头痛、烦躁等。进入兴奋期,最典型的症状为恐水:饮水、闻流水声,甚至谈到饮水都可诱发严重咽肌痉挛,渴极而惧饮,饮亦无法下咽。其他如风、声等亦可引起咽肌痉挛。此期神志大多清晰。转入麻痹期,患者痉挛停止发作,出现肢体瘫痪,常因呼吸和循环衰竭而迅速死亡。整个病程平均4日,超过10日者极少见。预防措施:捕杀野犬,家犬登记、接种疫苗等。发现狂犬、狂猫立即击毙。人被可疑狂犬病动物和野兽咬伤后,伤口应及时用20%肥皂水或0.1%新洁而灭(或其他季胺类药物)彻底清洁。因肥皂水可中和季胺类,两者不可合用。冲洗后,伤口涂以75%酒精或2~3%碘酒。在咬人动物未能排除狂犬病之前或咬人动物已无法观察时,病人应注射狂犬病疫苗。除被咬伤外,凡被可疑狂犬病动物吮舔过皮肤、粘膜、被抓伤等也应接种疫苗。〔附〕犬狂病:潜伏期2~6周。犬发病后,两眼直视,狂跑乱咬,吞咽困难,吠声嘶哑,垂尾流涎,行动蹒跚,进而瘫痪、死去。总病程2~8日。

☚ 破伤风   钩端螺旋体病 ☛

狂犬病rabies

又叫恐水病,系由狂犬病毒而引起的一种神经系统的传染病。本病由狂犬等动物咬(抓)伤后,其唾液(含有大量病毒)进入伤口,病毒沿神经侵入脑,引起脑与脊髓弥漫性的充血、水肿、炎症细胞渗出、血管周围单核细胞浸润及神经细胞不同程度变性等。临床表现,潜伏期长短不一,多数在3个月之内,发病时伤口再次疼痛、发痒等;可有头痛、烦躁不安、情绪低沉、恐惧、失眠、厌食、饮食困难等。之后出现反射性咽喉痉挛,呼吸困难,逐渐恐水、怕风、畏光。几日后体温可达39~40℃,进入麻痹期而死亡。健康人或被狂犬咬伤后尽早接种狂犬病毒疫苗,可预防本病发生。治疗:单人房间,特殊护理,避免一切声、光、风等刺激;用药物解除病人高度兴奋状态,维持心率、血压、呼吸功能;必要时给脱水剂降低脑水肿;静脉补充营养及液体等。

狂犬病

又称“恐水病”,俗称“疯狗病”。人畜共患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病原为狂犬病病毒。犬、人、家畜、家禽都易感染。野犬、狐、狼等是本病的主要传播者。病犬体中以中枢神经系统和唾液中含毒最高。多数由咬伤传染。潜伏期一般为2—8周。临床特征是呈现极度神经兴奋而致狂暴和意识丧失,继之局部或全身麻痹而死,发病后治疗无效。预防:消灭野狗,及早扑杀病畜。被咬伤人畜应立即彻底处理伤口,迅速用狂犬病疫苗进行紧急预防注射,可防止发病。参见“医药卫生”中的“狂犬病”。


狂犬病

又称“恐水症”。狂犬病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人被狂犬咬伤而患病。主要表现有兴奋不安、恐怖感尤其恐水、咽肌痉挛、瘫痪、因呼吸和循环衰竭而死亡。病死率极高。无特效疗法。受伤后应立即用20%肥皂水彻底清洗伤口,接种狂犬病疫苗及注射免疫血清。杀灭病犬是预防的关键。参见“农业”中的“狂犬病”。

狂犬病rabies

亦称恐水病。为狂犬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人主要被狂犬等病兽咬伤受染。临床表现有感觉异常、发热、烦躁、恐惧、恐水、咽肌痉挛、全身抽搐、精神症状、进行性瘫痪等。应对症治疗及保持安静。预后差,几乎全部死亡。预防应消灭狂犬,家犬接种疫苗。人被可疑狂犬病动物咬伤后,应接种狂犬病毒疫苗。

