犛máo長髦牛。《漢書》司馬相如《上林賦》:“其獸則庸旄貘犛。” 犛“牦”的异体字。 上一条: 牦 下一条: 氂
犛读音l·i(ˊ),为i韵目,属i—er韵部。里之切,平,之韵。 ❶牦牛,身有长毛,长尾,产于西藏等地。 上一条: 嫠 下一条: 氂 古代名物 > 樂舞類 > 戲舞用物部 > 戲舞具 > 旄 > 犛 犛 máo
古代名物 > 獸畜類 > 畜部 > 牛科 > 牦牛 > 犛 犛 máo 犛A0D3 ㈠mao“牦”的异体。 ㈡li[犛靬]lijian汉代西域国名。又汉代张掖郡县名,故地在今甘肃永昌。 牛 牛牛(~群;菜~;奶~;乳~;野~)丑 觳觫 大武(一元大武) 大牢土畜 蝘鼠 补化 瞿摩帝 黄毛菩萨 公牛:特(特牛) 犅 刚 牤牛 牡牛 官牛 未阉割过的公牛:骚牛 骚牯 阉割过的牛:犍(犍牛;乌~) 牯(牯牛) 犗 阉牛 宦牛 交配期的公牛:累牛 配种的公牛:脚牛 母牛:牸(牸牛) 牝牛 奶牛:乳牛 大牛:丘牛 朴牛 水牛:沉牛 吴牛 周留 黑牡丹 黄牛:沙牛 用于耕田的牛:耕牛 田牛 犁牛 驯养日久听人役使的耕牛:露牛 露地白牛 露白地牛 套了驾具的牛:鞅牛 没有鞍具的牛:骣牛 七尺牛:犉 西藏高原的牛:牦(牦牛) 犛(犛牛)氂(氂牛) 斄牛 髦牛 旄牛 偏牛 童牛 毛犀 猫牛 猪声牛高原之舟 母牦牛和公黄牛杂交的牛:犏牛 一种野牛:犎(犎牛) 无角的牛:童牛 负重的牛:负牛 奔走的牛:逸牛 劲健的牛:快牛(鞭打~) 行走迅速的牛:驶牛 衰老的牛:老牛 罢牛 铁铸的牛:铁牛 笨牛:驽牛 形容牛老:垂胡
另见:家畜 放牧 耕种 乳汁 ☚ 牛 小牛 ☛ 犛lí (用于地名) a word used in a place names: ~ 靬 Liqian (an ancient county in Gansu Province) 另见 see also máo。
犛máo [书] ❶ (野牛) wild ox ❷ (牦牛) yak 另见 see also lí。 犛(máo)“ ,西南夷长髦牛也。从牛, 声。凡犛之属皆从犛。”(莫交切) 犛为形声结构,本来不当立为部首。大概因为所属氂、斄二字皆从犛字得义而立之。段玉裁注:“今四川雅州府清溪县大相岭之外有地名旄牛,产旄牛。而清溪县南抵宁远府,西抵打箭炉。古西南夷之地,皆产牦牛。……按犛切里之,氂切莫交,徐用唐韵不误,而俗本误易之。”张舜徽云:“《尔雅》之犣牛,即许书之犛牛。犛读本为里之切。与犣双声,乃一声之转耳。犣之言鬣也,谓此牛多毛鬣鬣也。”[1] “犛”为后出的形声字,段玉裁认为音读当为里之切。斄字甲骨文象手持工具打麦之形,故字形从“来”(“麦”的本字)、从又、从攴,来兼声。徐复说:“汉族人以其长毛,又称旄牛,故又读为莫交切。犛为形声字,当以里之切为正读。”[2]尹黎云认为,“斄声与来声相通。来为麦子,多芒。髦牛之多毛与来麦之多芒相似,故犛从 得声,却从来得义。”[3] 犛部属字有“氂”和“斄”。“氂”字下云:“犛牛尾也。从犛省,从毛。”“斄”字下云:“强曲毛,可以箸起衣。从犛省,来声。” 犛 (lí/máo)離、毛二音。“牦”即其俗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