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环境居民生态脱贫
特殊环境条件下,自然灾害、生态环境退化、环境污染等不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和损害的脱贫模式。特殊环境居民生态脱贫的方式主要是移民脱贫的方式。由于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恶化而引起的人口迁移现象。其中因洪涝、干旱、泥石流、滑坡和地震等灾害性环境事件导致的环境移民,称为“环境灾害移民”; 因沙漠化、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退化导致的环境移民,称为 “生态移民”;因环境污染事件导致的环境移民,称为 “环境污染移民”。
如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 (包括黔、桂、滇三省、区),可耕地不到土地总面积的10%,而裸露的石山却占土地总面积的40%以上,高的达90% 。有限的耕地多为坡地,坡度较陡,25°以上的占60%—80%; 土层浅薄,土中常有石芽裸露; 大气降水60%以上渗漏于地下,地下水埋深一般又在50—100米,因此缺水易旱的耕地占绝大部分。人的饮用水亦缺乏,西南喀斯特地区约有1000万人缺少饮用水。环境脆弱、资源短缺,长期以来实行的限制人口自由流动的政策,造成我国特困人口分布高度集中于西南喀斯特山区、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已基本失去赖以生存条件的山区人民,要想摆脱贫困,唯有实行环境移民,实行异地开发。广西决定在七年内异地安置40万特困人口,甘肃、宁夏也从南部干旱贫困山区向黄河灌区移民50万,青海从其东部环境恶劣地区向柴达木盆地移民10万,广东从其北部石灰岩山区向广州市郊等地移民10多万。
为避免在异地扶贫中过度开发,造成新的环境破坏,新的移民地区应根据土地资源结构合理配置各项用地。荒坡上新开果蔗园,旱土均采取水平梯土、深沟撩壕、竹节沟、地膜覆盖等水土保持措施,避免以往移民过程中出现的因不合理开垦产生的水土流失、环境恶化,再度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现象。对贫困地区输入适当的技术体系,如农田基本建设工程、杂交玉米的引种,果树 (长远的支柱产业) 与蔬菜 (资金回收较快的支柱产业) 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技术,对于移民初期资金积累起重要作用的甘蔗高产、高糖配套栽培技术。大大提高贫困地区有限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同时提供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手段,提高扶贫开发科技含量与贫困人口的素质,使贫困区域产生自己的“造血” 功能,促进环境移民区域的可持续发展。