狂犬病

狂犬病

又称“恐水症”,在湖南流行已久。50年代,在湘潭、郴州、零陵等地发生少数病例。70年代起,城乡居民养狗之风日盛,以致各地犬类伤人事件时有发生,其中有的被伤者发生狂犬病而丧生。到80年代初,省内除花垣、通道县外,各县、市均有病例报告,病死率居各种传染病之首。对被狂犬咬伤者,主要是及时处理好伤口和全程足量注射狂犬疫苗以防止发病。1981年起,省内先后开展家犬免疫。确定宁乡、浏阳等22个县和长沙、株洲等6个市为1986~1987年度家犬免疫重点县、市,并在另20个非重点县也开展此项工作,对368万只家犬实行免疫,还捕杀10万余只未予免疫的家犬。此后,坚持数年。1990年又在21个县、市施行家犬免疫38万只,使全省狂犬病发病率由1985年的1.09/10万下降至1994年的0.05/10万。

☚ 百日咳   细菌性痢疾 ☛
狂犬病

狂犬病

狂犬病为狂犬病病毒引起的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所有温血动物均可受染。人主要通过病兽咬伤受染。临床表现为脑脊髓炎,主要有兴奋、恐水、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症状,亦称恐水病。本病病死率极高,一旦发病,几全部死亡。
病原学 狂犬病病毒为RNA型弹状病毒,一端钝圆,一端扁平,形如子弹,75~80×180nm。内层为核衣壳,外层为包膜。核衣壳由核蛋白组成,其诱生的抗体无保护作用。包膜上覆盖有钉状突起,由糖蛋白组成,这种糖蛋白能使病毒吸附于细胞表面,并能诱生有保护作用的中和抗体。
病毒可在鸡胚、鸭胚、乳鼠脑以及多种组织培养中生长。从自然感染的人和动物分离出来的病毒称为自然病毒或街毒,街毒通过多次兔脑后成为固定毒。街毒脑内接种时潜伏期长,能在唾液腺中繁殖,各种接种途径均可致病,对人的致病力强;固定毒脑内接种时潜伏期短,在唾液腺中不繁殖,仅能使动物发病,对人的致病力弱,但仍保持抗原性,故可用以制备疫苗。病毒易被日光、紫外线、甲醛、升汞、强酸、强碱及季胺类所灭活,56℃30分钟或100℃2分钟亦可杀灭。但感染组织在4℃和0℃以下可分别保持活力数周和数年。甘油能保护感染组织的感染力,如将组织置于50%中性甘油盐水中可以保存。
以前认为狂犬病病毒只有一种,1956年以后发现了4种与狂犬病病毒在血清学及形态学上均近似的病毒:
❶Lagos蝙蝠病毒;
❷尼日利亚马病毒;
❸Mokola病毒;
❹Duvenhoge病毒。后两者均可引起人类感染。1972年国际会议将前三者连同狂犬病病毒均归于弹状病毒属狂犬病毒组。这几种病毒之间无明显的交叉免疫。
流行病学 所有温血动物均可受染本病,但大多地区直接传染人的动物主要是病犬,约占90%,病猫、病狼次之。在犬、猫狂犬病已得到控制的地区,主要是野生动物,如西欧、北美的狐、臭鼬,中南美的吸血蝙蝠、食虫蝙蝠等。病人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但其唾液中也含有少量病毒,也应隔离。
病犬、病狼等的唾液中含病毒较多,于发病前数日即有传染性。病毒主要通过咬伤进入人体,但亦可通过其他皮肤损伤,如抓伤、擦伤、冻裂等使人受染。病畜的其他组织中也含有病毒,亦可通过接触这些组织而被感染。病毒亦可通过正常粘膜使人受染,例如美洲食虫蝙蝠排出的病毒可污染洞穴内的空气,然后通过旅游者的口、鼻粘膜和结膜而进入人体。病畜舐舔粘膜亦可使人受染。人受染后并非全部发病,被病犬咬伤者约15~20%、被病狼咬伤者约50%发病。发病与否及潜伏期长短与咬伤部位(头、颈、手部发病较多、潜伏期较短)、创伤程度(大而深者发病较多、潜伏期较短)、局部处理情况及衣着厚薄等因素有关。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精神紧张等有时可诱发本病。
发病机理与病理 狂犬病病毒对神经系统有强大的亲和力。病毒进入体内后,沿神经系统传播和扩散,并不出现病毒血症。
病毒首先在局部横纹肌细胞内少量繁殖,然后排至细胞间隙,侵入附近神经组织,沿传入神经以每小时3mm的速度向中枢上行,在脊神经节内大量繁殖后,侵入脊髓的相应节段,24小时后即遍布整个中枢神经系统。然后又沿传出神经到达许多组织和器官,如唾液腺、角膜、肌肉等。由于病毒经常侵犯迷走神经核、舌咽神经核和舌下神经核,病人常出现呼吸肌及吞咽肌痉挛而发生恐水、呼吸困难、吞咽困难、流涎、多汗等症状。少数病人,主要是延髓、脊髓及脊神经被侵犯,则表现为各种类型的瘫痪(瘫痪型)。
