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犯罪心理学派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犯罪心理学派犯罪学理论流派之一。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 (1856——1939年)。他通过对精神病患者异常行为的研究,创立了著名的精神分析学说,认为性本能冲动是犯罪的根本原因; 人的心理由意识层、前意识层和潜意识层三部份组成,而人的人格也有三种状态: 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本能的,生理的冲动,是无意识本身,属于最原始的心理基础,它推动自我而寻求快感。“自我”起调整“本我”需要和接触外界而产生经验的作用,与一定的社会现实相适应。“超我”是因双亲或他人的影响而自我分化形成。由于人生来就具有一种“潜意识恶感”,所以很容易形成反社会倾向; 如果不压抑其自我的本能冲动,一味追求自我的欲望而不受“超我”的约束,就很容易形成异常人格,从而导致犯罪行为。该学派的另一代表人物,瑞士精神分析学家荣格(1875——1961年)认为人格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人的本能是一切行为本源的精神能量。外倾型的人容易犯罪,内倾型的人则不大容易犯罪。因此,在犯罪者中,外倾型的人属于多数,内倾型的人趋于少数。德国勒温(1890——1947)认为,当一个人具有一定的动机或需要时,在其身体内部就产生一种张力系统,这个系统因需要得到满足而有所减弱,但如果需要受阻就会通过犯罪行为来满足这种需要。后来,罗森诸威格提出“挫折攻击理论”,认为人在受挫折时,因需求和障碍的强度、本人性格等诸因素的相互作用从而产生各种反应行为,如果是攻击性反应,就可能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犯罪心理学派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解释犯罪现象而形成的当代西方主要犯罪学流派之一。该派理论一般视犯罪为心理病态或情绪障碍的表现形式或某些独特的人格特质受到压抑的结果。说明导致犯罪的心理病态形成的原因和这种心理病态的表现形式是该派理论的主要内容。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和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理论在该派理论中有相当的影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