病理所见主要是病毒性脑脊髓炎变化,以延髓、海马、基底神经节及腰脊髓等部位受损较重。镜下见非特异性变性和炎症。最特异而有诊断价值的是嗜酸性包涵体,称内基小体。小体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大小不等,直径2~10μm,位于肿胀或变性的神经细胞浆中,一个神经细胞可含数个内基小体。海马回及小脑浦金野组织中最多见,也可见于大脑皮质的锥体细胞层、基底神经节、脊髓神经细胞、脊神经节、交感神经节、视网膜神经细胞层等中。其他脏器如唾液腺等均为非特异性变性和炎症。
临床表现 潜伏期10天至1年以上,最长者可达19年,一般为20~90天。临床可分两型。其中以兴奋型(典型)最常见,偶可为瘫痪型。
兴奋型可分前驱期、兴奋期和麻痹期。前驱期持续1~4日,主要表现为局部感觉异常,如已愈合的伤口附近及其神经通路上有麻木、痒或疼痛,其远端可有间歇性放射性刺痛,四肢有蚁走感。同时常出现全身症状,如低热、头痛、乏力、烦躁、恐惧不安等,继之对声、光、风等刺激敏感而有咽喉发紧感。兴奋期持续1~3日,主要表现为怕水、怕风、怕声、怕光和兴奋不安,恐怖异常。最典型的症状为恐水:饮水、闻流水声甚至谈到饮水都可诱发严重的咽肌痉挛,因此常渴极而不敢饮,饮亦无法下咽。其他如微风、音响、摸触等亦均可引起咽肌痉挛。痉挛严重者可伴发呼吸肌痉挛而发生呼吸困难,甚至全身抽搐。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多呈亢进,表现为大汗、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唾液分泌增加。因不能饮水且多汗而常有脱水现象。体温常升高,达38~40℃。神志大多清晰,偶可出现精神失常、谵妄、幻视、幻听等,但咬人者少见。麻痹期持续6~18小时。患者渐趋安静,痉挛发作停止,出现各种瘫痪,其中以肢体瘫痪较为多见,亦可有眼肌、面肌及咀嚼肌瘫痪,表现为眼球运动障碍,下颔下垂、口流唾液。同时亦可有失音、感觉减退、反射消失、瞳孔散大、呼吸微弱或不规则、昏迷,常迅速因呼吸和循环衰竭而死亡。整个病程1~20日,平均4日。一般不超过6日,超过10日者极少见。
瘫痪型的前驱期同样为发热、头痛、全身不适及咬伤部位的感觉异常,继之出现各种瘫痪,如肢体瘫痪、截瘫、上行性脊髓瘫痪等,最后常死于呼吸肌麻痹。本型病程可较长,约7~10日。
诊断 发作阶段的病例诊断较易。根据被咬史、咬人动物已确诊为狂犬病和典型症状即可拟诊。死后脑组织检查常可确诊。脑组织可做印片,用Seller法染色,可检查内基小体;亦可用印片进行免疫荧光染色,以检查狂犬病毒抗原,此法阳性率较高,且快速,数小时即可得结果。亦可用10%脑组织混悬液接种乳鼠脑内,发病死亡后,乳鼠脑组织内可查见内基小体,此法阳性率亦较高。脑组织亦可用乳地鼠肾传代细胞 (BHK-21)进行病毒分离。病期长于10日者可检测血清和脑脊液的中和抗体,如从未注射过狂犬病疫苗而中和抗体阳性或虽曾注射过而抗体效价1:50,000以上者均有助于诊断。诊断有困难的病人可试用角膜印片或皮肤切片(毛发较多的头面部)进行免疫荧光检查,如狂犬病毒抗原阳性,亦可确诊。
需与“类狂犬病性癔病”和“狂犬病疫苗接种后脑脊髓炎”鉴别。两者都有被感染史,传染源也可能已确诊为狂犬病,病人又都有类似狂犬病的临床表现,故鉴别较难。但前者的潜伏期常很短,受染后数小时或数日即发病,且无发热、大量流涎和明显怕风等,多无瘫痪,转移注意力后症状可暂时消失; 经暗示、解释、对症治疗后即可顺利恢复。后者与本病瘫痪型极难鉴别,但疫苗后脑炎的潜伏期也较短,常在注射疫苗后7~14天发生,且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效果较好,其血清及脑脊液中的中和抗体常无明显升高。本病尚需与破伤风、其他病毒性脑炎及脊髓灰质炎等鉴别。
治疗 本病一旦发病,几全部死亡。但经积极治疗,可延长存活期,个别有治愈者。
病人应隔离于安静的单人房间内,避免一切不必要的刺激。护理人员应戴口罩及胶皮手套以防止受染。应保证病人的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预防继发感染。应预防缺氧及止痉,止痉可用苯妥英钠、安定等。出现缺氧或呼吸困难时应即行气管切开进行吸痰、给氧,必要时应用人工呼吸器及肌肉松弛剂。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脱水剂等以预防和治疗颅内压增高,必要时侧脑室插管减压。应预防及治疗心脏并发症,如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等。应预防和治疗肺部并发症,如感染、肺不张、气胸等。注意体温勿使过高或过低。
预防 预防的重点为消灭犬狂犬病,如捕杀野犬、家犬登记,必要时家犬接种疫苗等。应立即击毙狂犬、狂猫等,以免伤人。不能肯定为狂犬病动物者应捕获、观察10日。击毙或在观察期死亡的动物脑组织应进行病理检查。病人应予隔离。
被可疑狂犬病动物和野兽咬伤后,伤口应及时以20%肥皂水或0.1%新洁而灭(或其他季胺类药物)彻底清洗。因肥皂水可中和季胺类的作用,故两者不可合用。冲洗后涂以75%酒精或2~3%碘酒。伤口不宜缝合。在咬人动物未能排除狂犬病之前或咬人动物已无法观察时,病人应注射狂犬病疫苗,如5天后咬人动物仍健康,则一般可停止注射,但由于健康带毒动物的发现,故还应对观察动物进行角膜印片、皮质切片、病毒分离甚至脑组织检查,以除外带毒的可能。除被咬伤外,凡被可疑狂犬病动物吮舔过皮肤、粘膜,抓伤,擦伤者也均应接种疫苗。凡咬伤严重、多处伤口或头、面、颈、手指被咬伤者在接种疫苗的同时应注射免疫血清。
常用的狂犬病疫苗有四种,脑组织灭活疫苗 (Semple疫苗)、鸭胚疫苗、乳动物脑组织灭活疫苗及组织培养疫苗。前三者应用较久,均为最粗糙的生物制品,含有大量的非病毒抗原物质,均能导致严重的甚至致死的并发症,如脑脊髓炎、脊髓炎、脑膜脑炎等。同时由于其免疫原性低,故需注射较长时间,如国内常用的Semple疫苗,需每日皮下注射2ml、连续14~21日(一般为14日)。因此目前多主张应用组织培养疫苗,如地鼠肾疫苗、胎牛肾疫苗、鸡胚细胞疫苗及人二倍体细胞疫苗等。 其中以人二倍体细胞疫苗最好。一般注射6针:0、3、7、14、30、90天各一次,每次1ml,效果良好,无严重不良反应。如既往已接种过全程其他狂犬疫苗,则仅需注射一次即可。国内目前生产的地鼠肾疫苗与之相类似,值得广泛应用。
如咬伤严重或在头、面部等,应与免疫血清合用。因免疫血清能中和游离病毒,也能减少细胞内病毒繁殖扩张的速度,可使潜伏期延长,争取自动抗体产生的时间,而提高疗效。应用抗血清后可抑制自动抗体的效价和延缓其产生的时间,可用加强注射方法来解决: 如用Semple疫苗,则在全程后10和20天各加强一针,如为组织培养疫苗则不加强亦可。免疫血清的剂量:马血清40IU/kg,人丙种球蛋白20IU/kg,一次注射,一半肌内,一半伤口周围浸润注射。注射应于感染后48小时内进行。
对与狂犬病病毒、病兽或病人接触机会较多的人员应进行感染前预防接种。既往由于疫苗的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较多,应用多有顾虑,目前人二倍体细胞疫苗及地鼠肾疫苗的副作用很少,可放心使用。从抗体水平的产生来看,这些疫苗皮下注射1ml,1次或2次即相当于14针的Semple疫苗,若注射3~4次则抗体水平更高,且0.1ml皮内注射与1ml皮下注射的免疫效果一样,故目前最经济的感染前预防注射是0.1ml皮内注射2次(间隔4周),惟局部反应稍多。
【附】 犬狂犬病
潜伏期2~6周,偶可达10周。发病后可表现为两种类型。其中兴奋型最常见。初期主要是性格改变,常追随主人左右,两耳竖起,警觉不安,并有饮食嗜好改变。数日后进入兴奋期,常无目的地奔跑咬叫,两眼直视,乱咬东西及人,吞咽困难,不能饮水,吠声嘶哑,垂尾流涎,行动蹒跚,进行性下颔及后脚瘫痪,并迅速发生呼吸衰竭而死亡。另一型,沉默型较少见,发病后常离群独居,但受扰后亦狂吠,亦可咬人。一般迅速瘫痪而死亡。总病程2~8日,一般3~5日。一旦发病,几全部病死。故既往一直认为,如咬人后10日仍健存,则可否定为狂犬。但近年来发现有带毒犬存在,如1973年有人报道,一只外貌完全健康的犬咬伤一男孩,此男孩42天后死于狂犬病,而该犬经4年后才死亡。在此期间曾13次从其唾液中分离到狂犬病病毒。故对可疑狂犬除应密切观察外,最好能进行以下检查以资确诊。
❶皮肤切片检查:取颈、背部皮肤切片,进行免疫荧光检查,可发现狂犬病病毒抗原,此法阳性率较高。
❷角膜印片免疫荧光检查:亦可发现该抗原,但阳性率较低。
❸脑组织检查: 取病死或打死动物的脑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发现内基小体。亦可用脑组织印片进行免疫荧光检查。

☚ 口蹄疫   病毒性肝炎 ☛

狂犬病

狂犬病

疯犬咬伤致人中毒发狂的一种传染性疾病,称为狂犬病。见于《肘后备急方》。又称疯狗病,俗称恐水病。远在公元前556年《左传》有“国人逐啮犬”的记载,说明当时人们已认识狂犬病是疯犬咬伤所致,并以逐犬以预防之,尔后,《肘后备急方》谓:“凡猘犬(狂犬)咬人,七日一发,过三十七日不发,则脱也;要过百日,乃为大免耳”。《诸病源候论》谓:“其猘犬啮疮,重发则令人狂乱,如猘犬之状。”说明当时学者对本病的潜伏期以及临床症状有一定认识。
本病由于被疯犬咬伤,或皮肤损伤,误触疯犬唾液,均能感染其毒,入于营血而发病。因此发病前一般有被狂犬咬伤或狂犬接触史,有一定的潜伏期,一般为2~6周,但亦有长达一年以上,故《医门补要》谓:“……倘人被咬破伤,……有毒内犯,即作犬吠声,数日乃毙;有一月或二月,始觉周身麻木,神昏气短,或见饮食嗅鼻有声者。”临床上一般可分三期:
❶初起时精神萎靡,若有所惧,畏风战栗,失眠,烦躁口渴,不能饮水,小便涩痛。
❷毒发时则发狂,恐惧加重,怕光、怕风、怕水,轻微刺激即可引起搐搦。
❸发狂期后,可有短暂的安静时期,若大小便俱闭,烦乱腹胀,口吐泡沫,狂躁叫唤,其声似吠,眼神露白者,多危重不救。
本病尚无确实有效的治疗方法。在明确或疑为疯犬及其他感染动物咬伤后,立即采取局部伤口处理和预防接种狂犬疫苗。伤口处理是将伤口针刺出血,以泄其毒,或用火罐拔毒,并用大量清水和2%的肥皂水彻底清洗伤口,然后用葱白60克、生甘草15克煎水洗患处。或用70%酒精、3%碘酊外涂,亦可用玉真散外敷。伤口的处理要迅速,一般应在咬伤后2小时内进行。接种狂犬疫苗是较可靠的预防措施,其方法是在腹部和背部皮下交替注射,每次2毫升,每日一次,14~21天为一疗程。根据医籍文献记载,内服治宜祛风止痉、清热解毒,可试用扶危散、玉真散、活命仙丹、加味人参败毒散,随证加减;小便涩痛如淋者,可用琥珀碧玉散。

☚ 破伤风   瘿 ☛

狂犬病

rabies


狂犬病

rabies

狂犬病

rabies
~疫苗rabies vaccine

狂犬病kuáng quǎn bìng

rabies; hydrophobia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7:2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